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只有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变得聪睿;只有善于反省自己,才能变得明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称为强者。
——《史记·商君列传》
晚清名臣曾国藩,天资不够聪颖,做人也有诸多缺点,但最后却被誉为“半个圣人”。
纵览曾国藩一生,从三十岁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岁之后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许就藏在上文所说的“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里。
反听之谓聪,塞耳自闭,带来的祸殃自不待言。
人生难免犯错误,所谓“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最怕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拒绝别人的批评。
晚清名臣曾国藩身上就有一种自省精神。曾国藩天资并不算高,他能够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关键之一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人。
曾国藩的书斋名为“求阙”,一生勤求己过,最喜欢听别人的批评。
越是位高权重,他越是主动听取逆耳之言,以克除自己身上的“意气”“客气”和“矜气”。
他曾说:“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砭吾之短。”
他一直都有意识地在身边安排几个耿直高洁之人,时时给自己指出缺点。在给朋友的信中,也经常请求他们“常惠箴言,并赐危论”。
这种做法正是“反听之谓聪”的最佳注脚。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宝贵品质。
内视之谓明,内视者,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鉴明得失。
聪明的人,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能从不同的意见中反躬自省、警醒自我,达到兼听则明之效。
曾国藩非常注意自我反省。他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来反省自己,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
我们可以在他的日记中看到他对自己各种缺点的记载,比如本来今天要读书,结果跟着朋友聚餐游玩去了,回来就在日记里写上“太爱出门”“应酬稍繁”。
朋友想听听他对自己诗作的意见,他没有实话实说,而是击节赞赏,事后深深懊悔,在日记中省悟“不忠不信,何以为友?”可见曾国藩对于自省的重视。
通过自省自律,曾国藩的人格修养和事业都实现了巨大成功。他说:“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
天资、他人的帮助、运气这些都靠不住,只有不断改过的好习惯,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站立发展的根本。这正与“内视之谓明”的意思异曲同工。
自省是一剂良药。
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范仲淹时常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不忘自律自省,终成先忧后乐的胸襟情怀;王阳明靠着“学须反己”的态度,进入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
只有从内心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同时深刻剖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形成内心深处的清醒,如此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内视之谓明”。
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曾国藩亦有言“古来英杰,非有一种刚强之气,万不能成大事也”。
真正的刚强,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自我战胜。自胜者,克己而修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电影《指环王》中,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小半兽人——咕噜,当人性的阳光指引他时,他就是一个充满正义感惹人怜爱的小精灵;可当人性的阴暗面控制他时,他就变成了一个贪婪无度嗜血成性的魔鬼。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皆有七情六欲,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这样那样的冲动难免,这就带来了挑战与压力,也是考验人、锻炼人的契机。
“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求强在自身不在胜人,面对外界诱惑和自身内心的动荡,只有稳住心神,克制内心的“恶念”,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如此方能成为真正的强者,从而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这三句话言简意赅、意蕴深刻,说明了人对自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为最低的层次;
▶听到不同的意见,能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为较高的层次;
▶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能治服己心,战胜自我,方为最高层次。
做到这三点,方能跟曾国藩一样成为大器,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