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我面前say英语,okay?”

我工作的地方是个国际学校。

英语好的交流没问题。英语不好的苦练英语的大有人在。


日常对话。

“哈哈,今天天气好nice, 我今天超happy的。”

“Hollie的那个task你做好了吗?我今天很busy。都没有做。你知道什么时候hand in吗?”

“not sure”

“没关系,我的时间都很flexible, 慢慢来吧”

“有事情叫我,我standby.”

“... ...”


有些人或许要diss了,这样一句中文里面夹杂好几句英文,是英语太好还是中文太差。

我不以为意,say自己的话,让别人diss去吧。


可是,发生了一件事。

周末回了老家,老妈给我安排了一个人相亲。

可能相亲对象知道我是英专生,提前做了功课。

饭馆里点单。

“Hello, here here. 我们要点菜了”

“你想要what?”

“这个okay?”

“这个看起来不是很good, sure?”

是不是听起来很二,很傻?

说实话,整场饭吃下来一点胃口都没有,我一句英语都不敢抖,生怕对方觉得我跟他是同一类人。


至此我决心痛改前非。决定好好说英文,好好说中文。

然而,一开口:诶,你知道Hollie作业的‘死期’是什么时候吗?

“哦不,是截止日期(deadline)”

我想我真是蠢哭了。


2.

作为可能会时不时把英语词汇夹在中文里面的代表,我要为这类人发声了。

很多英语比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想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如果哪种语言优先在脑子中冒出来就会使用哪一种。这种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就像刚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看到苹果,我们会在脑子中反映这是“苹果”,然后再想到“apple”,看到狗,首先反映“狗”,然后才是“dog”,这个就是多种语言的切换。

对于我们英专生,大学时老师一直在强调我们用英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英语思维去想问题,意思就是,用英语来直接表达脑子中的所思所想,省略掉翻译的那一步,取代汉语性思维。

这个解释很学术,当然,我老师的意思绝对不是让我们中英夹杂,也许我也只是半吊子出家。但是我也绝对没有装的意思,第一时间反映出来的就是英文而已。

但是也不排除的确有装逼的行为。


3.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对这种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这么反感?

举个例子:

由于本人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住校,从小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于是方言的掌握就相对弱很多,听是完全没有问题,可是说方面就不太好。有时用方言表达不出来,我会在中间夹杂普通话。久而久之,我在家里开始用普通话。可是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们都还是用方言交流。有时就很尴尬。一家人饭桌上吃饭,我爸爸用方言跟我妈妈说话,可是对着我却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

心里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更深刻点,是一种深深的疏离感。

再夸张点。

和我在农村老家一起长大的同龄小伙伴——小美,她很早之前就辍学去了深圳打工,改了名字叫做“Andy”,过年回家,看到她穿着貂毛大衣,穿着恨天高,操着一口粤语味的台州方言向你问好。

心里说不出来的不爽。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亲历过,并有相似的感觉。

不管是不舒服还是不爽,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是在彼此之间画了一道分界线,说明我和你不一样。

我试图这么来理解。语言是社会文化、抚养关系的一个连接纽带,母语和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态度。中文夹杂,我们感觉到了你对中文的不尊重和背叛;不好好说方言说普通话,我们感觉你慢慢疏远了家乡。


就像,

在大城市生活或者求学的人,尽管在外地已经对说普通话已经习以为常,逢年过节回到家,绝大部分人还是操起了家乡话。


所以说,

场合感很重要。

你在外企、公司、学校,你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中英夹杂都随便。

不过,朋友聚会,吃饭聊天,咱还是好好说中文。

不要say英语了,okay?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在我面前say英语,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