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财富和捐献?《软弱之道》阅读笔记之二
《软弱之道》是当代著名福音派神学家巴刻博士写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只有一百页左右。书的内容却包含了四个重要的话题:什么是软弱?以及基督与基督徒的呼召、奉献和盼望。我曾写过对于“软弱”章节的阅读心得。因为我从事的工作与金钱和财富密切有关,因而对于巴刻博士谈论财富与捐赠的话题尤其感兴趣。
巴刻博士从金钱与人的软弱之间的关系入手谈起。依他的观察,有不少人把拥有金钱作为自己“坚强或成功”的重要标志,把缺少金钱作为自己软弱的重要原因。“金钱是什么? 一种交换的媒介,一种资源,可以让你得到你想要的,有时则是帮你除掉你不想要的,它也是一种在你身处的圈子里获得权力和影响力的手段。许多人认为金钱让人着魔:拥有越多,越想拥有更多,越想靠它来开路,也越舍不得失去它。发财的白日梦让这些人仿佛患上心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人认为贫穷和资源的有限是软弱的表现,他们把财富当成稳定和力量的源泉。”
中国有句俗语: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换个角度来说,有钱也不一定行。但是,重要的不是行不行,而是金钱与我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财富的归属权。从人世通行的规则来看,某个人合法获得的财富归于他。对于私有财产权的认可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另一个基础是强权常常会剥夺和侵占弱者的财产,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一个社会文明延续的长度。
然而,在基督徒这里,财富除了有其在俗世的归属情况,所有的财富还属于上帝。据说,马丁·路德曾说;每个人都需要三重的归信:理性归信福音的真理;心灵归信耶稣为主和救主;还有就是把钱财归到基督的脚前。也就是说,把自己看做一个管理者、一个管家,一个上帝基金的受托人,要为你的职分感到荣幸,同时也要全然忠于把钱财托付给你管理的上帝。
这样从本质上规定了金钱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只是上帝的钱财的管家,只有使用权。因此,在使用时要有度。
巴刻博士说:当我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而我们还有余钱在口袋里时;当我们发现自己嘴上说工作是为了谋生,是为了服事上帝和服务他人,但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赚钱时;当我们的生意获利丰厚、财源滚滚时,我们当怎样行?耶稣和保罗给出了同样的回答。要把这些钱用在上帝和上帝的子民身上而非用于自己;用这些金钱去拓展上帝的国度;用它们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之前当我们得知洛克菲勒、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等国外富豪把毕生赢得的财富全部捐赠出来做慈善事业,很多人不理解,或者简单地说,他们是基督徒。可是,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看到巴刻博士的阐释,就比较清楚地知道这些富豪那么做是基于他们的信仰。
然而,路德也指出,牵扯到钱财的罪,是罪人的悔改中最困难的事之一。因为很多人把拥有的钱的数量与自己对于软弱与坚强的感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巴刻博士要在谈论“软弱”的文章里特地谈及钱财的话题。
巴刻博士在这一章节里意欲回答四个问题: (1)何为基督徒的奉献? (2)基督徒为什么要奉献? (3)基督徒当如何奉献? (4)基督徒奉献的原则和实践,对我们理解“人的软弱靠着主和在主里变为刚强”这一问题有何启发?
什么是基督徒的奉献?巴刻博士说,“奉献”是一种上帝恩赐予人类的能力,与可以医治聋人、病人的超自然能力不同,这种能力是在圣灵的感动之下需要后天应用和操练的。奉献是指用金钱帮助有需要的人。圣徒保罗在《罗马书》里说道:施舍的,就当慷慨。(12:8 if it is contributing to the needs of others, let him give generously;) 中文“施舍”一词很容易被误解,往往意为有钱人单方面给予钱给贫困的人。如看英文原文,保罗的意思是指如果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就给得慷慨。这里“别人有需要”(the needs of others) 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这里并一定是指经济贫困的人。
巴刻博士进一步说明“奉献”的含义还包含三层意思:管理上帝的钱财、用上帝的钱财去事奉去服务、通过奉献来取悦和荣耀上帝。
巴刻博士特地指出,管理上帝的钱财需要智慧,需要进取心和创造性的思想。如果只是随意或无智慧奉献,那么与不奉献或低于自己的能力的奉献是差不了多少。为什么说奉献需要智慧?因为识别别人的真实需要并不容易。针对别人的需要给予奉献,给谁?何时给?给多少合适?给几次?都需要奉献的人的努力和思考。这也是公益行业普遍存在的难点和挑战。
巴刻博士还提出,奉献时给多少才合适?保罗说要慷慨地给。每个人对于慷慨的限度的理解都不一样。这里也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并无固定的规定。
巴刻博士总结道,奉献是一种属灵恩赐,慷慨奉献的人与为别人得医治而祷告的人或说方言的人一样,是靠着从上帝而来的恩典和能力。同时,奉献也是学做主耶稣门徒的一项属灵操练。属灵操练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果效,要想做得好,需要不断操练,直到养成思维或行为习惯,并且往往也有一些特定的技巧。
那么,为什么要奉献?
巴刻博士提出了四个理由,同时,也是基督徒应有的四种生活态度:对恩慈的上帝表示感谢、对有需要的邻居慷慨相助、对基督全心跟随和模仿、做一个荣耀上帝的人。
激发感恩的,既有我们头脑中对基督恩典的认识,也有这恩典在我们心灵中所彰显的能力。奉献,是对耶稣基督难以置信的恩典所怀无尽感谢的表达。
谁是我们的邻居?耶稣说,每一个你所遇到的人就是你的邻居。你一旦看到他的需要,就要尽力去帮助他。毕竟,基督徒的存在,不是为了对他人指手画脚,而是为了爱,而爱不是单纯说说,乃是需要行动。
对基督的全心跟随是指模仿基督的生活方式,做一个为他人而活的人。这是耶稣的标记,也是基督徒需要学习仿效的。“门徒”一词来自于希腊文”disiple”,意为学习者。
最后,荣耀上帝,一方面是基督徒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巴刻博士指出,更深入的认识是,我们要像保罗那样,筹划、做事和奉献的目的都是让其他人能对上帝发出感谢和赞美。因此,要尽力激励他人,让他们像自己一样感谢和敬拜上帝。慷慨的奉献尤其能取得这样的果效。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说道:叫你们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舍,就藉着我们使感谢归于上帝。因为办这供给的事,不但补圣徒的缺乏,而且叫许多人越发感谢上帝。他们从这供给的事上得了凭据,知道你们承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钱给他们和众人,便将荣耀归与上帝。(9:11~13)
可以说,巴刻博士提出的这几点理由,如果严格实施起来,则非常难以做到。或者说,需要我们每个人顺从圣灵的感动,运用智慧才能做好。换句话说,巴刻博士提出了基督徒的理想的生活方式。那么,究竟如何才是合适的奉献呢?这就到了基督徒应该如何奉献的章节。
巴刻博士查考了保罗给出的五个要点:奉献应当是自愿的。奉献应当是乐意的。奉献应当经过深思熟虑。奉献应当智慧地办理。奉献应当尽可能合作完成。
前面两点谈的是对于奉献的态度。应当避免压力之下或者一拥而上、仓促甚至不情愿的奉献。应当给予人足够的空间认真考虑,让人所采取的行动是出于审慎的判断,确定这么做是必要的,推动了上帝过度的拓展,并且从始自终都是出于自愿。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说道:“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9:7)
后面三点谈的是对于奉献的方式。奉献应当事先筹划和考虑清楚,应当把自己现有的财务责任都考虑在内。奉献的额度不应不切实际而变成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一点就提出了每个人奉献的边界,不同的人的应尽的财务责任是不同的,每个人需要深思熟虑自己的应尽的责任,量力而行。
奉献体现审慎的智慧,这里尤其是指奉献的每个环节必须是公开透明的。要信任他人,要被别人所信任,自己也要配得被别人信任。
最后,当人们为着一个共同额目的而奉献时,应当遵照保罗所讲的公平参与的原则,所谓的公平,不是每个人都要奉献同样的数额,而是所有人都尽一己之力,彼此帮助,以达成目标。
应当说这三点非常的重要,巴刻博士把奉献的实践原则说得非常清楚明确:应尽责任、财务透明、公平参与,这正是公益界所应当奉行的基本行动准则。它不仅仅对基督徒是有效的,对于任何一个想做好事的人也同样有效。
最后,巴刻博士回到本书的主题:软弱。指出堕落的人性赋予金钱失当、过度的价值,人们把自己的投资和银行存款作为安全感、社会地位、重要程度、别人的尊重以及社会影响力的终极源头。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富人才有价值而穷人则没有价值。
然而,软弱的意思是人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人际关系、外在环境、财务还是健康,无不如此,今天的文化中所充斥的各种养生和治疗手段都于事无补,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一天,软弱和无力感都将如影随形。如果我们以为有了钱就能避免软弱,我们就是在自欺,反倒让自己更软弱。真理乃是,我们都蒙召要学习耶稣和保罗所教导的属天的金钱管理和基督徒奉献的原则,努力过一种被上帝蒙福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