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今天是2019年7月10日,继续给你带来《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的第七条:多样性优于能力。
历史记录着大人物的百态,却是由无数小人物撑起来的。
2007年,高中数学的一次竞赛,题目异常的难。
在考场上,从未感觉到如此煎熬。即使拼尽全力,也没有成功解答出任何一道大题。
平生第一次感觉智商被侮辱,没想到还是数学。
依稀记得当时班级第一名是45分,第二名是29分。
另人意外的是,没有熟悉的名字,那些平时成绩中游的同学拿到了竞赛头筹。
在某些时候,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在那些有边界的知识中,专家很可能比普通人更厉害。
但在超出边界的知识领域,往往不尽然。
一家公司需要处理专业问题,一定是派出专业知识最扎实的精英,毕竟他们受到过最专业、系统的训练。
这些精英们能解决大多数问题,遇到难题的时候,公司高层的做法,很大可能再派更加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精英。
是否离成功更近?这还真不一定。
往往因为受到的训练同质性太强,这两组能力超群的专家团队会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产生同样的偏差、盲点和无意识倾向。
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在哪儿呢?
他们可能是自学成才的钟表匠。
可能是没上过高中的老奶奶们。
可能是某个德克萨斯大学一年级电子工程系学生。
也可能是一名父母而退学,中断了攻读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杂物工。
就像《爆裂》一书中所举的“蛋白质折叠游戏虚无之客小组”的例子。
这是华盛顿大学一群科学家和游戏设计者开发出来的一项新奇试验,他要求游戏玩家确定蛋白质在酶中的折叠结构。
在这个游戏中,一些玩家拥有识别图案的天赋,大多数人则缺乏这种与生俱来的空间推理能力。
另外一些人有特殊的社交技能,他们通常是那些“没上过高中的老奶奶们,他们擅长让人们摆脱困境,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那些还在上中学的玩家,很少有人拥有科学背景,特别是微生物学背景,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成千上万的玩家彼此竞争合作。
三周过后,他们在微生物学家和计算机未能取得成功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尽管互联网强化了数据点的联结,但例子似乎说明,保持团队多样性是更优的策略。
无论成员的性别、种族、学历、专业,不断丰富团队多样性,有些成功,很可能就迸发在其中。
传统的管理实践,经常会在谁最适合做哪项任务上,大错特错。
很多领域,将人才与任务匹配的最佳方法,并非是让学历最高的人承担最困难的任务,而是要观察成千上万民众的行为,并确定谁最具备完成该项任务所需的潜质。
其实,跨界也是一种多样性哟。
欢迎关注:终身践行者,我们一起玩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