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5》 蛮夷之地的教化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冰雪译文】

“即便夷狄等蛮荒民族有国王君主存在,那样的社会群体,也不见得比中原之国无君主的运行机制,有祥和气氛”。


图片发自App

“夷狄”古时可以说是贬称,那时大中原地区把不属于自己疆域的辽阔土地统统简称“夷蛮戎狄”,应该就是指古代中原地区周边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时这些地区较为野蛮落后。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蛮荆,所谓南蛮,淮河流域是所谓淮夷、徐夷”。《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

据《史记》记载,西夷犬戎兵(就是《甄嬛传》里的义渠人)曾攻打西周都城镐京。当时周幽王急忙命人点燃烽火,然而,周幽王之前曾为博宠妃美人一笑多次点燃假火戏弄诸侯,诸侯们以为这次又是把戏,都按兵不动根本不理他。后来,义渠戎人追杀幽王到骊山脚下,将一代美妃褒姒俘虏,带着周朝的财物回到戎地。这个故事就是非常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图片发自App

古诗词里描绘这些边远地区诗词歌赋众多、甚是常见,例如——:

唐·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

唐·王维——“但觉胸吞碧海,不知身落南蛮”;

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

“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明·韩上桂——

“高皇拟绝东夷贡,诏令严明重汉官。岂谓犬羊多异志,坐令烽火照长安”。


图片发自App

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

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孔子其实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比较“夷狄”与“诸夏”的社会文明程度。文明程度体现在良性运转的文化发展、政治制度上。“齐之以政”或“道之以德”,整个国家就可有序发展、整个社会也会依然按“礼”运转,每个家庭自然宜室宜家、安居乐业。

夷狄有君,但无继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底蕴,国政人民仍会处于蛮荒或战乱状态,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教化是应当放在首位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个国家可以改朝换代,但社会文明却不会因此断裂;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精神的继承发言光大,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经历兴亡盛衰之后依然傲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运恒昌永继。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5》 蛮夷之地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