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2)——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把智力活动看作对环境的适应和组织的活动。他认为,智力的功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要按照皮亚杰的原意去理解智力组织和适应的过程,就必须掌握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它们被皮亚杰用以说明智力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图式是什么?

1.图式。

图式指的是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个人通过它在智力上去适应和组织环境。作为结构,图式是与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手段相对应的智力手段。简单的说,图式可看做概念或类别。它类似于索引汇编,索引汇编中的每一张索引都相当于一个图式。

成人有许多卡片或图式,而婴儿出生之际,他几乎没有什么图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图式越来越概括化,多样化,并且逐渐地趋于成人化。图式指的变化和完善永远也不会停止,童年的“感知——运动”图式必然发展为成年的图式。

图式,可以当做一个名词来看,比如:牛,人,红色,高楼等;也可以看做一个动词,比如:观察,思考,喝水等。它既包括单纯的名词,也包括得出的方法。当然,这样理解图式明显是非常浅显的。

举个例子,孩子看到一头牛,如果他以前没有见过牛,那么他的头脑里肯定没有牛的图式,那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候,孩子肯定会找到头脑中已有的图式,比如说“狗”,拿狗的图式和牛进行比较:四条腿,比猫大,鼻子潮湿,性子温和,好吧,这是一条狗!从这个孩子自身的逻辑来说,这个推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儿童的外部行为表现出他头脑中的图式,但图式不仅仅是行为,它们是行为所遵循的内部结构。

但这显然是不对的,牛怎么能是狗呢?这就需要下面这两个概念来解释。

2.同化与顺应。

继续刚才那个例子,孩子看到牛以后,自动的在头脑中的图式中寻找,他认为这是符合狗的所有特征的,所以他得出这个客体是狗的结论。这样的过程,就是同化。

同化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它人们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同化不会导致图式是改变,但它确会影响图式内蕴的增加,因而是图式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遇到一个新的刺激的时候,儿童总是试图把它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之中,这就是孩子把牛当做狗的原因。但这明显是错误的啊!在这种时候,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创造一个能够把刺激置于其中的新图式;要么改造现有的图式,使刺激能够符合于它。这就是顺应的两种形式。所以,顺应是新图式的创造和旧图式的改造。

这个孩子发现,这个“狗”和图式中的狗还是不一样的,这时顺应就发生作用了,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图式“牛”!如果他遇见的是一个以前不认识的狗,顺应也会发生作用,那就使“狗”这个图式的内蕴增加了!

图式是由儿童建构起来的,它们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现有水平。由于图式是建构之物,故而不是现实的准确的摹本。它们的形式是由对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显得愈来愈接近现实。

3.平衡化。

如果孩子只同化而不顺应,他就永远会把牛认作狗;如果他只顺应不同化,他的图式将会越来越多,大多数事物会被混同起来。这种人不可能发现事物的共性。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智力的畸形增长。因此,同化和顺应之间的某种均衡与这两个过程本身一样,都是必要的。皮亚杰把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叫做平衡。

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状态,不平衡是同化和顺应的不均衡状态。平衡化是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以同化和顺应为手段的自我调节过程。

儿童必须同化各种各样的事物。他们安置刺激物于图式的过程,总是与他们的概念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不存在错误的安置,有的只是随着智力的发展而愈来愈合理的安置。

在感受某种新刺激时,儿童试图把这个刺激物同化到既有图式中,如果他成功了,就获得这个刺激相应的暂时平衡。如果他不能同化这个刺激,就会企图通过改造旧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顺应这个刺激物。在改造或建立图式以顺应刺激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刺激物同化,并以达到暂时的平衡而告终。

在理论上,认知的增长在其发展的各个水平上,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从出生到成年,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起来的,成人的图式是由儿童的图式建构而成的。在同化的过程中,有机体使刺激适合于既有图式;在顺应过程中,有机体则改变图式以适应刺激。顺应过程导致智力结构在质上的变化,而同化只能使现有的图式有所增添——量的变化。因此,只有同化和顺应的统一,才是智力结构与知识增长、发展的原因。而平衡化则是调节这些过程的内部机制。人类也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去适应其周围环境,同样的,精神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亚杰(2)——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