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掉进奖励的陷阱里吗?别一味用小红花了!

熊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熊孩子就喜欢恶作剧屡教不改,熊孩子学点什么都坚持不下来,这样的烦恼做父母的太熟悉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热心的“过来人”向你支招:“小红花”是个好东西,特别灵验。

我认识一个叫熙熙的小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吃饭困难户,上了饭桌东瞅瞅西看看,一顿饭吃一个小时都吃不完,时不时的还闹着要妈妈喂。于是熙熙妈妈玩起了“集赞”活动,好好吃完一顿就在日历上贴一个小红花,集满十个就能换一个熙熙最爱的可爱多。

这招一出,熙熙果然像是换了一个人,每餐都吃的又快又多,天天到日历上去看,离可爱多还差几个小红花。妈妈为此开心不已,既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又可以控制吃冰激凌的总量,真是完美。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奖”和“惩”,各种形式的奖励作为强化孩子正面行为的有效工具。

但是, 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的艰巨事业,只着眼于一时的有效很可能就会忽视孩子长期的成长。

德西等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外部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的削弱它!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外部激励,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物质奖励,比如考完试后承诺兑现的变形金刚或者完成家务后赚到的五块钱,还包括了小红花、小奖状等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奖励。甚至有一部分的口头夸奖,如果带有很强的控制性,例如“我们家宝宝最乖了,我知道你一定可以爬过去的”,也会削弱内在动力。


既然外部激励会削弱孩子做事情内在的动力,那么你一定会问,如果孩子就是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怎么能激发呢?其实有很多其他方法被证明了可以有效地的提高孩子的内在动力。德西就提供了一个最明显有效的方法:“给与自主性”。

例如,德西推荐了一个三步法来解决怎么让孩子投入到没兴趣做的事情上:

第一步,坦诚的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无聊、或者看起来没意思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长期的意义

第三步,在具体怎么完成这件事情上,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与其搞一个小红花板,或者承诺一个大玩具,不如跟孩子这样聊天:


“我知道你觉得每天要看半个小时书很费劲,不如看动画片那么简单轻松,但是你要知道,读书能给你更多的知识,而且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你读多了,会发现他们能带领你去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呢!这样吧,咱们约定一下,这半个小时内,你要看什么书,你完全自己决定!(或者我们可以每个月去书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选任何你喜欢的书,怎么样?或者你来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阅读灯/椅子?或者你来定每次读多长时间等等”

这种自主性能产生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最终我们希望孩子把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变成感兴趣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掉进奖励的陷阱里吗?别一味用小红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