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作山水游,殊語近天然(No.662)

半井印痕

第662枚。

石材:青田石,素章。

印面大小:(上、下双面)各1.4×1.4cm。

釋文:常(上)、殊語(下)

第一,説常。

常,下帬也。从巾,尚聲。裳,常或从衣。(《說文解字》)

常是下身穿的衣裙。(帬,同裙)

古代服飾,“上曰衣,下曰裳。”(《釋名》)現在“常”字用為“經常”的常,“裳”字用為“衣裳”的裳。由此還可明白古詩文中“裳”字的讀音是“常”音。2017年陳凱歌拍攝的電影《貓妖傳》中張雨綺用她“特有”的啞嗓子在屋脊上吟誦李白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裳”字就是讀對了的。

有人解釋説,“常”字是流行的長裙,因為流行所以常見,因而逐漸有了“經常”的含義,這個說法姑且一聽。

因為經常所以普遍,因為普遍所以一般。

比較熟悉的一句話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據百度信息,常姓人口約250多萬,姓氏排行在87位,主要居住在北方省份。我們熟悉的常姓名人比如詩人常建、大將軍常遇春等。

第二,説殊。

殊,死也。从歺,朱聲。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殊之。”殊,斬殺而死。(《說文解字》)

《段注》:凡漢詔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引申為殊異。

現在用“殊”為“殊異”“特殊”的殊,而用“誅”為“誅殺”的誅。

殊字从死之義到特殊之義,印證了“否極泰來”一詞。從此,不懼不怕,活出那個特別的獨一無二的自我。

四十歲以上的人很熟悉這兩句詞: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水調歌頭·游泳》)

我問女兒知道不,她搖頭,表示聽過但不熟沒背過。

我是不是“當驚世界殊”了?

第三,説語。

語,論也。从言,吾聲。(《說文解字》)

現代漢語中,語讀四聲時是動詞,告訴。讀三聲時是主要是名詞,語言、語文、說的話,也可做動詞,説,比如細語、不言不語。

有人說世界上印刷量最大的是《聖經》,千百年來一直在印;也有人説印刷量最大的應該是紅寶書《×××語錄》,那幾十年裡也不知道印了多少本;不過我覺得《論語》不算第一,也該進前幾名。當然我並沒有統計數據,所以也衹是推測而已。

老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極言其重要性,這是已經被送上神壇了。我個人覺得讀一讀《論語》一來文言文水平可以提高一些,二來照著夫子的話去踐行一下,個人德行是可以提高的,至少內心會安定很多。至於要用它來“治天下”,那肯定是想多了——夫子治了天下嗎?沒有。所以你覺得我們這些“二手煙受害者”能治天下嗎?還有了,你看整天价這裡講《論語》那裡説孔子的人裡有誰治天下了?

含有“語”字的詩句很多,我自己很喜歡的是這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砦》)

其他很多句子都悲悲戚戚的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長恨歌》)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雨霖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春晚》)

倒是辛棄疾“笑語盈盈暗香去”給人些許愉快的遐想與期盼。

第四,刻印。

此枚印章為兩面印。

“常”字上部左右兩筆加曲折弧線,“冂”字兩邊加曲折,使空間豐富些。

“殊”字整體字形上也對曲折弧線有呼應,“語”字的“言”未用篆體,而用隷化後與楷體基本一致的字形,這樣空間不至擁擠,筆劃不至繁雜。

上下印邊框處理基本一致,兩邊窄中間漸厚。

這塊小石頭個頭雖小,但實在是目前我手裡青田石中佳品,觸手溫潤有玉德。

為國測班同學之子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作山水游,殊語近天然(No.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