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唐——记录2020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当我们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新的记忆取代旧的记忆,最初新鲜的陌生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逐渐熟悉的感觉。

这是第三次迈入这个充满现代工业气息的城市了。家乡的大多数巨型的建筑都是石头做的,而这里我目光所及的地方皆是铁制品。三次来的目的各不相同,这一次的缘由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和我一样,都曾看过那部儿童抗战传奇剧《小兵张嘎》,扮演嘎子哥的谢孟伟,扮演佟乐的张一山,现在依然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但是你还记得当初那个敦实的小男孩“胖墩”吗?你还记得胖墩的爸爸是什么职业吗——皮影表演者。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调研乐亭大鼓和乐亭皮影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乐亭是唐山辖下的一个县级单位,有曲艺之乡之称。)

刚一下火车,熟悉的陌生感扑面而来。在唐山站悠长的过道里,我也曾有过被接站的殊荣。当然这一次也有当地的同学接应,不过和上次一样,又一次走错了出口……

这还不要紧,从站内出来之后我们先打车去了唐山市的图书馆,想在那里查阅一些文献为后续的调研做一些铺垫。当我们绕着图书馆走了一圈之后,我从百度地图里面看见三个字“暂停营业”。又是一次没有做好规划的教训。

在短暂的悲伤之后,我们迎来了三天的兴奋期。就像是歌里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有彩虹。”

当地的同学提前和那些表演团队以及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打过招呼,所以采访以及录制表演视频的过程相当顺利。而且我们正赶上了唐山市的七进惠民演出,大鼓和皮影的团队晚上就在当地的广场上面表演,都是免费的艺术服务。

在我的直观感受看来,大鼓就是说书,皮影就是唱戏。

大鼓艺人,两人一组,一人专弹三弦,另一人主唱,左手阴阳板,右手鼓槌。一开场,噼里啪啦猛打一阵节奏,吸引一下观众的注意力,捎带着安静一下场子。

闲言少讲,咱这就开场。

先后有两位大鼓艺人上场,他们之间大约相差有二十岁。从他们的嗓音中你能清楚的感受到什么叫做时光的积淀。宁肯多花一倍的价钱去看艺术家的表演,也不要图省钱去看三流的模仿者。因为他损害的不只是你这次的观看效果,他还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对这门艺术的偏见。(当然我没有对那位表演者的偏见。在此抱拳了!)

不过相比于大鼓的腔调,三弦的声音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乐亭县博物馆三弦的图像资料

对于三弦的记忆,我还停留在1994年红磡演唱会上何勇的那一句“三线演奏者,我的父亲,何玉生。”

老师傅三弦的声音时而激扬,时而平静,时而滔滔洪水,时而涓涓细流。随着演唱者的情态变化,三弦的声音也急速的调转。个人认为三弦的帅气程度不亚于民谣吉他。

至于皮影戏,其实网上有很多的视频。操纵者在幕后摆弄皮影,另有人专职演唱。早年间女子不登台,所以旦角和生角都是男子演唱。为了表现出女子的高调,尖锐的嗓门,表演者需要用手揪住嗓子发声。表演结束,嗓子上面会出现清晰的脖花。

大鼓的赵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也让我印象十分的深刻,“我们表演的时候不能喝水,在台上不论多长的时间都得一口气唱下去,这就是功夫。”晚上回酒店的时候没有车了,是老师把我们载回去的。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在各自的领域他们都已是大师级别的人物。国内国外,每年都会有演出。但是走近一点你会发现,他们都像是我们平常在公园里随处可见的大爷大妈一样,慈祥,平易近人。只不过他们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对于这个艺术传承的责任。

在乐亭县逛夜市第一次在马路上的卡拉OK唱歌,第一首有一些紧张,身子发抖,第二首有一些忘词,第三首我已经嗨了!

在公园里放飞了一盏孔明灯,载着美好的希望,红色的梦想冉冉升起。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高,就和天上的星星一样。

其实有意思的事情还很多,不过言语至此已然够了。


在青春广场放孔明灯
和非遗传承人张文秀老师的合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进唐——记录2020年的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