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几天我们放假,正好去陪陪母亲。
平时帮忙照顾母亲的表姐,要回家收麦子了。
姐姐们也都回老家,祭祖的,赴喜宴的。各有各的忙。
第二天姐姐就在家族群里发来老家的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的麦田,立刻让人仿佛置身于麦收农忙时的喜悦中。
我在家给母亲按摩着腿,闲聊着关于麦收的种种。都是回忆,却有着强烈的画面感,那些陈年往事,如此温馨,快乐。
想起“杠场”,麦收前的准备工作。麦子割下来要有地方晾,所以先要把打麦场收拾好。
用耙先把整个麦场耙一遍,这是找平。洒一遍水,再铺上稀疏的麦秸,这样用碌碡压场的时候。就不会因泥土沾到上面而无法工作。
牲口拉着碌碡,转着圈地压好几遍,麦场就会变得坚硬平整。
晾干后就可以晒麦子了。晒麦子压麦子,“扬场”,晾麦子粒,都在这里进行。
麦子还没入场,我们小孩子们先占上了,此时的打麦场宽敞平坦,一如后来见识到的溜冰场。
我们追逐竞赛,翻跟头打旁立,练武术。这儿就成了我们的戏台,可劲儿地撒欢儿,直到看场人把我们哄走。
说到玩儿,耄耋之年的母亲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
抓石子,跳房子,抽尕儿,用胶泥儿摔破锅,用模子做泥花儿,还拿到灶膛里烤。
母亲想起小时候和她的表姐偷姥姥家的刻花模子,被舅母训斥。
布满皱纹的脸上如同菊花盛开。那是母亲内心深处珍藏的快乐。
那个年代的玩具都是低成本的制作,却有着最高级的快乐。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大人没在家,天要下雨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把麦子都收进车里。人们都感慨农家孩子早懂事。
想起父母和哥姐刚进城居住的那年,只有我和奶奶留在农村。
本来商议那年不种地了,可是庄稼人又舍不得让地空着。于是又和邻居一块把麦子种上了。
麦子熟了,爸妈工作忙,哥哥趁周日的空回来割麦子。那时哥哥读中专,我刚上初中。
一亩半地,我俩割了一天。确切讲是一天的两头儿。因为麦熟天儿热,只能拣凉快儿的时间下地。
天都黑了地里干活儿的都回家了,我们还在忙活。到最后已经不觉得腰酸背痛了,只有胜利收获之前的自豪和喜悦。
深邃的夜空,星星眨着眼,远处的坑渠里传来蛙声一片。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刚能吃饱饭。但是每到麦收季,家家都做好吃的,慰劳割麦子的劳力们。
一大早儿,就给下地的人们准备好煮鸡蛋,咸鸡蛋(都是一个月前就为麦收而腌的),白面烙饼,咸菜,带到地里吃。
小孩子们也要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儿,捡麦穗,捆麦子,给大人们送水送饭。
儿时的麦收,充满快乐的味道。
对于小孩子们来讲,麦收不仅仅是感受大人们丰收的喜悦,还是坐在装满麦捆的牛车上晃悠。
是放了糖精的井拔凉水儿。是香甜解暑的炒面糊糊,是麦田地头儿买的冰棍儿。
打麦场上欢笑多,打麦场上趣事多。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欢聚麦场。压麦子的,扬场的,互相帮忙,说学逗唱,好不热闹。
那个时候人们都不富裕,却过得单纯真实,简单快乐。
离开农村多年,很少见到麦田和打麦场了。现在都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人们没有那么辛苦了。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感受麦收,只剩音讯,唯有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