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2 中原焦点团队持续分享第4天

今天抽空听一个督导。

如何在会谈中加深经验:本来要跟妈妈谈一些事情,可是妈妈的表情把你吓坏了。不是循环提问,而是态度:你怎么了。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态度需要关注到对方:你怎么了。

最终找到心理治疗的共性:吃药无效;不同医生那里不一致乃至相互冲突的诊断;这提示了更复杂的心理因素存在。

注重内在发生的心理过程:当来访说到自己的变化,比如跟同学说话了。问他怎么做到这些变化的,回到她的心理过程。

朦朦胧胧中潜意识告诉自己:可能内化了一部分与咨询师的经验。

与我们的关系的正向体验回头来也会改写他的记忆,提取记忆当中正面的部分。

孩子没办法得到确定性的体验,会不断索求,

青少年对死亡的理解,既不同于幼儿,也不同于成人,他就像玩一盘电子游戏,这一盘不好玩,那就game over,然后restart。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任何可能的自杀风险,比如最近一段时间自杀风险很高,又不能错误理解他要提死的意义。很多人真正最后采取自杀,那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他提死的意义。这世界哪怕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了,那就不是两个人的噩梦,有个第三者。这个来访者不断求助,哪怕他对某位医生或咨询师非常失望,也没有失去对这个行当的信心,光这一点就够60。他自己愿意来已经够60。

青少年群体,同辈群体非常重要,有助于形成它的同一性,如果缺少这样的参考情景问题,不光是孤独,还无法形成一个像是一个人,开着船走在太平洋,周围的经纬度都没有,没有其他的船只很容易带来毁灭性的焦虑。要留意那些至少有一个朋友的,一个朋友都没有,就很不一样。

在来访者的观念里,世界都在针对他,老师也在批评他,老师和同学合伙挤兑他,这部分在精神科,诊断很容易加码形成牵连观念乃至被害妄想,真正的被害妄想,的确没有现实检验,而这些都是内心一系列感受的集合。当来访者对一些细节反复有修改,可能有一时可能无意识,当你本身申通而鸡西的时候,东边的目标无关紧要。比方说他就是要拿一件事说事,细节的确不重要,每次说的都不一样。

话题要跟他很深入的讨论,他可能在动画片里找到自己很多自体的碎片,找到自己的分身,找到自己的好客体,那个动画片可能维持一个过渡性空间。

这一点引起那哪些体验,最终让他认为搞笑,把它弄明白。

与青少年工作跟他一起看,他特别想看的。甚至觉得哪个游戏哪个环节特有意思,要弄清楚,特别有意思在哪?因为他爹妈都是嗯!都会感觉到他在吸毒一样。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按指南来。只能说来访者妈妈在一些事情上呈现偏执的特质。这些偏执的特质是否具有主题一致性,比如说我们试图让她承担某些责任的时候。可能来访者妈妈除了这个区域之外并不偏执,一个人受过伤吧,在这个地方就是格外疼,别的地方可能不疼,如果一个偏执性人格障碍就是连续性,跨情境性,什么都偏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12 中原焦点团队持续分享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