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边关,黄沙漫漫,残阳斜照里,凉州大地在群山万仞中尽显沧桑,当中原的恩泽盈溢过玉门边关,在悠悠的驼铃声里,聆听着中原大地的纷纷扰扰,也许这就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唯一能带给寂冷“凉州”的丝丝慰藉!
春风敌不过北风,杨柳在千里之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用文字将冷寂的凉州描摹在遥远的尺幅之间,时隔千年,耳畔仿佛还能听到羌笛声中,那孤怨的《折杨柳》,在兵戈的撞击和战马的嘶鸣声下,期待着庙堂里能够吹来一缕“春风”!奈何群山万仞间,明月依旧,杨柳不青!
当羌笛声响起,吹奏的恰好是《折杨柳》,不免勾人离愁,古人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唐代极为盛行折柳赠别之风,“柳”与“留”谐音,于是杨柳与思念、离别,就有着让人不禁哀伤的感觉!
将士们抬头望眼,唯有那秦时的一轮孤月,底首轻和,一片黄沙血染,远望处长河落日,孤城依旧残垣,风声哀怨不断,家乡山高路远,胡人和边关在号角声间,背后是家国万里,身前是剑影纷乱!
都明白,春风敌不过北风,杨柳在千里之外,“兄弟,借你一支残笛,我想听听,家乡的月儿,也似这里一样弯弯!”
大汉也曾为凉州送去过春风,那时杨柳青青
汉初,胡人西败月氏,掳掠河西走廊,切断丝绸之路,骚扰冦略,边患日益严重!
也许西汉从建国起,玉门关外就不曾吹断过“羌笛”声,汉王朝在多少个夜里,心系着“羌笛”的呼唤!时至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国力强盛,汉武帝拍案决计主动出击,为"凉州"送去两缕“春风”!
第一缕"春风":十年生死,两度西递橄榄叶
汉武帝明白匈奴人并非等闲,仅凭大汉一己之力,即便驱败匈奴,大汉也是舐伤而归,故此,便在政治外交上寻找契机,如果能与西域诸国邦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驱败匈奴便可稳操胜券,意义非凡!
对于张骞来说,我不敢说是幸运,但至少可以保证,肯定是光荣,对于一个有着开拓精神的人来说,“畏惧”不足以能够畏惧他,赴险也许是信仰的重生!
当河西走廊已被匈奴掳掠,当征途已被胡人剪扼,张骞仍是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踏上了险象环生的征程,他们要走出玉门关,穿越凉州大地,期盼着能够完成使命!
可是,使命向来都是磨难的美称!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然骞持汉节不失!
——《汉书.大宛列传》
当匈奴单于得知张骞欲使月氏,说了这句:“月氏在匈奴的北边,汉使怎么能够通过,如果我要出使南方的越国,汉人能够听我的吗?”最终,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余年!
十年的凉州大地,十年远望“万仞山”,玉门关的关门在等待着他的凯旋,他是否也曾吹过那支“羌笛”余怨,《折杨柳》在塞外胡天可曾响起!“春风”又在哪里?
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心系大汉,他不辱君命,不失汉节,忍辱负重十余载,终出囚笼!
张骞先后两度途径“凉州”,出使西域,打开了与中华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交往大门,宣扬国威,与西域诸国建交,传达使命,这也许算是王之涣所感慨的的“春风”吧!
第二缕“春风”:封狼居胥临瀚海,云横虎落恢朔边
在张骞西出“凉州”之际,匈奴侵犯,汉武帝四路兵马回击,当其他三路铩羽之时,唯有卫青率军直捣龙城,灭胡人数千!“春风”就在王师身后,阵阵轻跃,“杨柳”依依!
又逢元朔五年,卫青率骑三万出西北高阙、朔方,进击右贤王所处遥远的王庭,卫青乘夜围袭王庭,俘获右贤王部众万余人,大胜而归,次年春,卫青两度率军出北出定襄,得胜凯旋!
几度春风过,群山皆叩头
羌笛息怨曲,杨柳满凉州
大汉,年年岁岁,春风度玉门!
当卫青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之时,他的外甥霍去病,也并不比他逊色!
霍去病思智聪灵,用兵灵活多变,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之敌近十万人,西取祁连山,收复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封狼居胥!
汉马嘶古道,胡人遁寒山
玉门关外春风好,祁连山下雨绵绵
张骞的这缕“春风”,吹过的是他那百折不挠的信仰和使命,卫青霍去病吹过的是大汉强盛的国力与恩泽的广布,玉门关不再是春风不度的地方,凉州大地也泛起了期盼已久的杨柳青青!
羌笛声中响起的是无限的家国情怀
当王之涣想到古往今来,边关内外多少金戈铁马,不禁感叹边关悲苦凄凉,西北边塞广袤壮阔,虽说风光无限,可是尽显悲凉,黄河远上,穿过古战场,河水奔腾,冲刷出折戟断甲,群山高耸,万仞齐天,将一座孤城围在中间,孤弱沧桑!
用他乡的乐器吹奏着家乡的曲子,羌笛声里,听到着家乡的杨柳依依,也听到的是心头的阵阵哀怨,玉门关的那边已是桃红柳绿,春色满满,可是在这群山之间,战士们还在忍受着苦寒的环境和思乡的幽怨!
将士们就在这春风不度玉门关外,期盼着庙堂里的关怀与决心,他们知道,就像家乡的父母妻儿们期盼着他们能够早日回乡一样,遥遥而无期!
结语:
同为边塞名曲,《从军行》壮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怀激烈,而《凉州词》却悲鸣低吟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思乡与盼援心声,普通的将士们从未怯惧过敌人,也能背井离乡不远万里,用一腔热血报效国家,但是思念家乡,畏惧死亡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