我看《长津湖》

在哈尔滨时,因为疫情,影院关门,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停售,想看也看不成,今天算是如愿以偿,一睹为快,说说我的几点观后感:

1.入朝作战,志愿军组织过从东西线同时围歼美军,但很多人都只听说过西线的上甘岭战役,而东线的长津湖战役鲜为人知,这部电影也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亿万中国人补上了一课。

看完电影后,又从“学习强国”平台找到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和相关文章恶补,觉得电影拍得非常真实,许多细节处理也尊重历史。

比如,原来在江浙沪一带休整准备攻打tai湾的第9兵团,接到作战命令,紧急集结,一路北上,来不及在沈阳换厚棉服,就直接开赴朝鲜战场。因为是“志愿军”身份,身上所有带解放军标识的帽领、徽章等摘掉,连脸盆上的印记也要敲下。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当时是否已一鼓作气拿下tai湾?

2.战场环境非常艰苦,困难程度应该超过了长征。在零下40多度的极端天气,因为没有制空权,后勤保障跟不上,战士们穿着南方御寒的单薄棉衣,吃着低热量的冻土豆充饥(后来冻土豆也吃不上,只能吃草根、冰雪),又是以江南兵为主,没有冰雪作战经验。

即使后勤保障力量强大的美军师长,史密斯也说:这是连成吉思汗都不愿意征服的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3.工业化、机械化的差距,直接反应在战场上。没有飞机,没有火箭炮,没有坦克和汽车,行军靠腿,装备还是“小米+步枪”,“美军的运输机后门一开,一辆汽车掉了下来,这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出了国门才头一次见。”

美军主力撤退的必经之地水门桥,被志愿军炸毁两次,第三次美军直接从日本定制钢制桥梁组件,用运输机借助巨大的降落伞空投到地面,在志愿军的眼皮底下又架了一座炸不毁的钢铁桥梁。如果志愿军也拥有现代化的装备,美军精锐部队10师就有被全歼的可能,也就实现了作战目标。

所以《长津湖》开映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杨思根的墓前被放了一架歼击机的模型和照片,照片反面还写了一句话:现在我们已经拥有歼击机了。

4.影片角色塑造丰满有力。吴京扮演的伍仟里连长,送回了在淮海战役里牺牲的大哥百里的骨灰,又带出来了倔强的三弟万里,寓意深远,意味着倒下了一个中国人,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补上来,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指导员梅生本已退伍回家,又匆匆回归部队,他随身带着女儿的照片,望着照片,他说:“我也不想打仗,但这一仗必须打,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今天亿万人的幸福祥和,正是因为有前辈们的负重前行,这是一场“立国之战”。

胡军扮演的雷公是个炮排排长,作战经验丰富,他在牺牲前,对战友说:“不要把我一个人丢在这个地方。”现在,每年都有志愿军遗骸被护送回国,一定要让他们的魂魄回归祖国。

毛主席的爱子岸英为了抢救指挥所的大比例作战地图,遭敌机轰炸牺牲;特级战斗英雄杨思根率领部下打退敌人7次强攻,最后手持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美军在撤退过程中,发现了阻击的志愿军某连,但并未朝他们射击,走近一看,全连129名将士都冻成了冰雕,让美军肃然起敬,又魂飞魄散,喊叫着要回家。对他们来说,17天撤退之路犹如地狱之行。

世界比枪炮还要坚利的是人的钢铁意志和强大无畏的军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看《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