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会书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河南省实验学校紫圆小学的李丹,非常高兴能够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跟大家与书为伴,一起探索如何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这是一本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读本!下面首先为大家隆重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教育常识》《教育科学的世界》《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等。
在作者看来,人的“一生为一大事而来”,而“我的命运在教育里面,教育就是我的命运”。 本书共分六辑: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性变革实践、参悟改革、自我重生的历程。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通过不同文体和风格的文本,展现出不同的教育视角和声音。
李政涛教授呼吁不仅要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宇宙,更要重视教师自身宇宙的发现和重构;而对教师精神宇宙的发现和重建,不能仰赖他人,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寄希望于阅读。
这本书的背面李政涛教授写到这样一段话:有了对自身宇宙的阅读、发现和重建,有了新灵魂的灌注和扎根,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时光酒不再是琐碎、平庸、烦扰和平面的代名词,从此有了新的内涵,打上了新的印记。教师对内心书房中,从此同时安放着孩子的宇宙和教师的宇宙,它们在彼此交融中实现了宇宙之间的相互转化合创生。
这样美好的词藻相信我们每个人有体会,那么现在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话题:
1.你如何理解并建设“教师的自我精神宇宙”?
书中谈到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是以改变学生的现实生命为业的人。
改变“他人现实”的人,首先需要改变“自我的现实”。教师的专业发展,无非就是把种种可能变为现实。而我们教师面临的最急迫的现实是精神的现实,精神的现实只能依靠自己来改变和救赎。最终都在于对自我觉醒的期待和努力。
在这里比较重要的精神品质有勇于自省的态度,敢于迎接挑战甚至创造挑战的精神,自觉学习和发展的习惯,其中的要义就是自我更新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阅读对自我的提升与救赎,在一字一句中都留下了深思。教师这个职业的多功能性,让我们在阅读中走向自己的精神宇宙。每个阶段也由于阅读的质量、数量和吸收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阅读给我们很大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在不断地自省、自我更新。
我经常反问自己:我的精神宇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一定是教学相长,人人成长的美好。一个个美好而灵动的生命等待着与我同频共振,那将是在欢笑和感动中不断成长的彼此。
对于教师宇宙的发现和重建,不能仰赖他人,只能寄希望于自身。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仍然是阅读。在阅读孩子的宇宙中阅读自身,在对外部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阅读中返回自身宇宙的世界。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
(1)阅读的状态即工作的态度
教师的阅读和研究,首先是对孩子宇宙的阅读和研究。在阅读和研究中对孩子宇宙的发现、呵护与创生理应是教师职业使命的内在构成,也逐渐成为当代教育常识的一部分。
教育对很多人来说不仅只是工作,但对于所有人来说,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在备课、上课、带班的周而复始中反思改进。
基本功要夯实,读书写作不能停。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只为把工作做好。做好才能出特色,相互磨合的过程,就会有碰撞火花的万种可能。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一直在寻求,不曾有一丝停歇。守着初心,努力站稳讲台。
抵达新的环境,学生的独特性更让我燃起了斗志。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在发现个性的过程中,用读书的收获科学地解决问题。始终坚持“儿童”立场,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叶澜先生的心愿是:能改变一个教师,就改变一个教师;能改变一所学校,就改变一所学校;能改变一个区域,就改变一个区域。火种总存在着变为火炬的可能,星星之火,终究会有燎原的一天。
做就是了,有人看见心动了,有人看见行动了。这都是或多或少的星星之火。我想:每个人的精神宇宙里都渴望遇见更好的自己。
(2)自我的终身教育
教师宇宙发现与重建的关键,在于自我的终身教育,在于把自我的更新和完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其中教师的学习力最为关键。而教师最重要的学习力是现场学习力。最为教师,以下这四种类型,相信大家肯定不陌生。
一、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己?
二、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等。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三、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
四、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
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力不同。良好的现场学习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提力和转化力。
会听课(听讲座)的老师听的是门道,并将自己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才是真学习。阅读不也是如此吗?
自我的终身教育,最终也是从阅读中汲取,阅读的高境界是读出自己,读到热血沸腾之时一定源于触碰到了自己的教学思考,在这样的深思、实践中不断重建自己的精神宇宙。
2.书中呈现出来的异域教育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3.作者的教育历程对教师的自我发展有什么借鉴之处?
李教授长期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在中小学听课评课三千余节,具体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双向构成。以“上天入地、知行合一;以中化西,兼容并蓄;平等对话,融通创新”为学术理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学理论重建的双向滋养、双向转化、双向构成中研究和教学,进行大量开拓性的研究与著述,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1)返璞归真
读了李教授的文字,在唯美的文字中慢慢沉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返璞归真,做纯粹的教育。
返璞归真的第一步,在于把培养有“生命自觉”之人作为今日学校的时代任务。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是能够主动“明自我”“明他人”和“明环境”之人,是充分展示自我生命的意义和创造活力,因而拥有生命尊严的人。
教师的自我生长,在不断比较中实现
我特别喜欢阅读传记,因为读别人传记的过程就是去认识他是成长、怎么发展出来的过程。那里面有生命的能量。人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中从年轻到走向成熟的。
第一个,年轻的时候比聪明和勤奋。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们一个同学竞争对手不仅比你聪明更比你勤奋,你死定了。你永远赶不上别人。越往后,还比激情的持续力。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或小伙子有激情不稀奇,问题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之后有没有。
第二个,比积累的厚度。
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会感觉到走不动了?力不从心了,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积累不够了。对咱们教师来讲,要有哪些积累呢?最首要的是实践的积累。优秀教师首先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不是读有字之书读出来的,而是上课千锤百炼的实践出来的。接下来再配置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还有自我反思与重建的积累……我们的一生能够走多远,你前面积累得怎么样很关键。
第三比,比思维的深度。
我总是倡导一个观点:人这一辈子拿三块牌。第一块是铜牌。一个老师要有知识,你要有学历,这是最起码的。再拿一块银牌。银牌就是一个人的人脉,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去年我把我的两个博士生送到德国访问一年,我对他们讲,一年以后你们回来的时候,把两个东西带过来,第一把德国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带回来,第二把德国学术界的人脉带回来。这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最后再来拿一块金牌。金牌是什么?就是好的思维。好的思维品质,我有这么几个标准,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合理度、创新度等等。
接下来,还比的是一个人视野或者格局的宽度。什么叫一个人的格局很大,我举个例子,我少年时代的偶像之一数学家陈景润,八十年代讲过一句话,我牢牢地记住,我做数学研究,我不跟国内同行比,我跟国外同行比。我太欣赏这句话了,这叫做格局。
最后比什么?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胸怀的广度,有没有宽广的胸怀,人到了最后什么经验、什么能力、什么操作方法都是次要的,最终比的就是谁比谁胸怀更宽广。人的后半生就比这些东西。
不能对自我有所作为,就成不了一个好教师
著名的江苏省教科所老所长成尚荣先生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比喻:
鸡蛋有两个命运、两个结局。第一种,被人用外力来打破。结局是什么?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第二种,用内力来冲破蛋壳。结果是诞生新的生命。这个内力是什么?就是每个人内生力,每个人自我生长的力量。
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不断反思和重建,都是为了让内生力、自生力强大起来,绵绵不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到底是愿意做被外力打破的鸡蛋,进而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呢?还是变成由内力冲破蛋壳一次一次诞生自我的新生命?这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全在于我们作为教师和教育者能不能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育谁的生命自觉?先从自己的生命自觉培育开始。先要对自我有所作为,你作为教师才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对自我有所作为,他就成不了一个好教师。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就是所有的教育、所有的教师阅读最终的真谛之所在!
用专人式的阅读来培植根基
这么多年来,我不断在提醒自己,要站在自己的根基上去进行思考与实践。那怎么通过阅读来培植根基呢?我反复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叫做专人式的阅读。
当年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就一会儿读康德,一会儿读黑格尔,一会儿又读福柯。后来,我发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
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要进行专人式的阅读。
比如,我在北京期间用了将近三年时间集中阅读康德的作品。从什么三大批评、代表性的论文通读一遍。康德是谁,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性思想家。康德通了,西方哲学就基本能打通了。因为有了对康德的阅读,所以康德的哲学思想成为我今天哲学思考的根基之所在,对我影响很大。
有人经常问我,说你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是怎么形成的,我就说我也是通过专人的阅读和揣摩逐渐去生成的。
关注细节,读懂课堂这本“无字之书”
教师阅读应读什么书?我认为应该读两类。第一是有字之书,也就是理论书籍。第二种是无字之书,也同样重要。对我们教师来讲,无字之书是什么呢?一本是“人”这本大书。做老师、做教育的人,首先要学会读懂我们的学生。其次也要读我们的同行和同事,特别是读懂、读好名师。另一本就是课堂这本大书。读懂课堂太重要了!怎么读懂?关键就是关注细节。
可能你素养很高,你是教学高手,你有教育的智慧,你在公开场合慷慨慷慨陈词?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把你的价值观、情怀化到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