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画面带给了我们冰冷与绝望,平静的小镇里罪恶接踵而至,原本象征着纯洁的白丝带却成了一切暴力的根源。
无人会知道这群孩子的未来在哪儿。在来自宗教的压迫感染下,他们将谎言变成自我保护的力气,将沉默作为自己取得同情的手段。
在影末,我们不禁会问:宗教在这部影片中究竟给予了人们对抗暴力的武器,还是成了传播暴力的介质?
一.人物分析
1.牧师(父亲)与他的孩子
在这部电影中,牧师是最令人争议的角色。
他一方面无情地惩罚自己的孩子(即使一次晚归,他也会大发雷霆)。不但如此,他还用宗教的力量来压迫孩子(他的女儿没有管理好班级,他就用上帝来恐吓她)。这一切使得他的孩子日后犯下种种暴行(用皮鞭抽打男爵的儿子)并用谎言来掩埋自己的罪行。另一方面,他也正常事故的最大受害者。这不单单是他的鸟被杀死,更直接的伤害是来自教师的那句指控。这样的指控使得他崩溃,一心尊奉上帝的旨意,当看到孩子犯错误时,为他们系上白丝带,可是最后他的孩子却犯了如此罪恶。
许多人选择去责备他,责备他用如此严苛的手段来教育子女。但是,这与有些情节并不相符。比如,当我们看到他心爱的鸟死去时,他最小的孩子将自己照顾的鸟拿来送给父亲。在最小的孩子看来,父亲的教育是教会人们去懂得爱护他人。
可是,为什么其他孩子却选择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呢?我觉得他们是在牧师极端教育下变得“异化”了。这种来自于他们父亲的教育,更来自于宗教极端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的正处于少年时期的孩子无法正面抵抗父亲和他背后的宗教(农夫家的孩子就会与自己的父亲打架),而是将怒火转移到他人身上。
他这场悲剧中,没有人是值得被责怪的。牧师,身为宗教的象征,他必须保持孩子表面上的纯洁与服从。可是他却忽略他们心理上的“异化”。
二.拍摄手法
1.黑白画面
在这里,导演使用黑白画面并不想营造出一中浓浓的时代感,而是更突显剧情的阴暗。
黑白画面在这里有多种效果:黑色不但是消去了黑夜一点光明。如教师与他的女友弹琴,本是温馨,却在黑压压的画面下显出一丝凄凉。再入当小朋友询问死亡的时候,这里黑暗彻底将孩子对死亡的无知到了解死亡的恐惧表达出来,试想在这里有一点太阳透过窗帘照进来的淡黄,也许死亡的凝重就不会久久回荡空气中。
然而,却更使人觉得压抑。变色的天空成了一篇惨白。丰收日金 灿灿的麦田却使人兴奋不起来,仿佛他们一种下去就是被人毁灭的。导演消除了影片中一切的暖色调,也消除影片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2.掩饰罪恶
更多的,是黑白画面更容易掩饰罪恶。所有的暴行导演都刻意修饰掉了。比如女工坠落的尸体,导演只远远地拍了一下盖着白布的褪。但是,导演通过他儿子愤怒地砍伐麦子,到最后她的丈夫自杀。导演并不想要刻意聚焦这些罪案本身,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周围人的反应。
三.经典画面
1.男孩被父亲惩罚片段
这段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影响。导演在这没有正面展示父亲是如何惩罚孩子的,而是有母亲制作白丝带开始,镜头跟随母亲走出房门,叫醒儿子与女儿。这时,男孩与女孩的惊恐的神情被展露的无疑。然而更秒的片段在后面,在母亲的带领下,两人走进了房门。此时画面就停留在房门。然后,男孩走出来,回房拿鞭子,再走进去,不久门里传出了惨叫。
我觉得镜头没有跟进房门,而是选择对着房间拍这一手法特别精妙。首先,这样的拍摄喜剧感极强。我们会觉得自己无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部真真实实的喜剧。不仅如此,当门内传出惨叫时,我会觉得格外紧张,会想要冲进房里看看究竟。这样的手法甚至比看着父亲直接打自己的孩子还紧张。
与之对比的时死亡诗社里,青年受罚的那个桥段。在那里,导演着重拍摄了他的表情,但是无论青年表情如何扭曲,其表现效果却远远不如此。
在这部电影中,正是结尾的忽然翻转与戛然而止使得观众觉得寒冷(《爱》中老汉忽然杀死自己的妻子也同样如此)。
许多观众开始探讨那群孩子未来的故事。他们如何用极端的思想与扭曲的价值观来对待他人,那些他们的对手。这种解释固然不是影片本身传递给我们,但是影片末尾穿插的一战历史也许是在暗示读者这部电影的发生并没有脱离历史的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