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三类知识

今天阅读刘热生老师的《学习的本质:提升成绩的五大规律》一书,再读第四章《构建知识结构》第二节《需要提前做的两个准备》。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前两天我已经分两次读过一遍,但是理解不透彻,今天再读一遍,依然领悟不透。

表征,是信息在大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信息的表征是信息的记载、表现、建构、呈现的方式。信息表中的方式及编码包括两类,抽象编码和形象编码。抽象编码包含多项式的形象编码。孩子学习新知识,其实就是大脑对信息的表征。因为无论是知识的增生,还是知识的重构,都是要以大脑中原有知识作为基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只将关注点放在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引导孩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容易使孩子难以将知识点从抽象编码转化为形象编码,在深度学习时,往往会造成理解障碍。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丰富的感性知识。丰富的感性知识是形象编码的基础,而行要编码又是理解问题的基础。一个感性认识丰富的孩子,大脑中会储备大量的形象编码,当学到相关的抽象编码时,他便可以很快的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更好更快的记忆新知识。有些孩子就是因为缺乏生活中的感性知识,在解体时难以真正把握问题核心而无从下手。所以知识存储的形态越多越好。

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知识构成了人类的知识结构。他们既说明了“世界是什么”,也解答了“怎么办”,而关于“怎么办”部分又可以分为“对外怎么办”和“对外怎么办”。

认识和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利用狭义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更要依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三类知识”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跳出了传统智力观的局限,让人们认识到学科智力并非有先天决定,而是受广义知识(即三类知识)的影响。

人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实践培养的。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能够有意识回忆和陈述的知识,包括符号,事实和有组织的命题知识。关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将陈述性知识同化好。(同化学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化过程的本质是异中见同的思维加工的过程。)引导孩子调动,激活大脑中能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第二,将陈述性知识以多种形式编码表征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习新知识,就要寻找他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个行为程序若是经常运行,久而久之就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孩子便会养成有效的学习思维策略。)第三,改造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变式练习中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

任何一个知识点,在刚掌握理论的初级阶段,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只有当学习者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陈述性知识才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也是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能力的体现。首先,将这些没有转化的概念,原理,规则,借用大脑的原有知识进行同化,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吸收。其次。要多种情形下。将概念,原理,规则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举出多个例子,将这些概念,原理,规则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尽可能的界定概念,原理,规则的使用范围。

孩子学习新知识时,需要一定数量的反复练习。这个过程就是不同情境下的变式练习,只有让陈述性知识多次,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转化成为程序性知识,才能达到以后可以自动运行的程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要用到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内部的记忆、思维等活动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特点就是对自己内部的记忆,思维进行觉察、监督、指导和调整。通过监督和调整,可以让人避免犯错误或找到更好的思路。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先运用大脑储备的陈述性知识,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在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不断的监督和调整,从而获得一个更为适合当前情境的最完善,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对内调节,监督和评价,促进寻找最佳方案的程序性知识就是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与冲突时,才能被意识到并体现出来。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孩子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刚刚设计一个程序就将其转化成行为,没有意识到要对程序进行评价、监督和调整。一个孩子如果在课业练习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那么策略性知识一定是他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你可能感兴趣的:(合理利用三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