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9

今天学习的的内容是《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41—60页,在第二章《正增强》中讲到功能主义认为心理学旨在论述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这种主张由于失之于广泛庞杂和缺乏体系,使行为主义在华生的护卫下,成为主流学派。到1930年后斯金纳开启了一个新方向,开始于分析反射和其他行为之间的差异,嗣后便着手于他的操作制约原理的探讨,于是提出“增强”概念来取代酬赏一词。日常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做出得体、令父母肯定,使师长欣慰的事。就连那些平常被视为表现最差、最坏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一无可取。身为父母或师长者,若能随时注意,当儿童表现良好时,及时予以激励。

楔子中的三个案例内容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利用激励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此种激励就是一般人所谓奖赏,在心理学上给予专有名词叫“增强”,因它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

正增强与奖赏一词,意义近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的机率就会提高。这整个历程,心理学上称为增强,此种令个体满意的东西,不管是物质或是精神的,均称为增强物,因此,我们也可把增强定义为“个体行为倾向因获得增强物而增加其强度的过程”。

个体需要的满足有的在于自己,但有的在于他人,家长或老师若能掌握这一重点,善加应用,则对子女或学生行为的塑造或改变将有莫大助益。子女或学生某种行为值得注意或符合期望时,立即给予奖励,以满足他的需要。个体获得奖赏后,就会重复该项行为,以期再次获得更多的奖励。楔子中3个案例,就可以印证上述说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