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奇案:长孙无忌,贤相耶,权臣耶?

贤相和权臣的区别在哪里?贤相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是百姓和社稷,权臣的出发点是利益和权力。

那么长孙无忌到底是贤相还是权臣呢?

我们来梳理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的是非功过。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与太宗友善。

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高祖渡河时,长孙无忌便到长春宫谒见,拜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长孙无忌成为风云时代的风云人物。累迁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天策将军府的重要成员。

可以说,长孙无忌在协助李世民兴唐的过程中,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则是“玄武门之变”。

《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资治通鉴》的上述记载,可以清晰看到,“玄武门之变”的谋主有三人——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而且长孙无忌不仅仅是谋划,具体施行的过程他也参与其中。《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太宗升春宫,授太子左庶子。及即位,迁左武候大将军。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

事情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似乎长孙无忌可以成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那样的贞观名相而千古传诵。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同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新太子。此时的长孙无忌,全力支持晋王,《太平御览》记载在太子的废立中长孙无忌“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的意见,对于李世民的决策,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晋王李治无论德才都无法和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提并论。同样都是嫡子,同样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无忌的倾力支持,很难让人相信他没有揽权的私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高宗继位后,他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试举例来看: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兼扬州都督,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并如故。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许之,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时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高宗无不优纳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上立命斩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高宗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都要亲自请长孙无忌的客,而且还大肆封赏他的子弟,长孙无忌居然没答应,可见当时他权势之盛。

以此看来,长孙无忌似有成长为王莽、曹操、司马懿一类人物的可能。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又觉得不太可能。再看一些史料的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以太宗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在临终之时,千叮咛万嘱咐,居然是告诫褚遂良不要让人中伤长孙无忌,足见太宗对他的超级新任。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高宗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无忌对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多像魏征啊,一代诤谏之臣的风范有没有?

可他确实如奸相严嵩一般广建宅第,也曾冤杀吴王李恪,打击皇室宗亲实力。追逐权力的过程,让他迷失,让他放弃了成为一代贤相的可能和机会。


船山先生先生王夫之有一句评价,很是中肯,与大家分享: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吴王李恪临死前“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的诅咒终于应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唐奇案:长孙无忌,贤相耶,权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