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除了钻木头,还有这些取火神器!

1

随着贝尔、埃德等几位专家的野外求生类节目《大真探》、《单挑荒野》在网络上被人熟知,一阵真人秀的挑战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但现实是残酷的,且不说人与人的体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观众能够看到的那些视频都是被剪辑过的。更何况,一些看似原始的技能,在没有熟练掌握技巧的前提下,普通人根本无法操作。

譬如:钻木取火。

这项从原始社会即流传下来的技艺,历经几千年的洗礼,愈发显得古老而神秘,以至于进入21世纪的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用这种方法燃起一堆火是何等的艰难。像贝尔、埃德这类特种兵出身的专家,都还需要先期准备取火弓、引火木、火绒之类的工具,往往是历经数次的失败才勉强成功,而且在火苗燃起的那一刻,主人公会给观众报之以大功告成的微笑,与此同时画外音宣称;今天真是个伟大的日子。

2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有些神秘的技能在逐步的蜕化。

钻木取火确实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一次偶然的发明,由此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正因为如此,人类还把这一段历史写进课本里,骄傲的宣称:学会使用火,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但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并没有将钻木取火的技能发扬光大,因为随着这项技能的普及,其弊端也凸显出来。

钻木取火对使用者的体能要求较高,搓动木钻的过程中不能停歇,对环境要求也较高,如果空气潮湿,火苗也难以点燃。

因为诸如此类的困难,古人一度认为只有根据所用木料的颜色与时节相配,才能够钻出火来。甚至后来还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比如在《周礼·月令》里就规定:

钻木取火中的木头春天要用柳木,夏天要用枣杏或者桑柘木,秋天用柞木,冬天用槐木檀木。

同样是周代,周代的《考工记》记载了用青铜做凹面镜,用凹面向太阳聚光取火的方法:“阳燧以铜为之,向日则生火”,《周礼》中记载但凡卜筮,要用明火,以阳燧聚光取明火于日”。这种生火的工具因为靠太阳取火被称为“阳燧”,由于是金属制成的,也被称为“金燧”。

说的很玄乎,其实这和上个世纪,农村孩子用放大镜聚光烧蚂蚁的游戏差不多,如果没有强烈的太阳光,根本没办法点燃一堆火苗。

在取火方式受限的年代,想吃口热乎饭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否有更为便捷的取火方法呢?

华夏历来不乏智慧的先人,在魏晋时期,人们发现经过洪流冲刷的河床里有一种白色的石头,在碰撞之后,极易产生火星。几经演变,后来发现了更为便利的方法:用一块钢条与石头摩擦,产生的火星再点燃用艾草做原料的火绒,从而点燃火堆。这种新型的取火钢条由于形似弯月,被称为火镰,而用于摩擦的石块便被称之为燧石。

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将钢条包装起来,而这种包装又根据使用者身份的差异,衍生出了牛皮火镰、镶嵌着珠宝的金属火镰等。相对于钻木取火,这项发明传承的更为悠久,直到上个世纪的偏远农村,还有老汉用自带的火镰点燃烟袋锅里的烟丝。

3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与黑风高,密室内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大侠从怀里取出一个筒状物,拧开上盖后,轻轻一吹,一道火光亮起。倘若观众不知这筒子为何物,还真以为导演在信口开河的玩穿越。

这筒状物在历史上被称为火折子,相对于使用平民化的火镰,这种火折子造价昂贵,不易普及,因此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一位宫女将未燃尽又未熄灭的折纸放在竹筒里,待到使用时,将纸掏出,用力一吹,便有了取火的火种,由于引火前需要将纸折好,故被称为火折子。史料中未记载这位宫女的姓名,但不得不承认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真是无穷的。

看过《单挑荒野》的观众应该还看到过这样一幕:埃德钻木取火成功后,准备转移到另一处地点宿营,他将正在燃烧的木棒包在鲜活的树枝里,带到了目的地,其实这和南北朝的火折子一样,都采用了慢燃的方法。

待到火药被发明后,一种升级版火折子的出现堪称古代版的黑科技。由于制作繁琐,它基本上只流传于上层社会,其工艺为:将植物的茎秆放入水中泡烂,反复捶打,直至最后剩下细如发丝的絮状物,将这些絮状物晒干后依据比例配方撒上硫磺、硝石、白磷等引火物,再拧成绳状,塞入制作精良的金属筒里,并配有密封盖和华丽的流苏。

这种火折子使用时,只需拧开密封盖,轻吹一下,即可见火苗升起,而这正是利用了白磷遇氧气燃烧的化学特性。这种火折子遇风不灭,只要筒内的絮状物没有被浸湿,即使在雨天也可照常使用,其炫酷功能丝毫不逊色于二战时期美国大兵手上的ZOP打火机。

4

火,带来光与热,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指引着文明传承的曙光,我们更愿意相信,时下流行的野外求生类节目,是对祖先们筚路蓝缕的追忆与缅怀。

而历史的脚步终究是向前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探索,从未停歇。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越回古代,除了钻木头,还有这些取火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