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模式这样一个看起来百利无一害的用工模式,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吗?
疫情凶猛,让人猝不及防,对于没有Plan B的从业者来说,两个多月没有工作赋闲在家是坐吃山空,尤其是还需要还贷款的,更是苦不堪言。
远程办公仅仅只适用于某些行业,对于零售、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来说,都是需要员工直接面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受疫情影响,众多餐饮、旅游等企业停工歇业,一边是餐饮、旅游等行业大量成熟劳动力赋闲在家,另一边是超市、生鲜电商等零售企业出现"用工荒",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不少企业都开始探索创新用工模式,"共享员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
在"共享员工"模式受到追捧之后,人民网评论该模式是"一箭五雕",可以使人才供给方用人成本得到分摊,解决企业现金流压力,满足需求方短时间内的大量用工需求,解决人手紧缺问题,同时让那些闲置劳动力也能在疫情期间获得收入。
那么,这样一个看起来百利无一害的用工模式,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吗?
"共享员工"模式备受热捧 各家各户开始抱团取暖
这些年来,共享经济大火,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再到共享办公室、共享民宿。可以说,共享经济出现,让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社会效率,盘活存量市场,既环保又经济。
那么,人可以共享吗?答案是当然可以。
其实,早在外卖、快递等配送业务疯狂的时候,美团、闪送等公司就建立过共享配送联盟。不过这些尝试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今年疫情影响下,一些行业"失业",一些行业"用工荒",而共享员工模式正好弥和二者间隙,因此这个概念突然被推到大众眼前。
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公开宣布接纳云海肴、青年餐厅(北京)的员工到盒马各地门店工作,并"喊话"其他餐饮企业,发出"招工令"以后,截至目前,生鲜传奇、沃尔玛、京东7FRESH、苏宁、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联想等企业也纷纷向暂时失业的人发出邀请。
据新浪财经消息,沃尔玛入职共享员工超3000人,盒马入职共享员工1800余人,苏宁物流"人才共享"计划已经有超过3000人报名……
"共享员工"先是通过视频方式进行面试,然后再进行线上培训,合格后上岗,需要有健康证等职业相关证明。虽然是暂时的共享员工,但也需要跟企业签订劳务合同,也会支付报酬,不同工种的计费方式不一样,有按件计费、也有的按时间来算。
这些报名的或者入职的员工,肯定是暂时失业的人,那么这样一种"共享员工"模式,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有了收入来源,对于像西贝这样的的餐饮企业来说,分担了因停工带来的人力成本,减轻他们的疫后重建的压力。而对于苏宁、盒马等零售企业来说,人力缺口得到了补充,形成了大量劳动力供给。对于用户来说,满足了消费需求体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提高劳动就业率和资源利用率有直接贡献,提高了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
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候,企业之间需要抱团取暖才能走过冬天。
"一箭五雕"的共享员工 究竟是不是企业的救星?
这次共享员工最为火热的是餐饮和零售业之间的交换,延迟复工、居家隔离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后,本应该是餐饮业高峰期的春节却额外的冷清,有大量餐饮员工居家待业,在企业收入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这些餐饮企业却依然要承担较高的人力成本支出。因此西贝董事长才会担忧,按照当前情况发展下去,西贝账户上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Comment by 莫谦: 这种地方援引下他官方接受采访的话吧,不要提知名人物和企业说话,这些必须得确认是他在其他权威媒体上讲过的。虽然事实可能就是这样,但要避免上次王者荣耀事件。
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国内餐饮业遭遇了这个春节最为强劲的"寒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达46721亿元,其中15.5%来自春节这一传统的消费旺季,而今年春节期间餐饮业损失严重。
在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报告中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根据恒大研究院的数据,仅在春节七天内,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
相对于冷清的餐饮业,零售行业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面对不知何时才会结束的疫情,人们对物品的抢购潮是一波接着一波。据悉,疫情期间,美团买菜北京地区的日均订单量为节前的2-3倍,并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蔬菜、粮油副食、水果、肉禽蛋、海鲜水产等品类需求旺盛,日均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蔬菜销量增长最为迅速。
然而,以这些平台现有的配送力和存货而言,根本消化不了如此大的订单量,很多生鲜电商平台上的订单是一天24小时不间歇的发出,网络上流传这么一个段子:"凌晨12点,设定一个闹钟,准时在某某APP上抢菜。"还有不少微博网友吐槽,一个星期前下单的蔬菜到了之后都成腌菜了。 Comment by 莫谦: 是微博上流传的就说微博吧
虽然都说这次疫情为生鲜电商市场提供了机遇,但是如果在这期间没办法维护用户体验,那么在疫情结束之后可能用户还是会选择线下购买为主。
因此,共享员工对于这两个行业来说,的确是救星,但救星不等于没问题。
一时兴起的共享员工 想要成为趋势还面临不少隐患与担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放在共享员工这事上,也要三思而后行。毕竟特殊时期特殊处理,共享员工究竟只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大趋势,还要等疫情结束之后才能在做判断。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该模式都面临不少质疑,未来是否能够成为大趋势还另说。
首先,共享员工模式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是否适用与所有行业?虽然对于餐饮和零售行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隐患
比如在薪资结算方面,相对本部员工而言,共享员工更多是一种兼职性质,那么这些员工薪资究竟如何结算,员工是否接受,多少算合理?作为员工,最先考虑的肯定是待遇问题,成为共享员工之后,五险一金谁来承担?是共同承担?还是根据用工的时间段来承担?还是共同分担?这个问题一旦出现,就会产生纠纷。
如果共享员工要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就还会不得不面临员工适用性问题,同行业之间还好说,但是跨界共享就成本高昂了。
要知道,不同工种、职位之间的工作特点、职业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相谈甚欢"的餐饮和零售,也更多的是偏向分拣、排列、清点、摆货之类的工作,像缺口最大的配送岗位,就不是餐饮业员工仅仅通过四小时培训就能够胜任的,需要对三公里范围内的楼盘、小区了如指掌。
对于员工输出单位而言,也有自己的担忧,万一自己家的员工走了不回来了怎么办?随着疫情逐渐稳定,一些对外输出的员工的企业复工复产在即,若是"离家出走"的员工被对方企业所吸引,停留在对方企业岗位,那么对于这些输出企业来说,成熟劳动力的出走就是人力损失,短时间内也无法弥补人员缺口。正是所谓的"输出易、召回难",共享员工一朝成了集体跳槽,这些输出企业可能会后悔莫及。
目前,虽然餐饮业大部分出于停工状态,但也有不少公司都在通过力推外卖的方式消耗库存、保持运转,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力,这些公司肯定是不会考虑外调员工的。
要想成为趋势,那么共享员工本身的特点、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共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目前的现状来看,体力输出型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比如盒马店员、货物分拣员,二是核心资源型,即你有的资源是别人最想要的,比如说渠道商。三是特殊技能型,你有的别人没有,比如说设计类工作。
有专家认为,共享员工模式不仅是一种应急措施,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因为随着工作模式、工作体制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将有机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最有时间、最能做的事情上,而并不一定要捆绑在某一个企业中。而要想实现雇佣关系模式的变革,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说了这么多隐患和担忧,并不是否定共享员工的作用,毕竟市场需求摆在那,从17年、18年就已经有了雏形,而且观念上,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年共享经济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其实,除了从员工个体层面来分析之外,共享员工模式除了暂缓餐饮业与零售业的燃眉之急外,还会刺激服务众包和用工平台等业务的发展。未来,共享员工可能不会是企业之间的合作,而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调配企业间的用工需求。
总之,大家对创新肯定是喜闻乐见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自由职业者都成为大多人向往的工作状态,因此,趁着这次疫情,大家都在积极探讨新的用工机制,这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件必要的事情。虽然疫情在蔓延,但未来发展却不会止步,在祈祷疫情早点结束的同时,也要记得寻求非常时期的非常机会。
联系15050556716,了解共享员工,灵活用工详情。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