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诗写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够穷

你的诗写的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穷

            盘点那些被人带歪的“坑王”诗歌理论

欧阳永叔在《梅圣俞诗集序》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话被很多半吊子“诗人”误会多年,加上年代久远,半通不通的文化人一知半解引用,流毒深广,坑人多耶,可谓“坑王”理论之一。

原文大意只是说:……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后世那些半通不通的文人就把这句话当做绝对的规律,以至于误会了很多年,以为自己的诗词狗屁不通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穷到家。认为做诗人如果要想写出精妙的句子,必须如老杜的“颠沛流离”;或者如同罗隐的“屡次不第”;或者像李清照晚景凄凉……好像诗人天生就和富贵不沾边。顺便讲明白一个概念,古文中所谓的“穷”指的是“仕途失意”而非“经济困顿”,穷的反义词是“达”-----就是飞黄腾达和达官贵人的那个“达”。穷也者,失意于君王者也,失意于君王,能够保全狗头已经属于万幸,怎敢奢望其他?何况封建时代所谓“职场”只有一处,就是官场;而官场只有唯一买家就是皇帝。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如此。所以你说古代读书人唯一出路就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一旦被皇帝嫌弃,进入“穷”境界,那个悲惨,就好比是寡妇死了儿子-------没得指望了。

但是欧阳永叔这话的意思,指的是诗人们往往在步入困顿之境才“容易”写出好的诗词,不是说一个理论水平低下、缺乏文采妙笔的人只要一变穷,就能够把诗词写好。然而凡事都有例外,这种必须步入困顿穷愁潦倒才能写好诗词的理论是万万行不通的。反证随便一抓一大把:


晏殊做了三十余年的承平宰相,可谓仕途坦荡;然而晏殊以纵横天下的才气开宗立派乃花间词宗主人物;王维晚年半官半隐于辋川别墅,可谓富贵悠然,然而摩诘以妙入云端的禅机纵横捭阖乃是山水诗的星斗至尊;纳兰容若生在一等一的贵族之家,富贵荣华享受不尽,却留下了风传天下的纳兰词……这三位可以说是反面事例里面最典型的人物。究其原因,诗词写的好与不好根本不是在于“穷与不穷”,自身的涵养学识、才气文笔乃是根本。试想老杜未入仕途之时、或者太白未遭遇“赐金放还”之际难道在他们“不穷”的时候写出的诗句就不“工”了吗?所以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李白还是那个李白,穷或者不穷,这些身外之物不是影响诗句工与不工的原因。根本在哪里?就在他们丈量天涯的脚步里;在风花雪月的歌楼上;在狂风卷起的屋上三重茅草里;也在贾舍人早朝的笏版上;也在似曾相识的双燕中;也在连钱马的鬃毛间;也在银筝心香的氤氲气息里……

所以说,你的诗词写的不好,不是因为你不够穷;而是因为你不够“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诗写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够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