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看“夸父追日”真相:在黄帝与蚩尤之战中战败逃亡

夸父逐日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的记载当中,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就是一个夸父追逐落日最后渴死的故事。

我们习惯性地这样解读:巨人夸父不希望光明溜走,只身追赶太阳,路上喝干了河、渭之水,却还是口渴难耐,结果在找水的路上渴死了。

这种解读充满了童话气息,可敬又可爱地夸父成为追逐光明的象征,而这基本上是对《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事迹的直接翻译,原文如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津,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以今天的知识来看,如果夸父真的能追赶上太阳的“步伐”,是可以一直保持白昼的,不失为一个追逐光明的典范。但可惜的是,夸父在《山海经》的语境当中,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夸父的事迹在《山海经》中有四次记载,除了上面引用的一段以外,其他的三段全部记录在《大荒经》中。《大荒经》的地望,很明显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其主要人物是炎帝一系,如祝融、共工、蚩尤等。

炎帝后裔有祝融,祝融“降居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他们的事迹大都活跃在《大荒经》中,唯一的例外就是前面所引的《海外北经》,估计《海外北经》的地望也应该在南方地区。

《大荒北经》中的记载和《海外北经》所记十分相近,很明显记录的是同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夸父不量力,欲逐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从这段记载来看,事迹中的“史实部分”跟《海外北经》中是完全相同的,都说夸父逐日口渴而死。但是这里对夸父明显地充满了批判,说他“不量力”,而且交代了“逐日”的故事背景——“欲逐日景,逮之于禺谷”。

关于夸父之死,两处的记载明显是矛盾的,《海外北经》说他是渴死的,而《大荒北经》说他是被应龙所杀。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如袁珂先生所说,这是两个不同的传说,或许是由传说演变成了历史。

这种说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大荒经》和《海外北经》不是同时期、同作者的作品,两者的故事来源可能也是不同的,但这一点是没有证据的。

而另一种可能性,如王闰吉先生的考证,“死”字的用法如“尸”,是休息的意思。也就是说,夸父“将走大泽”之后,是“道渴而息”,结果被应龙杀死。

这种说法是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大荒经》中夸父和蚩尤的关联是很密切的,应龙先杀蚩尤再杀夸父,说明二者应该是同盟,或者是隶属关系。

应龙杀蚩尤的战争,即历史上记载的黄帝与蚩尤之战。《大荒北经》说,蚩尤请下了风伯、雨师,布起了狂风暴雨,黄帝乃令天女妭(魃)下凡止住风雨,最后才将蚩尤杀掉。

这里没有具体说谁杀掉了蚩尤,由《大荒经》看来杀蚩尤的应该是应龙,可能是应龙的地位不高,所以记载这场大战的文字中没有提及应龙,如同后世的史书体例。同样的,因为夸父的地位也不够高,所以只记录了蚩尤的被杀。

由此可见,根据《山海经》中的文意来看,夸父即是蚩尤的下属,而且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重要参与者。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两位重要的参与者,即是天女妭和应龙。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大荒北经》说,在杀掉蚩尤之后,天女妭“不得复上”,只得住在人间大地上。可她居住的地方总是干旱,当地的人为了求雨,就会一边祭祀一边祈祷:“神北行”——“天女妭快离开吧!"

在《山海经》的文意中,天女妭是神仙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她能“止雨”,老百姓认为天上不下雨是她的原因,所以靠驱逐她来求雨,因此学术界认为她是“旱神”、“干旱之神”,这个是有道理的。

另一位应龙也是这种情况,天女妭是黄帝和蚩尤大战中止雨的功臣,在止雨成功以后,应龙执行了追杀的任务。他先杀掉了蚩尤,后又杀掉了“逐日”的夸父,可是他同样的“不得复上”,最后到南方居住。

可是因为他不能回天,无法再布云施雨,所以下界也经常闹旱灾,当地的百姓为了求雨,就为应龙塑像祭祀。以此可见,应龙也是天上的神祇,而且是司雨之神。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山海经》所记载的故事背景,实际上是“神人杂处”的时代,参与战争的主要领袖人物都是神祇,而战争的地点则是在人间。

天女妭和应龙既是神祇,那么能够支配他们的黄帝自然也是神祇,蚩尤既然能役使风伯、雨师,那么蚩尤自然也应该是神祇,不过黄帝和蚩尤可能是统治人间的“地仙”。

为什么黄帝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天女妭和应龙却无法返回天上,这一点《山海经》中没有给我们解释。

但是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尚书•吕刑》中的记载,书中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蚩尤之乱平定之后,皇帝使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天上的神仙不能再随便下去了,地上的神仙也上不去了。

以古书证古书是有说服力的,以往很多学者解释“绝通天地”,总是在尽力让这个词历史化。事实上,如果不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没有神仙,古书上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上古时期是有过一个神人杂处的时代。

明确了这一点,夸父逐日的故事也就有了另外的一个解释。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一场与水密切相关的战争,黄帝请下了雨神应龙,而蚩尤请下了风伯、雨师,结果是黄帝在战争当中失利。于是,黄帝又请下了干旱女神妭,女神妭止住了蚩尤大军的大雨,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最后,蚩尤被应龙所杀,夸父趁乱逃走,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而转移。《大荒北经》说,夸父“欲逐日景,逮之于禺谷”,可见他的目的地非常明确,是赶往日落之处的禺谷。

“日景”一词,现在一般解释为“日光”,可追逐日光这个说法是很费解的。而《海外北经》又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可见“入日“一词的意思和逐日是不同的,而且两者之间是呈递进关系。

也就是说,“入日”是夸父与日逐走的结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先是追逐太阳,然后走了进去,这也许就是“入日”的意思,或许是驾驶太阳车赶往禺谷。与太阳离得那么近,难怪夸父会口渴难耐了。

夸父喝光了黄河、渭河的水还是不够,又计划北上到“大泽”喝水,走到一半时中途休息,他丢弃的手杖变成了邓林(桃林)。而不久后应龙追到了这里,将夸父杀掉,黄帝和蚩尤的大战就此结束。

所以,《中山经》有夸父之山,其北面有桃林,这都是为了纪念夸父而命名的。

文|王玄陵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山海经》看“夸父追日”真相:在黄帝与蚩尤之战中战败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