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方式—读余华《活着》有感

       

图片发自App

        七月出差北京两回,余华的《活着》一直放在包里,途中反复读过两回。第一回是粗略浏览,在飞机上用一个半小时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小说主人公徐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少嗜赌成性,万贯家财挥霍一空,父亲被生生气死,全家沦为佃农。屋漏偏逢连阴雨,他进城为母亲抓药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他的人生和家庭也饱受磨难,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小外孙先后离他而去,风烛残年的他和一头唤做“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第二回是细细品读,故事后半部,主人公福贵的父母、妻子、儿女先后离他而去,女婿二喜拉板车做苦力就把儿子苦根放在背篓里整天背着,特别是读到“苦根哭的声音长是饿了,哭的声音短是屁股那地方难受了”,感到内心最柔弱的部分被作者描述的情节硬生生地撕裂开,不禁潸然泪下,这大概为人父母后才能读懂的舐犊情深。

图片发自App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全篇通过主人公福贵娓娓道来,成就了作品超凡的感染力。福贵最后说,“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他对生活的执念、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宽容,都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他历尽沧桑、尝尽人生百味,穷其一生与命运抗争,在不屈不挠中展现出伟大的平凡。尽管他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作为个体的人,他又是伟大的。

        人为什么要活着?记得在上一个熊市期间,陆文同志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每次我都很不耐烦地用哲学家的口吻“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追寻为什么活着”敷衍他,他总嗤之以鼻。改天把这本书推荐给他,让他找找答案。

        人为什么要活着?让我想起了上个月刚刚送走的一位老干部,她与几种癌症抗争多年。近几年曾多次陪同领导到家里、医院探望,她对待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她性格刚强,退休前在局里多个岗位干过,每一项工作都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退休后积极参加老干部活动,帮助办公室做了很多联络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谁让我是个年轻的老干部呢?”不幸患病后,她动过几次大动术,仍坚持飞到德国参加外甥的毕业典礼。她很念旧,生前把想见的老朋友、老同事,都一一安排见了面。她也很决绝,今年春季病情恶化后,只能依赖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住院期间她把后事一一交待妥当,与红十字会签订角膜捐赠协议,用她自己的话“这是身上唯一健康的东西了”,又嘱托孩子务必把骨灰撒入大海。等到外甥毕业从国外回来,她坚决停止了治疗。临走前恋恋不舍地对女儿说“你抱抱我吧”,听后使人唏嘘不已。她的晚年,拼尽全力与病魔抗争,像一位战士,坚强而又高傲地活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的方式—读余华《活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