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林书院往事 | 爱读诗的少年

某一天看了一篇关于波德莱尔的诗歌评论,作者在评论里提到了自少年时开始诗歌对于他的意义。里边的场景让我想起来,高中的时候被诗歌熏陶的日子。

那会儿,我们班的lucy同学每个月都会订阅一期诗歌集,每一册小小的可以放在口袋里。每个月出版社寄来包裹的时候,他都会拆开来,一共五本,前后桌分着读。现代新锐诗人的诗歌,像无数星辰一般集合起来出版,每次总能在诗刊里读到一些美妙的句子。


大概是从那时候起就一直有读诗歌的习惯了,然后一直延续这样的习惯,从诗歌里体验生活之美,然后从生活里发现更多诗意。


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想起了秀林书院053的那一群少年,和那些很肆无忌惮的时光。

2005-2006高一那一年,在我的记忆中,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班是一个非常轻松活泼的班级,好多同学是来自县城里面,也有好多同学是来自乡村里面。我们班有同学是政府官员的子女,有人家里做生意的,有人来自偏远的小镇乡村。第1次遇到来自更多元背景的同学,感觉很新奇。班级的氛围是很轻松活泼,也很愉快的。


在这样的集体中,让我不由自主的去跟在初中的时候的班级做对比。初中的时候,班级成员大约都来自于邻近的小镇,大家背景都差不多,大家能互相对比的无非是谁成绩好一点,谁成绩差一点。那时候作为一个学渣和班级里面的小透明,我常常是受到歧视的那个人。所以也非常不愿意去回忆那些日子,也不再愿意去回想那时的同窗学习过的人。


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新集体活泼多元,每个同学都很有趣,他们谦逊,善良,乐于助人,价值观很正。我后来时常想起他们的时候,想到一些与他们经历过的情景,都会忍俊不禁。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少年时光。


下面我要把关于他们的故事都写下来。


lucy是坐在我前一桌的,是个瘦小的男生,因为他的名字连起来快速读跟lucy的发音很像,所以就得了一个外号叫lucy。我们班还有另一个男生,因为名字连起来快读跟lily发音很像,所以就有了一个外号叫lily。lily同学,我是没什么太大印象了,因为平日里交集不多,他是一个话也比较少的人,所以交流也很少。之所以能记得,是因为他的名字经常跟lucy的连在一起被同学们叫。


我跟lucy最多的交集就是,他是坐在我的前一桌,日常学习都会打照面,或者课堂讨论。记得更多的是每个月都去蹭他的诗歌读本,当然我买了新的杂志也会分享给他。有时候连自己也很纳闷儿,这样一个男生,居然也会很喜欢诗歌呢,想不明白。不过,一个高中生,把每月的零花钱都省下来订阅诗歌月刊,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不像我,零花钱都会拿去小卖部买怪怪牛、扭一扭、随便雪糕。话说,不知道Lucy同学的诗歌集现在还有没有收藏着。


有一段时间,语文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每次周记除了写一些无聊的流水账,还有一些关于少年烦恼的惆怅以外,还时不时会写上那么一两首诗。我后来回去翻阅过那些诗句,写得挺像那么回事的,都不敢相信那是自己写的。看到那龙飞凤舞的字体,才终于相信了。


能写下日常的诗歌,也是多亏了lucy定的诗歌月刊,让我每个月都能读到一些美妙的句子。我的语感大概就是从那以后培养出来的吧。


再后来到了大学,还是时不时会写周记或者月记,又或者是在某一时刻想要写点东西,于是就摊开本子刷刷写起来。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天我会因为这种微习惯得到良好的文案写作基础的锻炼,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成为我赖以谋生的家伙。


很久以后,我的小读者问我,要怎么样才能写出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又不缺乏文艺气息的句子呢?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的记忆会被拉回到2005年的秋日午后,我在课间坐在教室里,翻开了一本绿色封面的现代诗歌集…又或者,在每一周空闲时刻,翻开笔记本,在里面写一些关于少年的心事或者无聊的流水账。从那以后,文字是我与自己对话的工具,虽然不是每日都书写,但文字就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秀林书院往事 | 爱读诗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