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勇者胜!松锦之战,皇太极为何能战胜人多势众的洪承畴?

文/崔浩畅谈历史

从公元1626年继承后金国汗位时起,皇太极就开始实行他攻灭明朝、入主中原的宏图大志,为此,他制定了消灭明朝的伐大树战略。

所谓伐大树战略,是父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时对皇太极及其他诸子宣示的一种高明战略,努尔哈赤曾这样分析此战略:“砍伐巨树时,巨树怎么可能突然被砍断呢?我们要想砍倒它,必须先用斧头砍大树的枝丫、旁枝末节,等到旁枝被砍断,无法为大树主干提供保护和营养、主干也逐渐被砍细后,我们才能将大树轻松砍倒。

提出伐大树灭国战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努尔哈赤

同理,与我们实力相近的其他敌国,我们若想一举攻灭它,又怎么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呢?我们需要先出兵不断骚扰敌国,慢慢将敌国所属的城郭百姓、金银财宝抢掠过来,慢慢蚕食敌国的各地城池,等到敌国都城势单力孤独木难支时,没有了各地城池的奴仆,帝国首领该如何成为主人呢?没有了各地的人民,敌国领主该如何成为君主呢?到了那时,敌国必会不攻自灭!”

皇太极成为后金大汗后,将老爹的伐大树战略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用以对付明朝这棵根深蒂固、庞大无匹的“巨树”。

公元1626年,皇太极派阿敏率军进攻朝鲜,阿敏,此战,皇太极将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右树枝)砍断;

公元1627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军队继续按照老爹顿兵坚城下轮番攻城的进攻模式,进攻明朝的锦州、宁远,明朝总兵袁崇焕、部将赵率教依托坚城重炮积极防御,皇太极大败而归,皇太极砍伐明朝的辽西前树枝失败。此后,皇太极改变死打硬拼的战术,不再如此用兵;

公元1628年,皇太极率领后金军进攻蒙古察哈尔部,取得大胜,缴获敌方无数人畜,此战,皇太极将明朝的北方邻居(左树枝)砍断;

将父亲伐大树灭国战略发扬光大的皇太极

公元1630年,皇太极率军避开明朝在辽西的关宁锦防线,绕道从长城的大安口、洪山口等地突入关内,直取明朝都城北京,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军来救北京,明朝崇祯帝听信属下佞臣的诋毁之言,将袁崇焕下狱,随后处死,此战皇太极重创明朝的前树枝;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国为大清国,将本民族族名由女真族改为满族,并登基称帝,他就是清太宗。同时,皇太极派阿济格率军绕道关内进攻明朝,清军接连攻克顺义、宝坻、雄县等各县,并取得五十六次战斗的胜利,缴获将近十八万的人口牲畜,擒获明朝总兵巢丕昌,此战,皇太极、阿济格重创明朝的后树枝-华北各地,并掠夺其财富为己所用,做到了胜敌而益强,败敌致其益弱。

随后,皇太极率军再次进攻朝鲜,朝鲜军队大败,其国王李倧向皇太极称臣,如此,清朝取代明朝,将朝鲜作为藩属国。不久,清朝猛将阿济格率军攻占皮岛。

至此,皇太极彻底砍断明朝的右树枝朝鲜,并消除了皮岛、朝鲜的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向南进攻明朝;

公元1638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率军从董家口、墙子岭入关,清军沿途抄略了山西、山东两省,攻破济南,攻杀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随后,清军向北掠夺了天津等地的人口物资,从青山关返回到辽东。此战,清军攻破明朝三十六座城池,十七次重创明朝华北各路军队,虏获明朝的人口牲畜二十六万余,再次沉重打击了明朝的后树枝-华北各地。

英勇善战的多尔衮

截止到公元1640年,皇太极通过十余年伐大树战略的具体实施,将明朝这棵大树的右树枝朝鲜收为小弟,将明朝的左树枝蒙古各势力,通过政治联姻和军事打击或收服、或打跑,害死明朝的前树枝辽西关宁锦防线的最高长官袁崇焕,后又多次从长城除山海关以外的其他各处入关南下,扫荡明朝的后树枝华北各地,掠夺当地的人口牲畜,充实本国实力,借屡屡战胜获取暴利来激励军队的士气战心,大幅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和军队战心,当然在间接作用下,皇太极也帮助了张献忠、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反抗明朝,客观上,确保清朝在明朝官军与农民起义军鹬蚌相争时能够渔翁得利。

如此,除了明朝主干国都北京和前树枝辽西关宁锦防线,皇太极基本上将明朝的左树枝、后树枝、右树枝剪伐干净。

为了继续剪伐明朝的前树枝,以便最终砍断明朝主干都城北京,彻底砍倒明朝这棵参天巨树,皇太极发动了松锦大战。

公元1640年三月,鉴于义州临近锦州,且土地肥沃、地势开阔,有利于大军驻扎屯田,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铎率军进取至义州,并组织清军驻兵屯田、向此地运输各种军用物资,将此地作为进攻关宁锦防线的军事基地。

当年五月,皇太极亲自率军围攻锦州。

鉴于皇太极此前数次顿兵坚城下损失惨重的失败教训,这次攻锦州,皇太极制定出对锦州长围久困,吸引明朝援军来救援,并围城打援,与明军野战争胜的扬长避短之策。

于是,清军攻至锦州附近后,并没有如以往那样轮番攻城,而是先用红衣大炮扫荡明军在锦州外围的防守据点,再攻下据点,将锦州城外各地的庄稼收割干净,断绝城内明军的粮食供应,将锦州守军与宁远、山海关等地的联系切断。

这些初期围困工作做好后,皇太极担忧爱妃海兰珠的身体,便迅速返回沈阳,临行前,他命堂弟济尔哈朗指挥包围锦州的清军。

当时,守卫锦州的是名将祖大寿,在他的强硬带领下,锦州军民在严防死守的基础上,即使城外被清军重重包围,祖大寿仍能不断派小股部队在夜间主动出击,阻挠清军挖堑壕来围城,并凭借之前积攒的粮食储备,继续指挥明军,坚持与清军打持久的军粮消耗战。

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祖大寿

与此同时,明朝在辽东的蓟辽总督洪承畴也在密切关注着清军的举动,并组织军民在古冶、开平等地开设工场制造枪炮、火药和铅弹,同时明朝中央的工部向辽东前线的军队输送来五十门灭虏炮和一些弓箭。

此后,在锦州,清军与明军不断地争斗冲突,到1640年底,清军仍没能切断锦州与明朝辽西各地的联系。

随后,皇太极派弟弟多尔衮、长子豪格到前线,接替济尔哈朗指挥清军围攻锦州。

可是,清军在长久围困敌城时,还要防范明军偷袭,确实疲累不堪,以至于清军军纪涣散,对锦州的包围也变得形同虚设。

趁着清军松懈的良机,洪承畴和祖大寿密切配合,派明军从杏山向锦州运送了大量的粮食,截止到1640年九月,锦州的存粮已够城内明军食用七个月,而附近的杏山、松山和塔山,也储粮丰富。

与明军相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清军收割了锦州附近的庄稼,又在义州附近屯田产粮,可收割的粮食不多,屯田的庄稼还没成熟,所以清军竟开始粮草不济。

眼见军粮短缺,军队有崩溃之危,为了到有粮食的地方筹粮、稳定军心,清军统帅多尔衮下令全军向后撤退三十里,并组织师老兵疲的将士们分批次回都城沈阳修整。

多尔衮此举,解除了对锦州的包围,致使之前清军的各种努力白白浪费。

皇太极听说此消息后,勃然大怒,他将玩忽职守的多尔衮由和硕睿亲王降为郡王,并罚款一万两白银,收夺多尔衮手下两牛录。

九月八日,皇太极将济尔哈朗重新调回前线,取代多尔衮指挥全军。

济尔哈朗到任后,他指挥清军在锦州四周构筑营垒,并在营垒外围挖掘既深又宽的壕沟,再在关键位置树立木栅,在壕沟的四周布设众多哨探,如此,清军将锦州彻底围困,锦州成为明朝的一座飞地。

松锦之战形势图

公元1641年三月的锦州城中,有一部分守军是祖大寿招揽的蒙古军队,由于清朝与蒙古经常联姻,关系较好,再加上锦州城内的蒙古军队只是祖大寿雇佣的部队,所以在清军的招诱和利益许诺下,蒙古军队背弃了祖大寿,打开了锦州城的外城门,打算投奔清军。

祖大寿得知蒙古军叛变后,立刻率军前来城门口堵截,清军侦查到战况,立刻前来接应,如此,在蒙古军和清军的联合打击下,锦州城的明军被击败,锦州城的外城被清军攻占。

随后,蒙古军向清军投降,皇太极厚待蒙古军首领,用以鼓励锦州城军民踊跃投降。

祖大寿见敌众我寡,便识时务地退回内城,坚守待援。

崇祯帝得知锦州危在旦夕后,立刻召开御敌会议,会议最终决定,令洪承畴率军救援锦州。

洪承畴,字亨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福建南安人,其人文武双全、深沉坚毅、多谋善断。

尤其在剿灭农民起义军方面,洪承畴具有丰富的征战经验,他曾指挥孙传庭率军击败并擒获闯王高迎祥,并指挥明军在潼关南原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剿灭殆尽,此战过后,李自成仅率十余骑兵狼狈逃入商洛山。

然而,在洪承畴就要检索商洛山,将李自成一网打尽的关键时刻,多尔衮、岳托的清军横扫华北各地,面对清军愈演愈烈的攻势威胁,明朝崇祯帝立刻将洪承畴调往东北,担任蓟辽总督,用以防范清军。

眼见锦州被清军围困,长此以往,弹尽粮绝的锦州只有失陷一途,到时,唇亡齿寒的宁远、山海关,若再被济尔哈朗、多尔衮等清将如此长围久困、围城打援地进攻,恐怕也会重蹈锦州失陷的覆辙,到时皇太极就可以慢慢将明朝蚕食鲸吞掉。

于是,为了执行皇帝命令保住锦州,为了终结皇太极蚕食鲸吞辽西各地的野心,洪承畴决心前去支援锦州。

公元1641年四月,洪承畴率领六万明军步兵,驰援至杏山、松山。

为了阻止明军救援锦州,清军在济尔哈朗的指挥下,动用30门红衣大炮轮番发射火炮,来阻挠明朝援军,随后双方展开野外激战,到了晚上,双方才罢兵回营。

此战结果,洪承畴的救援攻势被阻断,难以前进,济尔哈朗的阻援攻势也耗尽,难以击败或击退洪承畴援军。

六月四日,皇太极派多尔衮和豪格再次率领所辖八旗军队来到锦州前线,接替伤亡惨重的济尔哈朗军。

此后,崇祯帝又陆续派出了五路援兵来解锦州之围,可惜这些援兵与清军野战,均损兵折将败退而回。

眼见锦州外城失守、内城也更加危急,在坚守数月无法击退清军后,粮草渐少的祖大寿向崇祯帝求援称:“清军已将锦州重重围困,希望朝廷能加派军队来支援。不过,援军来时,千万不要急躁冒进地迅速与清军决战,一定要在车营的掩护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向锦州进军,一定要提防清军的伏击,确保万无一失。请朝廷不要过于担忧锦州城的防务,末将还能再坚守半年。”

本来,洪承畴率领大军进抵锦州城附近后,他很清楚,论野战争胜,明军明显不是清军对手。

于是洪承畴开始学司马懿对付诸葛亮那样,采取坚守不战的战术,他每天安排将士们好好吃饭休息,好好训练军队、同时鼓励锦州城军民坚持抗清,想靠这种养精蓄锐、久拖不决的战术与清军对峙,同时想利用半月的时间,仔细思考清军弱点,再避实击虚地攻敌。

面对这种一打就坚守、不打就偷袭的乌龟战术,清军无可奈何,只好与明军对峙起来。

然而,明朝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表态,说松山、锦州前线的战事久拖不决,已耗费了国家数十万两白银,如果再旷日持久地与清军对战,国家将不堪重负。所以他强烈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

由于清军于近两年在华北各地的抢掠巨额财富、掠夺大量人口牲畜,由于农民起义军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的疯狂肆虐,由于天灾、瘟疫的荼毒天下,明朝各地的经济可以说将要崩溃,如果再坐等洪承畴久拖不决地思考战术、与敌对峙,那明朝还没亡于农民起义军,就会被洪承畴军吃得一穷二白山穷水尽。

所以,为了尽快击败清军,缓和国内的经济危机,陈新甲强烈建议崇祯帝要求洪承畴与清军速战速决。

崇祯皇帝在权衡利弊后,也只能重视经济地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麟、职方主事马绍愉,到辽东军中,催促洪承畴迅速与清军对决。

面对皇帝的催军速战,考虑到袁崇焕、卢象升的悲惨下场,洪承畴被逼无奈,只好在七月二十三日被张马两人催促着,率领六万明军锦州附近的松山进军。

明清松锦之战形势图

不久,明朝辽西吴三桂、王朴、唐通、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马科、杨国柱等八位总兵的援军也陆续到达松山,洪承畴能够指挥的明军兵力,已达十三万之多。

随后,为了打通松山到锦州的联系,洪承畴率军与清军在战略要地乳峰山展开血战,并攻占了乳峰山西侧,与驻防于乳峰山东侧的清军继续对峙。

当月二十七日,洪承畴继续指挥明军猛攻乳峰山东侧的清军,这时,锦州城内的守军,也趁机从城中杀出,向里应外合地夹击清军。

面对明朝援军在南部向北射击火炮、锦州守军在城头向南射击火炮,以致清军夹在中间存身无地、屡遭炮轰的危险境况,虽然是猝不及防,但统帅多尔衮仍指挥清军拼命抵抗明军,阻止两路明军会合。

不久,久守不战、兵力较少的多尔衮军折损严重、死伤甚多、无奈战败,不过明军也死伤惨重,难以会合。

为了继续扩大战果,洪承畴派杨国柱率军进攻西石门,可惜杨国柱中箭身亡,明军无奈撤退。

这时,在收到多尔衮战败的消息后,既担忧爱妃病情又担忧前线战况的皇太极心急如焚不可断绝,为了打赢这场仗,他调集清朝所有部队驰援至松山,同时,他不顾自己不停流鼻血的怪病,执意从沈阳出发,骑马急行军六天,狂奔五百多里,终于到达锦州北部的戚家堡。

这次,皇太极要亲自指挥集结好的十二万主力清军,与洪承畴的十三万明军一决雌雄!

足智多谋但被明朝猪队友坑害的洪承畴

于是,自萨尔浒大战开始,清朝与明朝的大规模混战,再次展开。

八月十九日,皇太极开始观察明军情势,在看到明朝前军军阵严整、防守森严后,他对部将们说道:“洪承畴果然擅长用兵,众将士一定要小心防范。”

不过,在看到明朝后军的预备队布阵简陋、防备松懈时,皇太极灵机一动,想出应敌之策,他对亲信将领们说道:“洪承畴的军队,前部军能够权衡利弊妥善攻守,可后部军却素质低劣防守不佳,我们可以击败他了。”

二十日,皇太极效仿《三国演义》中曹操攻克邺城的手段,命多尔衮指挥部分清军继续与洪承畴军对峙,他则指挥其余清军迂回到明军后方,白天在后方明军面前,他令八旗军队笨拙地挖堑壕,挖得既浅又差,引得明军好一顿嘲笑,于是,后面的明军对清军轻视有加、不加防备。

可等到夜晚阴暗时分,皇太极却动员军队从锦州西面起,开始全速奋力深挖壕沟,并断绝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挖到海边。

终于,经过一夜的拼命挖掘,清军利用明军的不敢野战和轻视疏忽,在明军背后挖出了三条宽丈余、深八尺的壕沟。

如此,清军将十三万轻敌冒进的明军,包围在了三条壕沟之内,如此,洪承畴的援军与宁远、山海关等地的联系和粮食供应,被清军彻底切断。

二十一日,洪承畴率全军猛攻防守壕沟的清军,可由于受壕沟既宽又深、极难通过的地形限制,受到清军的奋勇反击,洪承畴军没能突破清军的壕沟包围圈。

就在洪承畴率军与清军决战于壕沟之际,皇太极隐秘地派阿济格率军偷袭明朝援军在笔架山的粮草基地。

不久,捷报传来,明军的粮食基地,被清军攻占,明军在后方粮道被切断的同时,附近的军粮基地,也被清军掌控,眼见形势如此恶化,洪承畴不敢怠慢,他立刻组织部队,背靠松山列阵。

紧接着,根据细作的汇报,皇太极判断洪承畴所率的援军从宁远出发到松山,只随军携带了五六天的粮食,如今笔架山的粮食基地被清军掌控,如果军中粮食用尽,洪承畴军只能向西撤退,返回宁远筹集粮食。

考虑到明军的这一弱点,皇太极在松山与宁远之间的各个关隘均布设重兵,意图堵截明军的后撤,同时,考虑到明军有可能兔急咬人、狗急跳墙地重夺笔架山粮食基地,皇太极又增兵严防死守刚得到的粮食基地。

八月二十一日夜,洪承畴趁明军还没缺粮乏力的宝贵时机,想组织明军与清军决一死战,可其余总兵和张若麟均表示反对,他们主张明军向后方突围,向宁远撤退。

一开始,不管前线的具体形势,叫嚣催战的是张若麟、陈新甲,一旦遭遇失败危机,主张临阵脱逃的也是这些人,洪承畴被这些猪队友坑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召开军事会议,对各总兵率军突围做出了严格细致的安排。

八月二十一日晚,明军各部开始向后方突围,刚开始,各位总兵率领军队还井然有序地轮番殿后,互相掩护着撤退,可经过几天的撤退失措,遭遇到清军数日的围追堵截后,明军开始心慌混乱。

一天晚上,总兵王朴率所部军队先声夺人地逃离战场,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总兵的率军溃逃,直接诱导其他几个总兵也争先恐后地领军狼狈溃逃,在这样的将领兵随之下,明军撤退部队争抢不断地突围、互相践踏地逃跑,如此全军大乱。

于是,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狠抓时机原则,清军在松山和宁远之间的伏兵趁机掩杀明军,四散奔逃的明军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只能在清军的连番打击下先各自为战,再全线崩溃。

最后,经过这场围堵歼灭战,明军阵亡五万三千多人,吴三桂、王朴等总兵率领少量残兵逃至杏山,洪承畴、曹变蛟率领近万人逃至松山城中,李辅明、马科等总兵率军逃往塔山,明军丢弃数以万计的枪炮弹药,还有四位将领失踪,可谓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最可悲的是,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后,大部分明军还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中。

随后,皇太极指挥全军将锦州、松山再次紧紧包围,并继续挖掘堑壕、构筑高大壁垒,断绝两城守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九月十三日,看到明军只能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地坐以待毙,围困锦州、松山的清军已胜券在握,可沈阳的爱妃海兰珠却病危,竟至奄奄一息,统帅皇太极得报后,心痛万分,不再指挥作战,他将军队交给多尔衮指挥后,便立刻率少量亲兵日夜兼程地骑马狂奔回沈阳。

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见明朝还不派援兵来救,松山守将夏承德万分绝望,他在晚上偷偷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就这样,城中的洪承畴被清军俘虏,总兵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被杀,同时,清军还缴获了两千多辆战车、两千三百多的鸟铳和红衣大炮。

三月八日,坚守锦州的祖大寿见援军再无后,也不再负隅顽抗,他率领八千多残兵向清军投降。

四月八日,清军动用红衣大炮发射炮弹,轰击塔山的城墙,塔山城被轰塌,清军趁机鱼贯而入,全歼城内七千多守军。

二十二日,清军再用红衣大炮轰塌杏山城的城墙,城内六千多守军在将领吕品奇的率领下向清军投降,吴三桂、王朴等将则逃回宁远。

至此,清军取得了松山、锦州之战的彻底胜利,明军在辽东,再次大败亏输。

战后,明朝在辽东,只有宁远和山海关还未被清军攻下,清朝皇太极入主中原,只差临门一脚。

不久,在皇太极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洪承畴向清朝投降,清军得到了入主中原的忠臣良将。

松锦之战,皇太极能够击败洪承畴,是战略、战术两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在战略上,皇太极继承老爹伐大树的灭国思想,将明朝比作参天巨树,为此,皇太极要伐倒这棵大树,进军中原,就制定了“先伐四枝,大树自仆”的高明战略。

为此,皇太极先率军征服朝鲜(明朝右树枝),使其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再时常与蒙古(明朝左树枝)联姻,出兵打击蒙古反对势力,使蒙古成为清朝的忠实盟友;然后两次派军队入关,抢掠明朝在华北各地(明朝后树枝)的人口、物资、牲畜,摧毁明朝经济实力的同时,充实清朝的经济实力,提升清军的战力士气,还间接地援救了李自成、张献忠(明朝树中的虫子),吸引洪承畴(啄木鸟)来辽东,促使李自成、张献忠逐渐做大做强,皇太极也因此令明朝军队与农民军鹬蚌相争,而清朝军队得以在松锦之战及后来的入关战争中渔翁得利。

截止到公元1640年,皇太极已将明朝的左、右、后树枝尽数砍伐,又逼令崇祯帝调走洪承畴等农民起义军的天敌,使得明朝树中的虫子李自成、张献忠得以趁机壮大,以期明军与起义军鹬蚌相争。

于是,在农民军与明军相斗之际,皇太极攻击锦州、松山、塔山、杏山,是要继续将伐大树战略贯彻至砍伐明朝的前树枝辽西各地,要将明朝的前树枝砍伐殆尽,以便为将来砍伐明朝的主干国都北京,扫清一切障碍。

反观崇祯皇帝和洪承畴、祖大寿,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已令爱戴袁崇焕的祖大寿对崇祯帝彻底失望,且坚决防范。

不过为了继续履行袁崇焕保卫辽东的遗愿,祖大寿面和心不和地效忠于崇祯帝。

对于崇祯帝,虽然辛勤治理国政,提拔贤才统兵抵御清军、剿灭农民起义军,但在当时清军肆虐于关外,农民军猖獗于关内的险恶形势下,先接受臣子杨嗣昌的建议,与清朝议和停战,再集中全国实力专心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部,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是明朝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可惜,在黄道周、卢象升等臣子的反对下,崇祯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与清朝议和,于是他只能继续同时应对农民起义军的内忧和清军的外患,可以说,正是明朝不顾自身实力,同时解决内忧外患的错误战略,直接导致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残杀袁崇焕、不议和、不迁都遂自取灭亡的崇祯帝

至于洪承畴,对于如何援救辽东锦州,他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缓进战略,即明军利用战车阵的围堵,阻断清朝八旗军队的冲击,再用红衣大炮的凭车阵射击,将阻拦救援的清军击退,进而从宁远到塔山、杏山、松山、锦州,一步步慢慢向前推进,最后与锦州的祖大寿军里应外合夹击清军。

当时,祖大寿派出来向崇祯帝、洪承畴求援的使者也说到,请来援的明军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冒进,不要轻易与清军交战,要结合战车阵的防御和火炮的打击,徐徐逼近锦州,方是上策。

本来,洪承畴、祖大寿的这种战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

可是在明朝官吏贪污腐败残剥百姓、自然灾害祸害百姓、瘟疫灭杀百姓、清军多次入关劫掠百姓、农民起义军劫富济贫收拢百姓的连番打击下,明朝的经济濒临崩溃。

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虽说也主张与清军议和停战,但在崇祯帝不谈议和的前提下,为避免国家经济被辽东明清两军的持久战争拖垮,他只能联合张若麟、马绍愉劝说崇祯帝,催促洪承畴尽快与清军速战速决,以尽快速胜清军,进而形式有利地与皇太极和谈,缓和国家经济的危机状况。

于是,明军的战略由风险较小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改为了风险较大的快速挺进、速战速决。

战术上,清朝皇帝皇太极吸取老爹在宁远城下催军猛攻明军的坚城火炮,以致大败而归的惨痛教训,吸取自己在锦州、宁远也采用老爹的战术、也大败亏输的惨痛教训,不再组织清军蛮勇地猛攻明朝的辽西坚城,他采用在明军火炮轰击范围外,挖掘堑壕包围锦州,收割锦州地区的庄稼,断绝锦州粮道,再长围久困,逼锦州军民因饥饿而投降,以此战术,皇太极准备兵不血刃地拿下锦州,当然,他也打算围城打援,一展八旗军所长地与来援锦州的明军野战争胜,这些战术,确实扬长避短、损伤小而获利大。

反观洪承畴,在明朝皇帝的催逼下,他不得不改变原先战略,率军迅速进至松山,与清军死战数次,如此鏖战下来,明军前部确实训练有素、进攻锋锐、防范严密,可后军,却因安置着伤员和运输部队,作战经验欠缺,与宁远后方、塔山粮食基地的联系不紧密,潜藏着后防脆弱、粮道危险的隐患。

皇太极在率军来援、仔细侦查明军的排兵布阵后,便避实击虚地派大部分军队绕到明军背后,先拙后猛地挖掘壕沟阻绝明军与宁远的联系,断绝从宁远到明军的粮道。

由于洪承畴军后军实力较弱,反应缓慢,所以皇太极阴谋得逞。

紧接着,皇太极在洪承畴组织全军攻杀守壕沟的清军时,又派阿济格挥军袭取明军屯粮重地笔架山,断绝了明军在塔山附近的粮食供应,面对明军被围、粮道被断的不利局面,洪承畴在全军突破壕沟失败后,主张率领全军拼死与清军决一死战,争取杀敌最大化,可在张若麟和其他总兵的反对下,洪承畴的战术主张被搁置,没办法,洪承畴只好顺从众意组织全军撤回宁远。

可惜,明军总兵王朴贪生怕死,不按计划有秩序撤退,而是偷偷地率先逃跑,这种恶劣行为,如多米诺骨牌的倒塌,直接促使明军其他各部的争先逃窜和踩踏混乱,清军再趁机掩杀,明军焉能不败?

随后,洪承畴只能收拾残兵据守松山,凭借火炮和坚城,固守待援。

可在皇太极再次施展堑壕围城、长围久困的战术下,明朝在农民起义军的连番打击下,已无援兵可派,于是,松山、锦州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可悲局势中,只能无奈地被攻陷,随后清军攻打杏山、塔山,就简单粗暴很多,那就是利用缴获明军的红衣大炮直接轰击城墙,待城墙被轰塌后,直接挥军进攻城中明军,如此,杏山、塔山也相继被清军攻占。

纵观松锦之战,皇太极的战略一以贯之、高瞻远瞩,皇太极的战术吸取以前的教训,尽量使清军扬长避短、一展所长,并能及时洞察洪承畴前后军联系不强、后军防守疏忽的弱点,在包围锦州的堑壕战经验中,再次挖堑壕、包围洪承畴军,确实胆大心细、英明果断。

随后清军对松山、锦州的围而不攻、长围久困、围城打援,是继续根据清军长于野战、短于攻城的特点在妥善布置,攻克松山、锦州后,凭借缴获的大量火炮,清军攻坚城不再长围久困,而是发展出用大量火炮轰塌城墙、再突入城中,灭敌夺城的迅捷战术,可以说清军在松锦之战中,不仅物质收获极多,战略战术的精神收获也很多。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皇太极爱妃海兰珠的死,直接摧垮了皇太极的身心健康,促使皇太极早死,而清朝的内部发展,再次因最高皇位的继承之争而一波三折。

总之,松山、锦州之战,皇太极战胜祖大寿、洪承畴,类似于唐太宗李世民在虎牢关、洛阳,战胜王世充、窦建德。可以说,清太宗皇太极基本上完成了灭亡明朝的伐大树战略(伐四枝,则大树自仆),为清军攻下明朝都城北京、继而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扫清了障碍,提供了优异的领路人(洪承畴),皇太极不愧是清朝继往开来的优质领袖。

那么,皇太极死后,清朝的皇位之争,会怎么发展呢?究竟是谁胜谁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松锦之战,皇太极为何能战胜人多势众的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