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好书周推)

图片发自App

“为你,千千万万遍。”

从此,因是你思念。

我们未曾经历过战争,怎知战争带来的疾苦。无知者无畏,我们甚至还觉得战争很好玩。因此我们无法从心底里同情,那些因为战争,身体跟心灵受到摧残的人们。揭示战争最生动的手法,就是深入战争。就像卡勒德·胡赛尼自己所说的那样: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我最喜欢边听着《light dance》,边看这本书。因为这首钢琴曲的旋律总能跟这本书的情节相贴合。周六我坐在开往江宁方向的一号线地铁上,那时阿米尔正为了救出索拉博——哈桑的儿子,跟小时候欺负他和哈桑——现在做了塔利班的高官的阿塞夫谈判。那是阿米尔最不想见到的人,因为他强暴了对自己一直忠诚的哈桑,自己却不敢上前阻止,而是恐怖地跑开,因此让自己背负了一辈子懦弱的罪恶感。阿塞夫同意他带走索拉博,当然如果他能够打赢阿塞夫的话。显然,阿米尔不是他的对手,在被阿塞夫快打死的时候,索拉博拉满弹弓瞄准了阿塞夫,他一遍一遍地喊到“别打了,请你别打了,老爷。”

当读到这时,地铁开出隧道,阳光透过车窗将我的手机屏幕照得更亮,《light dance》也正好演奏到高潮部分。伴随着钢琴轻快却又感伤的旋律,我正好读到我认为的这本书的高潮。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就这样眼眶湿润。那同样的保护方式,又带我回到了小时候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跟阿塞夫抵抗的时候。我脑海里满是,恐惧的哈桑颤抖着拉满弹弓,却还勇敢地保护着阿米尔。20多年后,索拉博用同样的方式在保护阿米尔。我看到的是哈桑,那个对阿米尔永远忠诚的哈桑,那个从不反抗阿米尔的哈桑,那个即使知道阿米尔没救他还原谅了阿米尔的哈桑。他是那残酷世界里最温暖的曙光。即使他已经被摧残至死,但他在那时还在保护着阿米尔,只不过帮他完成这个任务的是他儿子。

我不知道自己看书时多少次差点流泪,但我知道的是书里那些疾苦下人们的悸动让我温暖。仔细想想除了罪不可赦的塔利班,书里最冷漠的就是主人公阿米尔了,当然是小时候的阿米尔。但小时候的懦弱可以被原谅,只需以后不断地自我救赎,当然阿米尔也这么做了。可是我应该静下来想想,阿米尔小时候的做法,除了软弱外,就是太想得到父亲的爱了。他多少次想父亲只邀请他一个人出去,想父亲能够好好读一下自己写的故事,能够对哈桑冷漠一些。也许父亲多给些爱,阿米尔也就不会那么吝啬,也就不会过于懦弱。家庭给孩子的,比任何其他人,其他团体给的都重要的多。有时候想想自己,庆幸我生于中国。阿米尔救索拉博的时间是2000年,虽然我那时太小不记得什么事,但我知道从小到大都不缺少肉吃,不像喀布尔连馕饼都无法果腹。我身边的人给我太多关怀,不像喀布尔连孤儿院都靠卖孩子维持。我跟小伙伴买来玩具枪,在街口模拟战争,不像喀布尔满地弹坑,尸横遍野。再过两年,我躲在空调房里避暑,不像喀布尔只剩弹光流火,断壁残垣。我们没有生于和平的时代,只是生于和平的国家。不管何时,我都有幸自己身入华夏,成于中国。战争从不会泯灭温暖,相反那时更需要。喀布尔,活生生的人间地狱,却依然存在着带有曙光的天使。为了救一位陌生女子,敢于用身体挡住俄罗斯枪管的阿米尔的父亲。在喀布尔这样食不果腹,枪林弹雨的疾苦之地,还有愿意用尽毕生财富,放弃安逸生活的孤独者的管理人察曼。得知阿米尔为了寻找孩子才从美国归来后,一直帮助他的司机法里德。永远支持阿米尔,诚心爱接受索拉博的索拉雅……

太多太多,是疾苦中的甘露,是阴暗深渊的曙光,是人类永远的温柔模样。他们都好温柔,像和风,抚过每一寸被献血沾染的喀布尔,带给人性最后的希望。我们太缺少温暖,我们逐渐只能感受人性冷漠,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我们慎重考虑别人带给自己的温柔,觉得那是欺骗,更不会多给予别人温柔,好心会被践踏。我一直希望我们拥抱彼此,信任对方,只赠予人间以美歌。温柔以歌,暖于心河。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两年最喜欢的了,跟它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初中时候只是草草的翻了几页,可能当时想要叛逆吧,对这种治愈系的书没有兴趣,到了现在才安下心来好好品读了一下。书中对战争的残酷描写,会让我有种身处其中的感觉,贴切地感受着那些疾苦人们所受的伤痛。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阿富汗人们背后的悸动。我相信这本书近期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像海上的浮灯,任凭风浪吹打也难搁浅。当然如果你没有时间读这本书的话,也可以直接看同名电影。还原度很高,但光看电影的话,角色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需要自己有深刻地理解才行,也许是这样,只是我自己的观影感受。但读完原著之后再看,那么这部电影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先花几小时读过书再观看吧。慢下来,细细品尝,感受我们身边缺乏的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好书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