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Nonjudgement Mindfulness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等发展而来。被动清晰纯然的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见到它。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梵文:vipasy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的本质。只有当我们契入某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观察某个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经提醒我们要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和即法观法的原因。
念(巴利文:sati,梵文:smṛti,英语:Mindfulness 或 awareness),又译为念根、系念,佛教术语,五根之一。《清净道论》认为,“念”是觉知的根源 ,通过清晰被动的觉知,以保持不分别、不判断、不抉择的稳定宁静的状态,此即正念。 正念(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ṛti),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一,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备正知(清晰纯然被动的觉知),以正知来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来观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处,或称四念住。以正念来修行禅定,称为正定。
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清醒的觉知(不昏沉)、被动的觉知(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平等的觉知。是意识不在虚拟的思维世界里判断、抉择、发散、徘徊,而是专注于当下清晰被动的觉知。
正念能帮助人们从某种惯性的纠结矛盾的“思维的陷阱”中解放出来,回到“宁静清晰被动的平等觉知的喜悦”。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中,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所谓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正念疗法并不是一种心理疗法的特称,而是一系列心理疗法的合称,这一系列心理疗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正念”为方法基础。
无念(Nonjudgement Mindfulness and Awakening of Buddha-nature)
佛陀菩提树下开悟后,第一句话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智慧德相”即言佛性,佛性不可说,为教化众生而名之“智慧德相”。禅宗达摩祖师《四行观》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此“真性”即“佛性、真如自性”。六祖惠能大师《法宝坛经》开篇就“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是指众生的“佛性”,佛性就是“可觉悟性”,即成佛的“可能性”,没有佛性如何修佛?没有觉悟性怎么觉悟?故不能说“没有自性”,若说没有自性,则违背佛法“不不常”的中道观,而落入“断见”邪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真如有性,所以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若无,眼耳声色当下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有:“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白话翻译:
六祖大师开示说:“所讲的顿教法门,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本,无住为体。无住是说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本来清净,在世间不论善、恶、好、丑,乃至冤家亲友,或是因语言所刺激所引起的彼此的攻击、欺骗、争斗等等都当作空幻来对待,不要再想着报答或伤害。于每念中不再追思过去的事情,如果总在思虑过去,现在的和未来的事,念念思想不断纠,这就叫作自己捆绑自己。如果在对待一切法上,于念念中而不执着于此,即是无所束缚,通达无阻,这就是以无所住为基本。
无相是说见一切相都不执取,意即离相;无念是说不思得失利害,心念随起随舍(不分别对错善恶)。
诸位善知识们,抛开外界一切所见之相,这叫无相。能够离开外相,那么身心就会清净无染。这是以无相为根本。诸位善知识们,在任何境界之中,心不执着沾染,这叫无念。即在自己的心念之中,经常远离诸种境界,或处在任何境界之时而心都不为之所动,即为幻灭。如果以为无念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思,把所有的心念都消除,那么心念一断绝,人也死了,其实,在这里死了,又会在别处托生出来,这是很错误的。
学佛的人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不明白佛法的真正含义,自己错误了还可以说得过去,再去用错误的观念劝喻他人,自已糊涂不能认识佛法的本质,又来诽谤佛经,所以就要立无念为佛法宗旨。诸位善知识,为什么说要立无念为佛法宗旨呢?只因为那些只在口里说认识到了佛性,却在境界上有所执念,这种执念便会产生偏见。一切尘劳妄想,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实在自己的性体之中本来就没有任何一种佛法可得,如果说有所得,并因此而乱说祸福(说这个不如法,那个如法),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我这法门就是立无念为宗旨。
诸位善知识们,所谓无,无的是什么?念,念的又是什么东西呢?无就是指没有二相,从思想上消灭一切差别对立,没有任何尘世间的对比心;念指的是念真如觉性。真如觉性是念的本体,念是真如觉性所发挥的作用。真如觉性能生起心念,并非是眼耳鼻舌能产生思念。真如觉性存在,所以能产生心念,真如觉性如果离开,眼耳色身当即就毁坏了。诸位善知识,真如觉性产生念之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虽然具有见闻觉知的功能,但却不执着沾染于任何境界之中,那么真如觉性就不会束缚,永远随顺自在。所以佛经上说,善于区别种种的事物和现象,真如性体却不染污,首要就是(于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