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的温度》

最近在看张玮的《历史的温度》1,整本书讲述了41个历史小故事,我现在看到“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讲的左宗棠,这些历史人物,像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等,我们以前上学时,从教科书上知道了这些名字,但基本也仅限于是冷冰冰的文字,对冰冷的背后一无所知,但通过这本书看完的几个小故事,感到历史不再冰冷,而真的有了温度,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

前段时间,看完了《李鸿章》,感慨良深,学历史时,只知道李鸿章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直当他为卖国贼,读完整本书,却发现李鸿章的一生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为官四十载,明白如何强国,也确实在努力为之奋斗,却一直得不到支持,处处受限,碰壁,至死都不瞑目,大清政府的软弱闭关锁国,各级官员贪污腐败,让这些有志之士空有一身抱负,无力施展。

《历史的温度》中也讲到了李鸿章,说一下书中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李鸿章费尽心机建造了9.7公里长的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铺设的铁路(英国人设计)唐胥铁路,当时,清朝视“铁路”为洪水猛兽,李鸿章的理由是为了运煤,汇报建造一条“供马车通行的快速路”,铁路建成之日,火车试跑时,围观者无不欢呼雀跃,朝廷知道后,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被慈禧太后勒令必须停止,结果,唐胥铁路上演了历史上最荒唐的画面:由骡马拖着的火车机头,在标准化的铁轨上面蹒跚前行。当时的李鸿章,就像这匹拖着火车前行的骡马,凭一己之力,拖着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前行。就像作者张玮文章中写到的“时势往往造英雄,但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

在晚年时,李鸿章曾自嘲是个“裱糊匠”,“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有何术能负其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而梁启超表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经手签订的外交条约,几乎个个丧权辱国,是李鸿章丧权辱国吗?是洋人要打慈禧的耳光,慈禧派李鸿章去代挨打罢了。

李鸿章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当然有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换个人来,是否能做得比李鸿章更好?时人评价:曾国藩会识人,左宗棠会打仗,而李鸿章会做官。

当时看完《李鸿章》,大清的软弱真让人恨得牙疼,心情好多天都不爽,本想再接着看《曾国藩传》,想了下,还是先过段时间再说吧,还有《左宗棠》,也要列入计划,这都是大清朝了不起的人物,值得我们仔细读一读他们有血有肉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