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

—好言好语续

图片发自App

好儿从两周岁开始,除双休日、节假日回到泰州爸妈那儿外,其余的时间都待在我们身边。小生命的到来,如同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一下子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于是,只要有这个小东西在,我们家庭生活的画面就不是老气横秋,而是充斥着童真童趣,我们自己也有了“复归童心”的感觉,忙碌、叮嘱、牵挂、嬉戏,成了家里的寻常气息。

外婆来家帮带娃,或孩子住在外婆家,这似乎是中国式家庭普遍通行的范式,我们家也概莫能外。中国人常说,宁挑千斤担,不抱肉疙瘩。意思说带孩子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安全、健康、发展哪一样都要操心。带孙子辈的娃,总觉得比抚育自己的孩子还要伤神,生怕哪个环节上有个闪失,成为千古罪人。除了要管她不饿着、冷着、热着外,还要费心思伴着她成长。

图片发自App


“我想当个会画画的老师”

最近,好儿迷恋上了画画儿,一方面缘于幼儿园里经常有绘画课,她对教她画画的老师特别崇拜,另一方面缘于我们的邻居王老师提供了很多网上绘画课程,让她有了跟着网课老师依葫芦画瓢的机会。

有一天,我无意中问她将来想做什么,她不加思索地说:“我想做个会画画的老师。”“为什么?”“因为我喜欢画画呗。”她想将来做个老师,无疑是幼儿园老师给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她常回家叨唠自己班上老师如何如何的好,有时甚至用极为夸张的语气说:“我们的老师太好了!”此外,她妈妈是老师,我也一直从事着教育事业,家中两个老师会或多或少把属于教师职业的一些行为倾向,投射到她的身上。

她果真将来做上老师,我们家就有三代人做老师,那岂不就是个“教师世家”,难道这就是宿命。我们知道,做老师发不了财、也当不了官,无关荣华富贵,只有安安稳稳、与世事纷扰离得稍远的人生。以我的眼光看,做老师蛮好。

其实,孩子现在说将来想干啥,只是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她的这种想法会被一阵风吹得无影无踪。但从小来自于家庭以及周遭环境里价值观的影响,会成为她未来安身立命的稳定指南。有太多的家庭,对孩子的期待是从满怀希望到渐渐失望的。刚出生不久,都想往非富即贵的方向上去臆想。孩子上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希望的肥皂泡一个一个地破灭,最后徒留一声叹息。

对孩子的未来也好,对世上所有事也罢,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作为寻常人家,我们还是别把孩子想得太完美,别把连自己都实现不了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开一朵花吧。

为了帮好儿去圆那个“画画老师”普通而又遥远的梦,我们只能在陪伴中给她一些鼓励。比如她画画时,坐在一旁提醒她专心点;她觉得有得意之笔时,就用夸张的表情欣赏;她画好了一批涂鸦“作品”,就商议着在家里办个“画展”。

教育如水,当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孩子的天性。

图片发自App

“我要把那只猫杀了”

前天,好儿养的三只小金鱼被小区里的野猫夜里偷吃了。她先是伤心得眼圈红了,后来又带着两个同伴一起去找野猫报仇,嘴里不断地嘀咕:“我要把那只猫杀了。”

想把猫杀了,这是一个多么血腥的想法。等她折腾了一通,带着沮丧的表情回到家里时,我开始了和她的交谈。我告诉她,猫是犯错了,但它的错还不至于拿命来还,最多用揍它一顿的方式就够了。然后,我又问她:“猫偷吃了金鱼,我们自己有责任吗?”她想了想说:“有,我们把小金鱼遗忘在室外,给野猫偷吃提供了方便。”至此,一场关于杀猫的风波结束。后来,我让她把猫吃鱼的经历,在视频中告诉了妈妈。

在现实中,我们太容易用“甩锅”的方式把所有的责任一推了之了。只知道甩锅的人,不会有多少人缘。陪伴孩子,德性的养成应该成为重头戏,因为只有德性良善的人,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涉及私德、公德、大德的每个目标,都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有时需要我们敏感地捕捉到教育的契机。比如不乱扔垃圾,需要成人示范、叮嘱,不要以为这只是个小节,无关大雅。记得好儿刚开始走路时,家里人就训练她帮助把垃圾送到垃圾箱里去,以至于她现在不仅自己不乱扔,有时发现别人乱扔都要表示不满。

在家庭里,对孩子德性的养成,说太多的空话、套话无用,“不准”式的教化,效果并不好,需要抓住孩子经历的事件,然后用讨论的方式,嵌入我们成人所持的价值判断。

作为家长,我们也不是什么道德的楷模,孩子来到了自己的身边,对我们这些从小文明习惯并不好的成人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当自己想乱扔垃圾、乱议论别人时,就会相互提醒:有孩子在呢。

我们也不指望孩子将来就是道德的圣人,只是希望她有畏、有爱、有责,无诓、无妄、无伤,做个好人,守得住做人的底线。

图片发自App

“我要听故事了”

四年多来,听故事已经成为好儿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只要临睡的时间一到,她就会捧起一两本书,缠着我说:“我要听故事了。”于是,灯光下祖孙一起看绘本,成为了我们家最温馨的画面。我有时杂事也不少,但无论多忙陪她看书的这个时间还是给留出来的,因为我知道,重要的事情都会有时间。

之所以把陪孩子看书这件事看得如此重要,缘于我们认识到书对于精神生命的滋养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孩子带向更宏大的世界,让孩子看到的世界越大,他的眼界就会越宽。但是由于脚力的原因,孩子在小时候无法到达更大的世界,我们只能借助一本本书帮他们去接触世界、认识世界。这一本本书,就是他们打量世界的窗口。

人们常说文以载道,优秀的文字中都暗藏着做人的道理,我们让孩子多看些书,就是在用书籍的力量,吻醒生命的善根。

我粗略地算了一下,这几年专门为好儿买的书有两百多本,花费也好几大千,这些书摞起来的高度已经超过了她的身高。我觉得在书房上的投资,在陪读上花费的精力,所能获得的回报,是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无法比拟的。与其省下钱为孩子多买一平方米的房子,不如现在多花一万块钱装备好自家的书房。书房,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家里买了那么多的书,有的只是读过了而已,好儿也不一定每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让我庆幸的是,她会经常在言谈中偶然蹦出书中的某个词、某句话、某个场景,有时还会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拿出来反复看。读过的书,见过的人,走过的路,都会不知不觉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之中。

从今年开始,我们又陆续让她背一些古诗。为了避免背诗过程的枯燥,我们尽量把与诗关联的场景、画面带到她的眼前,让她对诗的意思有个简单的了解。比如,桃花盛开时,先后带着她背了五六首关于桃花的诗,然后带她爬上果场的桃树。记得那天她随口就说出“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然后惊呼:“我看到深红、浅红了!”偶尔背点,随性而为,不为人前炫耀,只为在记忆的黄金期给孩子留存一点人文的味道。

买书这件事还会接力下去,陪读也就是近几年的时间。当有一天她会自己主动购书,自己一有闲暇就想捧起书来,我们今天所有努力也算没有白费。我坚信,一个爱读书的人,再坏不会坏到哪儿去;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

当然,陪孩子读书是需要讲究艺术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家庭陪读绘本的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按照故事书的内容,照本宣科;第二重境界——绘声绘声,脱离书本,在讲故事时加入自己的理解,把故事有感情地讲出来,同时引导孩子讨论故事;第三重境界——角色扮演,引导孩子进入角色,让思考更深入,在游戏中穿越故事,让故事活起来;第四重境界——把孩子生活的遭遇、生命的成长,编织到故事里,让故事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刻共鸣。

当然再好的陪读艺术,不如家长自己对书的热爱。为了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这几年我只要有空闲就装模作样拿本书看看,不为做学问,只为给孩子做个样子。

图片发自App

“我想去找准准玩”

准准是我们邻居家的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比好儿小三岁多。疫情期间,好儿每天做完我们给她设置的课程,就会立马申请道:“我想去找准准玩。”得到应允,很快就到准准家的楼下“吊猴儿”去了。于是,不大一会儿功夫,准准来了,玲玲来了,曼曼来了,楼下房前屋后就传来一片嬉戏打闹声。

好儿在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大,一群孩子围着她转,她也自然而然充当了发号施令的角色,有时还要想主意调停两个孩子之间纠纷。为了显示自己在这群孩子中的威信,她要经常显摆自己的绝活儿——吊杠。别看她人瘦,可是爬杆子、吊杠也真是一绝。喜欢运动,这是她常年不容易伤风感冒的原因。

我们这个小区是个安置型、开放式的小区,我们常戏称为“贫民窟”。邻居之间彼此接触频繁,谁家今天吃的啥、来了什么人,彼此都能知道,很有些过去在乡村生活时毗邻而居味道。小区虽然简陋,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适宜孩子生长。我以为,童年最好的玩具是伙伴。试想,有哪个玩具能有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那样灵动?

最近这几天,好儿热衷于带着伙伴们一起做什么“虫子晚餐”。在孩子们看来,这是一件极为挑战性的活儿,找各种各样的树叶、小虫子作为原料,然后还正儿八经烧呀炒呀,不亦乐乎。而在我们成人看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只落得把身上弄得污儿八糟。

尽管有时候为了避免孩子的孤单寂寞,我们成人充当了孩子的玩伴儿,但成人的话语方式、思维逻辑,与孩子不在一个频道。我们总喜欢站在成人视角控制着他们,一会儿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于是孩子们就有些厌恶我们的这张老脸。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属于儿童的语言密码,我们成人无法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世俗化。

有质量的陪伴,一方面要为孩子找到合适的玩伴,另一方面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构筑起来的童话世界。好儿很庆幸,在她的童年里有三四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经常在一起嬉闹,这无疑是一笔富贵的财富。

随着孩子活动半径逐渐扩大,她所接触到的并不全是尽善尽美的,一定会有糟粕随之而来。作为陪伴者,是需要发挥过滤功能的。有一天,好儿突然冒出了一句极为难听的脏话,这不是小区里经常一起玩的孩子话语里的东西。我猜想这是输入型的“病毒”,必须立即灭杀。于是,只好板起脸来,旗帜鲜明地告之:此类脏话,不可以再说出口。

图片发自App

“我来把这些东西送给邻居婆婆吧”

前天,乡下亲戚送来了一大堆蔬菜,婆婆想分一些给邻居的奶奶婆婆,好儿便主动请缨:“我来把这些东西送给邻居婆婆吧。”于是,小东西一家一家地去执行任务了。

常言说,养鸟知鸟音。只有了解自家的孩子,才会真正陪得了孩子。好儿生性胆小,怕见生人,我们有时戏称她是个胆小的鼠。一个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向于寿命问题,社会生命指向于交往问题,精神生命指向于灵魂安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人的幸福体验与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关系,人不能总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儿的这种性格特征,是父母基因中遗传下来的气质类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恐怕属于粘液质。性格特征固然没有优劣之分,也无法完全改变,但每种气质类型都可以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中有所改善。

我们不希望好儿太过于内向,期待着她能稍微开朗活泼些。于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故意找机会让她和周边的人打交道。比如去邻居家借个东西,我们尽量安排她去。刚开始,她死活不肯,总要大人陪着。渐渐地,她也有些能够主动和人打交道了,主动告诉别人她关注的新鲜事,甚至还喜欢与老师、与值得信赖的人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人的胆儿是练出来的,不给机会永远会害怕。

在辅导她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她出现低级错误时,我有时会忍不住吼她一下。没想到,给她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在做十以内加减法题目时,即使答案正确了,也要先朝我望一下,好像拿不定主意。后来我才意识到,好儿并非神童,只是智识水平正常的孩子,大嗓门只能换来孩子的不自信。陪伴孩子学习,一不能图快,孩子是需要慢的,快了孩子跟不上;二不能贪多,有时少就是多。尤其面对好儿这种胆子小、动作有点慢的孩子,只有练好等待的功夫,用句诗意的话说:静待花开吧。

图片发自App

■“我来帮助收拾饭桌吧”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家吃完饭在婆婆收拾残局时,好儿会在我的暗示下提出:“我来帮助收拾饭桌吧。”于是,小东西便搬盘子、擦桌子,等将饭桌收拾干净了才跑出去玩。有时,婆婆忘记了好儿的存在,想大包大揽收拾的活儿,我便提醒留点活儿给好儿。

其实,收拾几个盘子,擦下桌子,对成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并不真的需要劳烦孩子。我们之所以让她参与其中,是想让她懂得作为家庭成员需要承担起一些责任。有时,她兴致来了,还会主动要求拖一下地。当然,每天早上起床后叠好小被子这种事,我们也不代替了。

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爱,包办是看不见的伤害。在生活中,不乏妈妈勤劳孩子懒、妈妈懒惰孩子能干的例子。让孩子参与适度家务劳动,也是在给其一种远行的能力。我们管得了孩子的当下,但管不了孩子的未来。当孩子有了劳动的习惯和意识,不仅仅会经营好自己的家,也会在遭遇任何困难的时候,不至于空长着一双手而饿死。

我觉得,不要总以为孩子小,或者孩子学习任务重,就让孩子乐享其成。适度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比如玩具、书籍的整理,分筷子、擦桌子、叠被子这类小事,都尽可能安排孩子去做。当然,开始的时候,孩子并不会主动做,或者不会做,我们就该经常提醒,包容粗糙。

勤劳的人,到任何地方都会受人欢迎,勤劳也会伴生勤奋,发展智慧。

孩子是上帝送给我们每个家庭的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如同玉石行业用来赌石的石料一样,也许里面蕴藏着美玉,也许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有质量的陪伴,就是雕刻、打磨这块石料的过程,陪伴得法,纵使见不到美玉的身影,也会让一块普通的石头成为一件艺术品。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我们一直在努力。陪伴,虽累犹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