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来自光明网的双减调查问卷,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调查了家长们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回收的问卷共4980份,涵盖了学前家长、小学1~3年级家长、小学4~6年级家长、初中家长和高中家长。
小学的家长对于双减政策的关注度最高,总比例高达66.2%,其中小学1~3年级的学生家长对于这项政策的关注度略高于4~6年级的家长。这个比例分布不难理解,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不碰家庭作业的时候母慈子孝,一到作业辅导时间,鸡飞狗跳。当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培训的需求就产生了。
在实际的调查数据中也反映出了需求问题,超过50%的家长,选择校外培训的原因是“家长无能力辅导”。
家长无能力辅导怎么解读呢?我认为主要可以拆分成下列原因:
① 家长知识能力有限辅导效果不好。
② 家长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无力辅导。
③ 孩子对家长逆反心理大,家长管不住。
④ 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影响了亲子关系。
辅导班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事实上确实可以,有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辅导班在课后辅导方面的专业性。但是,家长对辅导班同样“恨之入骨”,原因是价格太贵!
高达76.2%的家长觉得“收费过高,负担过重”。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培训机构的高价收费深恶痛绝。同时,近一半人也对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感到反感。
双减政策的一系列举措让这个暑假的一部分孩子远离了培训班。寒暑假不得开班,开学后周末和晚上9点半以后不得开班,可以说基本扼杀了大部分高价学科培训班的生存空间。
但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培训需求仍然非常巨大,杀死培训班解决的是“高价”和“焦虑”,带来的是家长对“无力自己辅导孩子”的恐惧。
这就像大禹治水,既要加固提防,又要疏通河道。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就像洪水猛兽,肯定要有畅通的渠道来疏通。这样才能既兼顾教育公平,又解决需求。所以,学校的校内托管和课后辅导就成为了家长们的救命稻草。
由于现在学校课后服务,还在试行,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开展情况有所不同,执行的方式还在探索。所以,具体课后服务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家长们对于课后服务的期待:
高达78.6%的家长希望“老师答疑,辅导作业”,这个需求和家长们报课外培训的需求是一致的。如果你拿“因为无力辅导家庭作业而选择课外培训的家长的数据”做比较,你会惊讶的发现有高达28.3%【78.6%-50.3%=28.3%】的人,是因为校外培训价格昂贵等原因,被迫选择自己辅导孩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校内课后服务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可以经济又有效地解决年轻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在这里,我还想把话题再引得深一点。校内课后服务的执行主体是学校的在职老师,能不能够把这件惠民的事情做好,可能还会遇到这些问题:
① 工作时间的延长,教师的积极性能不能保证?这就涉及校内托管的价格能不能合理支付在职教师的加班费,能不能在加班费上体现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价值,同时又节约家长们的金钱。
② 校内课后服务和托管服务,拖住了一部分悄悄参与校外有偿补课的教师的腿。那么收入的落差带来的情绪,学校能不能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大局?这要学校发挥领导的情商。
③ 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最终决定了家长的选择,如果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肯定会有家长重新把孩子从学校领出来,送入价格高昂的培训机构,甚至是转入地下运营的“一对一”和“拼班”,“双减”的成功与否,这是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