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有孩子,仍可能孤独死?命案现场清洁师卢拉拉:少囤物品,多积缘分
编按:孤独死的悲剧,只会发生在独居老人身上吗?有别于一般人的迷思,台湾第一家清理孤独死现场的公司「玥明特殊清洁」共同创办人卢拉拉指出,近年来有愈来愈多中壮年、经济不虞匮乏,甚至和家人同住的孤独死案件发生。无人知晓的死亡,怎么预防?
2026年,台湾即将进入超高龄社会。根据卫福部所发布的老人状况调查,台湾65岁以上人口中,独居比例高达8.97%。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人死亡的「孤独死」事件,将愈来愈普遍。
在日本,由于高龄独居的情况普遍,很早即有所谓「特殊清扫人」,专门处理孤独死者的身后事。台湾和日本社会变迁的轨迹相像,近年来也出现了类似性质的产业。在肮脏混乱的死亡现场,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清除往生者所留下的血水、垃圾与恶臭,更见证了最真实的人性与社会暗面。
「孤独死的新闻偶尔出现,大家看过就忘了。但其实在台湾,这种事情一直在增加。」玥明特殊清洁共同创办人卢拉拉说。自大学实习算起,36岁的他从事殡葬业已有近15年的时间。现在,他预计以「孤独死」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记录过去几年在死亡现场的所见所闻。
亲缘淡薄、人际疏离、孝道外包 非独居老人也会孤独死
无人知晓的死亡现场,会发生什么事情?卢拉拉还记得,出社会当礼仪师的第一天,前辈就给他一个「震撼教育」。2人前往一处民宅,过世多时的独居老奶奶脸部朝地,牙齿、肌肉间已有蛆虫出没。他被分配到的任务,是用铲子将黏在地上的脸皮「刮起来」。那天刚好是他的生日,冲击性的画面,让他至今难忘。
担任礼仪师多年,卢拉拉有感于孤独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却少有业者有能力处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洁」,是台湾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现场清洁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质,让他们对于孤独死问题有第一手的观察。
在人们的想象中,「贫穷、没有小孩的老人才会孤独死。」但卢拉拉指出,孤独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岁的中壮年男性。他们多数结过婚、有小孩,经济状况也还足以维持生计。有时,他们甚至会在死者遗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巨额款项。然而,有钱未必等于有尊严的生活。
孤独死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来,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猝死、跌倒休克后无人发现而错过抢救时机。但卢拉拉认为,孤独死真正的成因有3:家庭结构转变、亲缘淡薄、人际疏离。
以往,孤独死的定义是:「独居者往生时无人在场。」但近年卢拉拉和团队发现,有愈来愈多的孤独死案件,往生者并非独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却没有发现。往往清理团队到了现场,发现客厅窗明几净,家人生活如常。一打开往生者的房门,才发现里头堆满了食物的残渣与垃圾,臭气冲天。一门之隔,却是天堂与地狱之差。
他遇过一个案子,一对父子同住,儿子长期酗酒,很少和父亲互动。爸爸在睡梦中辞世多日,遗体早已腐败、渗出血水,儿子却以为只是垃圾发臭。直到邻居受不了报警,才发现爸爸走了。他也去过大家族同住的透天厝,一家10人,爸爸2天没吃饭都无人发现。前来串门子的邻居随口问一句:「恁爸咧?」这家人才惊觉事情不对劲。
甚至,也有人是因为外送员好几天没来,才发现家人已经不在了。「现在只要有手机,大家都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卢拉拉感叹地说。科技日益便利,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反而愈来愈远。
亲缘疏离所衍生的另一个现象,则是孝道外包。卢拉拉提到,孤独死的案例中,也有些是「照顾者累死、被照顾者饿死」的长照悲歌。老人家卧病在床,子女聘请看护或推派一位家中成员照顾。照顾者独自承受庞大的照护压力,几乎无法休息。压力过大逃跑、自杀,或者因劳累过度猝死的案例并不罕见。
照顾者倒下后,卧床者无法自主行动、难以求救,3~5天就可能因缺水或营养失调而死。其他家属久久才探望一次,自然无法及时发现。「你的一通电话,就可能让他有得救的机会。」卢拉拉说。
孤独死者多爱囤物 居家环境宜少物、防滑避免憾事
孤独死的现场千百种,但卢拉拉观察,多数死者有一共同特质:习惯囤积物品、生活习惯不佳。除了遗体以外,死亡现场还常会发现吃剩的食物、饮料瓶、旧报纸、垃圾袋或环保袋等废弃物。混乱的环境,代表死者在离世以前,早已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
例如,他曾去过一个现场,透天厝2楼有个房间,全部堆满了香皂、沐浴乳。放了30多年的沐浴乳礼盒一打开,早已凝固成膏状。也有死者生前习惯在房内抽烟,大片焦油不只熏黄墙壁,还会吸附遗体、垃圾发出的异味。也有些人喜欢囤积旧书包,「堆一堆,最后就把自己也埋进去了。」卢拉拉说。
他指出,囤积症可能是精神疾病,或是长辈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接过一次垃圾屋清理的工作,30多坪的房子堆满了老人家捡来的衣服、用过的尿布。家人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每年都得花大一笔钱请人清除爸爸捡回来的垃圾。几年下来,多家清洁业者都已经「做到怕」,不愿意再协助清理。最后,这家人只好强制将老人家送至安养机构,事情才告一段落。
卢拉拉认为,维持环境清洁不只能确保生活品质,也是预防孤独死的必要措施。垃圾堆积的环境会孳生细菌,影响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人愈虚弱,愈没力气清理环境,长期下来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堆积在行进动线上的物品,更是让老人绊倒的高危险因子。他建议,若家有老人,除了劝说他们少囤物外,最好也在浴室等空间加装防滑设施。「做一下,总比以后办丧事来得便宜!」
如何避免孤独死?在无缘社会中创造有缘
日本NHK电视台曾对孤独死现象提出「无缘社会」的说法,认为人会独自死去,主要是失去了血缘、地缘、社缘(编按:社会网络)等人际连结。该怎么做,才能预防孤独死持续发生?
卢拉拉认为,具体的方法有2种。在社会层次上,需要公部门由上而下的政策介入,以及各民间单位整合社会资源。他碰过一个案例,死者生前有申请长照2.0的送餐服务,但送餐志工在执行任务时并未仔细确认老人家的状态。待他到了死亡现场,发现遗体早已在床上腐烂,地上则堆了5天份的便当。倘若立意良好的政策无法被有效落实,悲剧就会一再重演。
在个人层次上,要有一批能固定联系的对象。「我再怎么孤僻,还是会每天传讯息给几个朋友,1、2句话也可以。」卢拉拉举例,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长辈图,其实也是种方便的交流方式。「以前会嫌爸妈每天的『骚扰』很烦,但至少让我知道他们还安好。」
从业多年以来,卢拉拉感叹,人常为了微小的误会,阴错阳差地造成了遗憾。有个案子,往生者刚出狱不久,自己住在分租套房。女儿在爸爸死前打过几次电话,但都转入语音信箱。她说,「当时以为他在生气我没有陪他。」没想到过一阵子,父女再见已是天人永隔。
他也清理过一个孤独死现场,死者没有留下太多遗物,但是保留了好几箱家族相簿。箱子最上方全是女儿的照片,从会爬、会走的婴儿时期开始,乃至于童年时和父母一起出游。原来,死者离婚后已有几十年未再见过女儿。每一张张旧照片,都是爸爸对女儿的思念。「遗憾发生以后,就很难弥补了。」他有感而发。活在当下、爱要及时都是老生常谈,只是知道的人多,亲身实践的人少。
在这一行看尽人生百态,我们问起卢拉拉,坚持做下的动力为何?没想到他正色回答:「我不会想继续做这工作呀!公司生意愈好,代表有愈多人孤独地死掉。」特殊清洁可以复原现场,让家属不必直视死亡,留住对亡者美好的印象。然而,要补齐安全网的漏洞,仍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 欢迎阅读新的历程为你呈现的精彩内容,如果喜欢或想了解更多欢迎添加关注收藏加评论以支持小编。也更好的每天为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