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胎死腹中的《平凡的世界》的幕后故事

      是不是以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经推出,便横空出世好评如潮,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然后顺理成章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其实不然,《平凡的世界》为了出版历尽艰难,甚至差一点胎死腹中,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呢?这也是我们读《平凡的世界》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和幕后故事。从《路遥的时间》这部书中,我们来一窥全豹。

      茅盾文学奖评选程序是这样的:首先通过评委投票,按票数从高到低评选出五部获奖长篇小说,最后上报中央宣传部审批确定。

      当路遥得知《平凡的世界》获奖后,,显然他对这样的评选结果非常满意,也能看出他的激动心情。因此他仍然像往常一样,躺在千木板床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想起了往事……他以生命为代价,耗费六年心血创作完成的《平凡的世界》,经历了怎样不堪回首的“不公正”对待?

      《平凡的世界》其实原名叫《普通人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完成时,他寄希望在中国权威杂志《当代》上发表,因为在这之前,他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在困难的日里》,都是在《当代》上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代》杂志一位编辑看了他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书稿,觉得他的这部小说跟过去那些作品相比,显得有些平淡,节奏感不强,且人物众多而庞大,情节也不是很感人,很难让人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和兴趣。

      的确,一部文学作品要想广泛传播,首先要能打动编辑,这一点至关重要。显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对这位编辑来说,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觉得这篇小说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么想要在《当代》杂志发表,也就不可能了。就这样,《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被《当代》杂志的编辑毫不客气地退回来,这对刚刚涉足长篇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路遥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他满腔激情、雄心勃勃创作完成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开始就遭到这样的挫折和困难,接下来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又如何能够心平气静地顺利完成呢?

      然而,这样的打击似乎还远远不够,迎接他的将是更加猛烈的疾风骤雨。

       路遥想,《当代》杂志不刊用他的作品,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就没有一点文学价值,中国这么大,杂志社和出版社那么多,《当代》杂志拒绝发表他的作品,难道别的杂志社也一样不愿意发表吗?

      就在这个时候,路遥意外得到消息,作家出版社一位编辑来西安组稿,凭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他的小说出版应该不存在问题,这正是出版他作品的好机会。因此他辗转托人将凝聚自己心血和汗水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恭恭敬敬地送到来陕组稿的这位编辑手里,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这位编辑对他小说的最终评判。

      路遥非常渴望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够尽快发表或出版,并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持并推动他顺利完成《平凡的世界》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创作。

      然而,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继《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遭遇了《当代》杂志不予发表的惨痛命运后,作家出版社来陕组稿的这位编辑看了他的小说,也有《当代》杂志那位编辑同样的感受,觉得他的小说表现手法陈旧,题材一般,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因此这位编辑仅看了小说的一小部分,就把它放在一边了,并非常婉转地将《平凡的世界》书稿退给路遥。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出版和发表命运,再次亮起了“红灯”。

      为此争强好胜的路遥不得不深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自己以生命为代价创作的小说,真的没有一点发表或出版的价值和意义吗?他感到无限沮丧和难堪。而在这之前,他创作了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中篇小说《人生》,并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但新的文学潮流也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他所创作的表现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就受到了一些编辑和评论家的毫不留情的冷落。

      面对如此不堪的遭遇,路遥有些心灰意冷了,但他不得不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唯一可以安慰他心灵的是他通过著名评论家、《小说评论》杂志主编王愚的热情介绍和强力推荐,联系到广州《花城》杂志社副主编谢望新。

      王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青年作家路遥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当今长篇小说中一部有深度有高度甚至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谢望新知道,有文学作品能够让王愚看得过眼并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那一定非同一般。因此谢望新立即从广州飞到西安,用不一样的目光和思维,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阅读和审视。

      他觉得这部小说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立意深刻,耐人寻味,确实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好作品,于是决定在《花城》杂志上发表;并同《小说评论》杂志社约定,作品发表后,联合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向读者隆重推出。

      这是路遥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听到最振奋人心的一个喜讯,也是他文学艺术创作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离奇古怪,路遥突然感觉到自己从黑暗中看到了一缕黎明的曙光。与此同时,另一位可以改变他命运的人正不声不响地缓缓向他走来。这个人就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

      她的突然出现,从根本上扭转了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创作上的尴尬和被动局面,也极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和第三部的信心和勇气。

      事实上,那时的李金玉跟路遥并不是很熟,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成为出版公司一位年轻的小说编辑,分管西北片作家的稿子。

      她这时她意外得到路遥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消息,而当时这部小说也不叫《平凡的世界》,而是叫《普通人的道路》。同时,她也知道了路遥的小说遇到一些不该有的悲惨遭遇。她主动联系到路遥,让他打消别的出版社和杂志社不愿出版和发表小说《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的顾虑,相信自己,绝对不会让他失望,她会在最短时间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此时的路遥并不想把自己以生命为代价创作的小说的命运交给这样一位年轻编辑,而关键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并不是他看好的出版社。也许是李金玉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了他,他便将信将疑地把他的长篇小说《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书稿,交给了这位年轻编辑。

      李金玉拿到路遥的《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用独到的眼光审视了这部小说,觉得这是一部让她眼睛一亮的好作品,故事情节和场景渐渐吸引了她,她觉得《普通人的道路》是一部真实反映社会底层奋斗者悲欢离合和心灵世界的现实主义力作。她给路遥庄严承诺,《普通人的道路》不仅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而且用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出版。应该说,这样的承诺,路遥还是比较满意的。

      李金玉带着路遥的《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书稿,旗开得胜回到北京,向社领导做了详细的汇报。然而出版社领导感到非常遗憾,觉得她丢了西瓜拣到芝麻,特别是得知《当代》和作家出版社都不愿发表和出版路遥的小说,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用如此高规格出版这部小说,显然是冒着巨大的风险。

       李金玉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认真撰写了《普通人的道路》选题审读报告:“《普》是路遥继《人生》之后集中精力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在这部规模宏大的作品中,作者力图全景式地表现当今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把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展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过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写这部长篇是作者写作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宏伟的计划。从1982年开始准备到1986年6月第一部脱稿,前后用了四年时间。《普》的第二部将于1987年5月完稿,《普》的第三部1988年交稿”李金玉的这个审读报告,截至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路遥这部小说的精髓。

      1986年6月25日,署名为李今遇的责任编辑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审稿签字单上,正式向领导签了她的审读意见,而书名也由原来《普通人的道路》改为《平凡的世界》。她的审读意见是这样的:这是路遥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规模宏大,思想内涵丰富深刻,艺术质量较高。建议发稿。详细意见见审读报告。1986年7月16日,二审顾志成同意责任编辑意见,可以发稿。同日三审宋文郁也在稿签上签发了他的意见,“作为快件发。请总编室送经理审批。可发。”就这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1986年12月,几乎跟《花城》杂志同步,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经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难以言语的遭遇,然而无论如何能有现在这样一个结局,那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对他的心灵也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1987年1月7日,由《花城》和《小说评论》编辑部共同举办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举行。作为《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理所当然地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当面聆听了各位学者和评论家对他小说提出的不同意见。参加完座谈会后路遥回到西安,对他精心设计构建的这座宏伟的艺术大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认真而细致的审视,不断吸收和采纳座谈会上各位学者和评论家提出的意见,详尽梳理,坚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不管创作的道路上遇到多大困难,心灵经受多么沉重的打击,他仍然不会就此停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和第三部创作的脚步。

      现在,我们可以读到《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的作品,原因有作者的努力和天才,也有编辑的青睐、出版社的功劳。还真是天加横逆于君子,实加福于君子,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差点胎死腹中的《平凡的世界》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