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一)——红卫桥

    那个年代,它还叫红卫桥,这个名字是从大人们的口中得知的。说到红卫桥,就不得不说到淮安人的“母亲河”——里运河了。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内河,自西向东贯穿城区,也是淮安旧时清河区和清浦的分界。红卫桥,听这个名字,就不难感觉出这座桥建造的背景和运载的历史。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90年代苏北小城,红卫桥是里运河上为数不多的石拱桥之一,是城西两岸市民来来往往的交通要桥。

    时过境迁,近二十年过去了,在地图上红卫桥的名字早已被华兴桥所替代,原本桥面狭窄,坡度陡峭的石拱桥被平坦的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钢筋桥所替代。除了当年生活在城西运河两岸的老淮安人,几乎没有人能记住它曾经的样貌和名字了。

    然后时至今日,让我仍然对红卫桥有着深深执念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历史,却是因为一个人。

    那年,我十三岁,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我父母单位的宿舍大院,家前屋后,楼上楼下,住的都是我父母的同事朋友,那些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以及年龄相仿的大院小伙伴。可偏偏那年,从小玩耍的小伙伴们就像集体说好了似得都考上了重点中学,而我却一个人默默的上了普通中学。在那个燥热的夏天,充斥着耳边的话语,过滤之后,全是“你家孩子在哪上学啊?”“她们家的闺女/儿子在哪哪哪上学?”整个暑假,我害怕被询问,几乎都不敢出门。于是在那个秋天,看着小学时期的同窗好友走进重点的学校的大门,我默默的来到城西的北京路中学报道,我从内心深处不喜欢这个学校。整个初中三年,我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出门,骑着我的小毛驴(自行车)飞快的闪出大院的大门朝学校奔去。因为我不想等到上学的高峰期,看着同龄的小伙伴在厂门口排成整齐的一排,被学校的大巴车接走,更不想在他们的众目睽睽之下,骑着车从他们的面前经过。

    就是在这样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中学里,我结识了我几乎唯一的朋友——杨静。更多的时候,叫她小杨静。除了个子是班级最矮的原因之外,是因为班级有另外一个女生叫杨晋,两个名字读起来十分相似。于是,在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就用大杨晋和小杨静进行了区分。

    杨静个子小小的,胖胖的,圆圆的脸,留着一个樱桃小丸子般的娃娃头,鼓鼓的腮帮子永远泛着红色的血丝,远远的看去,就像现在流行的“晒伤妆”。她长得不算好看,皮肤有些黝黑,单眼皮,眼睛泡还有些肿。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骨瘦如柴的身形,完全遗传了我父亲家族的基因,个头也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看上去像是没有发育好的豆芽菜,我的牙齿也遗传了我父亲,长得歪七扭八。那个时候,母亲为了拯救我的颜值,带我去整了牙,在初中的整整两年时间里面,我都是带着牙套的,自然有很多同学会喊我“钢牙妹”。记得有一次班级里一个讨人厌的男生私下排班级十大丑女排行榜,我两双双上榜。(同时上榜的,还有班级里一些发育过早,胸大的女生,体毛过重长着“小胡子”的女生以及满脸青春痘的女生)男生们在课间互相传阅传阅榜单,发出一阵阵怪异的笑声的时候,我难过委屈死了,默默地趴在桌上,面朝下,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流下来,想着假装不知道这件事情。而她是第一个替丑女榜单的“丑女”们站出来的,一把从那个男生夺过榜单,撕掉扔到了垃圾桶里,说道“就你长得那样,班级丑男榜,你是第一个。”“你才丑,丑八怪。”那个男生不依不饶。“你丑你丑你丑……”杨静仰起头,边吵架边做着鬼脸。在其他上榜女生委屈流泪,而其他人多事不关己的周围环境下,她就像一个战士一样,这样的勇气是我从来不及的,我很感激她。

    我和她的熟络,很大的原因是她坐我的前排,天然的地理位置,让我们讲话更方便。青春期的我内向、胆小、敏感,而她却热情、开朗、勇敢,我们两的性格完全相反,我很少主动了和别人讲话,大多数的时候是她回头主动找我讲话,大多是她说,我听着,她说的多,我说的少。时间长了,我对她的了解也慢慢加深。她之所以胖,并不是遗传,而是因为生病,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红斑狼疮的名字,而她是因为吃药含激素才变胖了。她有一个弟弟,小她十多岁,她的弟弟的到来,也是因为她得了这个病,街道才批准他们家又生了一个孩子。她的母亲在工厂上班,她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的出去拉活,很是辛苦却是收入可观,而要养家里一个生病吃药的女孩加上一个刚出生的不久的儿子,可见压力巨大。在我知道她的这些故事之后,我更加佩服喜欢她。她那种经历过生活折腾却还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态度,让我觉得自己的敏感和自卑显得多么的可笑。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小伙伴们的友情发展到好朋友的阶段,就会开始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家里玩耍。当然我们之间也不例外。于是在一次期末过后的下午,我第一次去她家玩耍,沿着我住的厂大院门前的大路向南,骑个十来分钟的路程,就是红卫桥了,这个时候站在桥上就能看到她的家,她的家在桥下,里运河的北岸,从北桥头一个很陡的斜坡下来,是一条沿河的小土路,她的家就在这条小土路的旁边,一幢自建的两层民房。一楼是厨房、客厅,一个大不的小院子里面堆满了杂物。院子里有一个通向二楼的楼梯,上了二楼是两间卧室。从她的卧室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缓缓流淌的里运河和不远处横跨的红卫桥。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她们家的常客,每次我会站在红卫桥的桥头,朝着她们家的二楼卧室喊她的名字“杨静~杨静~”,大多数时候她会从窗户探出头,朝我挥挥手呼应我。接着,我用手抬着我的自行车,跌跌撞撞的走下桥头的斜坡,然后用左脚踩着踏板,右脚在地上一蹬,朝着她们家滑行而去,在到她们家的门口的时候,来一个精准的刹车。这个时候,她就已经站在门口迎接我了。

    她们家有一台DVD,我们常常在她父母的房间里面看碟片,《寻秦记》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那是我第一次看穿越剧,我们俩都被古天乐迷的不行。经常一看就是一下午,到她母亲下班回家了,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她家。有的时候,我们会在她家里烧饭吃,记得有一次,我们偷偷吃火锅,那个时候的火锅可不像现在烹饪这么简单。那个时候为了吃火锅,我们从点炉子开始,当然我是不会操作的,虽然我经常看我外公外婆操作轻松,但实际做起来却往往不是那么回事,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杨静了。我切配菜,她点炉子。先在炉子里先垫一块蜂窝煤,然后用报纸和碎木屑点着火,塞到炉子里面,等火稍稍旺了些,再塞点木块进去,边塞边用蒲扇超进风口扇风,这个过程不能心急,等火苗霹雳吧啦的从炉口冒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再添蜂窝煤了。时至今日,我都觉得点炉子是一个技术活。炉子点好后,架上大铁锅,杨静开始炒料,加水,等水咕噜咕噜开了,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下菜。在那个小院中间,两个人坐着藤条小板凳,对着炉子上的大铁锅吃火锅。现在,我还能清楚的回忆出当时的愉快心情。在她们家更多的时光,我们是在户外消遣的。她们家屋后就靠着里运河,沿河是一片杂草地,河边还有一排柳树,我们经常在野草地里面,拔些狗尾巴草做戒指,或是扯些柳条辫头箍。有时候会找些漂亮的野花和石头,就这样边聊着天边“寻宝”,可以沿着河边走很远很远。还有的时候,我们会把红卫桥当成我们的玩具,骑着自行车,从桥的一边用力蹬上桥面顶峰,然后借着惯性从另一边冲下来。就这样来来回回的玩,常常搞得自己满头大汗。有很多初中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可是这段在红卫桥上撅着屁股骑车的经历,却是印象十分深刻。

     初中三年其实很快,很多同窗还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就迎来了中考。我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而杨静继续留在本校高中读书,在那年秋天,我们依依不舍,写下了临别赠言,说着以后再聚,然后各奔东西。

     高中三年,学习压力陡然增大,从普通中学进来的我,基础不好,摸底考试在年级的700多名。为了迎头赶上,高中三年,基本两点一线,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学习几乎就是高中三年的主旋律了,偶尔我会想起杨静,不知道此时此刻的她是否跟我一样在茫茫题海和接踵而至的考试中焦头烂额。高考过后,我去了外地读书。大学的生活相对清闲,在我想重新联系杨静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时代变化的有多快,已经进入了家家有手机的年代了,而那个写在初中通讯录上的座机号码,已经成为了一串永远无法接通的数字了。我尝试着在人人网上联系以前的同学,可是没有找到,可能她不玩人人吧。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工作,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这段友谊也渐渐隐藏到了内心深处。有一次,我要去办事,办事的地点正好在红卫桥的附近,又勾起了我对红卫桥的回忆。在我到红卫桥边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了。桥面重新修了,名字也换了,桥头的那个斜坡没有了,桥底的小路也填平了,而杨静家曾经所住的那一片河边的自建民房,现在也变成了河边的市民广场和现代化住宅小区了。而我与杨静的最后一丝可能的联系方式也随着里运河的改造而彻底中断了。我站在华兴桥上,看着周围的城市新貌,唯一不变的是里运河的河水依旧缓缓的流淌,我后悔,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来找她,以前也不是没有想过,可总是因为各种理由拖延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进行的改造,我也不清楚后来她是随着父母搬家了,还是跟着政府拆迁,安置到别处了,更不知道她现在是否结婚嫁人去了他乡。我试图去问了我的家人,让他们帮忙回忆原来住在红卫桥附近的居民后来是否集体搬迁到新址了?可是他们不是这附近的人,也说不出了所以然。我翻出以前初中时候的旧杂物,希望能找到我和她友谊的蛛丝马迹,可却发现,在那个学生没有手机和相机的年代,除了一张毕业照,竟然一张我和她的独照都没有。而现在,只能在我每次路过红卫桥的时候,朝着原来她家的两层小楼的位置望一眼,怅然若失。



     我们的朋友们,不管说以前是多么好的关系,但是毕业了各奔东西,流落江湖,又由于现在工作压力很大,工作很忙的关系,很长时间见不到面,可能你最好的朋友慢慢就淡出你的生活。我想说,如果你想他们,就立刻行动吧,用小时候的方式去找回你最珍贵的友谊。

(关于写作,我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说是几乎,因为在上学的时候,我曾经也写过几篇得过小奖的文章。但是高中毕业之后,我选择了工科专业,从此开始和文学分道扬镳的日子。如今高中毕业整整十年了,我的写作基本功早已消失殆尽,之所以重新提起笔,想写些东西,也是因为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话想说,很多的情感想宣泄。我选择写作,喜欢它简简单单的版面,同时,也是因为周围没有多少人在用,这样我就可以在这片小天地里“偷偷摸摸”的搞我的创作。我很羡慕那些大拿,可以做到日更,我曾经也想效仿,但是能力有限。很多想表达的东西,落到文字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就这样写写停停,写写停停,终于完成了我第一篇回忆类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我也写了好几天,反复修改,觉得还是不尽如人意,没有重点,虽说是真情实感,更像是一篇想哪说哪的流水账。我知道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这篇文笔不佳的文章是一个好的开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城(一)——红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