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爱与边界,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感

    孟老师的这堂课,提到了生命的2大特征:延续性和累积性,以及让我们父母亲反思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养育出一个拥有自主性,能够自动自发,创造幸福的能力的孩子。

    生命的延续性,是指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他的特征。而累积性是指孩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在上一个阶段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来。上个阶段做错了或者错过了,没有让孩子充分施展,下个阶段的发展就会受障碍。凡是这个阶段缺乏的,都需要补偿性获得,下个阶段甚至会报复性获得,比如,0-6个月,是母亲对孩子的全然感知的阶段,孩子需要关爱,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母婴共生的阶段,如果孩子缺乏爱意抚摸,全然感知,母亲这个阶段没有点燃生命的母火,甚至产生了母婴创伤,那么孩子在7-12个月母婴分离阶段,甚至后面的阶段,就会发展不顺利,总是要粘着妈妈,孩子不愿意向外探索,导致妈妈和家人的崩溃,觉得孩子难养难带。

    元旦到现在,半个月的时间,孩子都在生病,生病期间很痛苦,我一直陪着孩子,每天跟孩子爱意交流,理解他,鼓励他战胜病菌,当勇敢的小战士,可是,身体的不舒服,每天都在床上的日子,让他精神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来上个月都会独自站立一会儿的,这个月感觉大运动技能都停滞了,需要重新锻炼,而他也更加依恋妈妈的怀抱,毕竟受到了身体的创伤,我虽然感知到了孩子的状态,但是无法代替他感受疼痛。

  所以,孟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更加懂得了母亲给予孩子安全感,给予孩子关爱的重要,即便孩子痛苦,只要有妈妈陪伴在身边,他就很安心,有妈妈的陪伴,生病了也依然每天都坚持早教读书看画,孩子也欣然接受,这就是爱的力量!

  孟老师说,一个人的心理受伤医治比身体受伤更难,因为心理受伤需要爱的滋养,这次,我没有让孩子的心理对生病这件事产生很大的阴影,因为我一直鼓励孩子,告诉他,我们的身体在打败病菌,贝贝是勇敢的小战士呢。

  中途有一天又发高烧,我不想带孩子去医院住院打点滴,但是家人坚持要去医院住院,结果在去医院的路上,我一直告诉贝贝,贝贝是坚强的小战士,贝贝自己是可以让高烧降下来的,妈妈相信贝贝可以的。结果,还没安排住院,我们在医院核酸检测,在外面等候的5个小时,贝贝就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烧就退了,他真的听得懂我的话,真的懂妈妈爱他的心,那一刻,我真是太感动了,为他内心的强大而欣喜。

  孟老师提到,孩子心理成长的路径,要靠环境提供的支持,每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妈妈都需要了解。

  1-3岁特征,自主性发展,一切都是我来,我喜欢,我愿意,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2岁是生命的自我认知阶段的高峰。

  生命的第一次自我的建立,如果破坏了,长大就会自我怀疑,干不了就会没有自我的自信,发展不出自我的能力,做事没有兴趣和动力,生命的向上力就萎缩了。2岁是生命力窜出来的时机,这辈子能否站起来就靠2岁这个阶段的自我能否发展出来。家长不了解,就会压制孩子的主体性。

  这其中,孟老师举了妈妈给孩子剥橘子的案例,挺生动的,孩子要自己剥橘子,结果被妈妈抢先,眼睁睁的看着妈妈把自己想剥的那个橘子剥掉了,然后就号啕大哭,要妈妈还原,这当然不可能,于是就跟妈妈闹,不懂孩子处于自我主体性发展的阶段的妈妈,自然就会跟孩子较劲,甚至翻脸,不欢而散。这种较劲的事情多了,后果是什么呢?

    2020年国家心理健康蓝皮书,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受检孩子的样本数据中,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检出有抑郁,7%重度抑郁意味着药物也无法干预和解决,在抑郁的痛苦中,很多孩子会选择自杀或者自残。抛去所有其他的原因,就是2岁开始,孩子有深深的愤怒和怨气,你怎么这么不懂我。

    父母亲如果不从一个2-3岁孩子的身上去学习锻炼,怎么了解一个孩子的生命,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这种“你不懂我”的心理,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哪个生命不希望获得别人的共情和理解,相知,相惜,相随,你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最亲的妈妈你不但不懂他,还整他,他越要干什么,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你跟孩子较劲,有用吗?

    父母不了解生命发展的特征,就会认为孩子无理取闹,难养育。

    之前我家贝贝还没有表现出秩序感和主体性,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早教闪画的环节,如果某一张画是他喜欢看的,如果他还没有看够,我就闪过去了,他就会哼哼唧唧的爬过来,在我闪过的画里去找他要看的那幅画,看够了才愿意回来继续看其他的画,还好,我及时觉察到了孩子的这种状态,每天看到他盯着一幅画看得久一点或者指着画上面的动物或人物,我就会停下来跟他交流互动,一起欣赏这幅画。他也很开心我懂他,虽然不会说,但是他微笑的表情告诉我,他喜欢这样懂他的妈妈。

    这里面有一个更深的人性和哲学问题,生命有自我认知,自我信赖,昂扬刚健的生命力。要发展孩子这样的意识,我的生命我做主,我总是能超越自己。

    当下,很多成年人没有自信,没有兴趣,没有动力的现象,其实源于我们自己能否看见自己,在于从小的经历,是否经历过正确的自我的认知发展,从小发展出来的自信的自我,从小不缺爱等等,如果从小主体性压制了,就会有愤怒,有委屈。愤怒累积足够,一旦他力量够了,就会跟父母产生冲突,跟社会冲突,生命就消耗在如何对抗上。生命弱怎么办呢?他就抑郁,自我冲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我不配,活着太痛苦了,没有意义,没有尊严,没有自由,没有开心。长着一张全世界都欠他的脸。所以,生命的主体性非常非常重要。

    然而,并不是孩子真的想干嘛就让他干嘛,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话题,生命的边界性,爱的边界。如果父母亲不了解边界,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就会培养出一个自我意识过度的孩子,一个极端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管不顾别人感受的人。

    自我意识薄弱的孩子,就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做事看其他人的脸色,形成假性人格。乖和听话,是在外界的强迫下不得不做的一个态度。一个从小就有假性人格的孩子,一生都不会相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他没有自我,是破碎的自我,迎合的自我。

    孟老师举例,摸电门或者闯红灯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涉及到公共设施的安全和规则,母亲对孩子态度温和,原则坚定,要允许孩子情绪的流动,不允许孩子情绪流动,就会导致孩子长大了情绪暴躁,情绪纠缠的烦恼和痛苦就一直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而允许孩子情绪的流动,并且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可以讲道理,或者平时在安全的环境中,父母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发展,父母言传身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社会化形成,就会培养出守规矩,有原则的孩子。

  贝贝平时在家,我会把家里收拾干净,随他到处爬,到处探索,但是涉及到电线,插座这种,能够断电我就断,不能断电就会态度温和的跟他反复沟通,这是危险的,贝贝不可以碰的,妈妈也不能碰的。刚开始会有点情绪,但是我都是允许他哼哼唧唧,随着我强调的次数多,他也就慢慢对这个不再感兴趣,他也不会去触碰了。

  最后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分享给大家:

  妈妈懂我,是世界上治疗一切精神疾病的钥匙。

  让我们一起做一位懂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身心都健康昂扬发展!

                                                                贝贝妈妈      2022.1.15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衡爱与边界,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