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天不灭曹三足鼎立


[三国计例]:

天不灭曹三足鼎立

华容义释诸葛小计


从《三国演义》的观点看,不仅事物有“天数”,人同样也有“天命”。天降大任于斯未竟,其命必不可亡。

三国首脑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南征北战,戎马一生,艰难险阻历经无数,但无一在三国并立之前死去,因为死其一也就成不了三国之势。

就拿曹操来说,在董卓欺天废主,窃国弄权时,曹操仗义而刺之。被董贼察觉后急中生智改为献刀,后又骗得骏马方能“加鞭向东南而去”。在逃经中牟县时又被守关军士拿获。幸好县令陈宫为曹操忠义所感,愿随曹操弃官而去,这才使曹操得以逃脱。

从那时开始曹操便总是大难不断,又总是能大难不死。正如那位西川别驾张松所说的那样:“曹丞相所到之处,战必胜,攻必取。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这虽是嘲讽之言,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曹操所经历的六次大难。而在这六次大难中,曹操均能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先说那濮阳之难。当时曹操被吕布属将追杀而“忽北忽西”地四处逃窜,幸得一场如注大雨方得以喘息。不料又中陈宫之计冒进濮阳而被追杀。当时吕布挺戟跃马迎面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催马溜过。而吕布转身又从身后追来,将戟于曹操盔上一击,问道:“曹操何在?”曹操反指道:“前面骑黄马者便是。”吕布这才弃曹而去。曹操逃至城门又被落下的一根火梁击中马胯,马扑倒在地。曹操只能以手托梁,手臂须发尽被烧焦。逃脱后曹操又用诈死之计才最终摆脱了性命之忧。

再说那宛城之难。原本宛城守官张绣已献城投降。不想曹操不思安抚,竟强掳张绣之嫂与其为乐。张绣大怒,悄然使兵欲害曹操。绣兵到了辕门曹操才知,幸得手下大将典韦死据寨门方使曹操脱身。此时的曹操右臂中一箭,马身中三箭。刚过渭水河马眼又中一箭。曹操长子曹昂让马于父,而自己却被乱箭射死。曹操虽得以逃生,却痛失一子、一侄、一将。

赤壁之难与华容之难实为一难。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后,将战船用铁环相连。后被黄盖诈降火船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只好丢盔弃甲仓惶而逃。在逃命的路上,先后被吴将吕蒙、凌统、甘宁,蜀将赵云、张飞所截杀,多亏部将张辽、徐晃、张郃、许褚等人奋力救护方能杀出重围。逃至山间小道,雨后道路泥泞,人马均不能畅行。曹操无奈竟令人马相践而过。最后三成人马,一成落后、一成填了沟壑、只剩一成跟随其后。

行至华容道又遇关羽横刀立马挡住去路。曹操此时已是心力交瘁走投无路,只好拍马向前,欠身言道:“曹某兵败势危到此无路,还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又说:“过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应以信义为重。”关羽乃义重如山之人,又见曹军人困马乏狼狈不堪,便更是心中不忍。于是就勒回马头散开军士,放了曹操一条生路。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至此只剩二十七万人相随左右。

曹操的另一大难是在潼关。当时西凉太守马腾与侍郎黄奎同谋杀曹,不幸事败被斩于市。其子马超一怒起兵讨伐曹操。两军战至潼关,曹操几员大将皆战马超不过。于是曹军败退。乱军中曹操听得西凉军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在马上急脱红袍。又听人喊:“长髯者是曹操!”曹操无奈抽刀断须。忽又闻声:“短髯者是曹操!”曹操只好又用旗角包颈而逃。逃至渭河正要渡河之时, 马超又追至身后不足百步。曹操慌忙夺船而逃,马超以箭射之,幸有许褚大显雄威,用两腿夹舵摇撼,一手使篙撑船,一手举鞍挡箭,方使曹操渡至岸北。

《三国演义》的大评家李卓吾先生在评说此事时说:“曹操割须弃袍之事应是汉帝之灵威。因为汉帝的衣带诏不降则义状不立,义状不立则马腾不死,马腾不死则马超不反。唯有帝之刺血,所以才有曹操之割须;唯有帝之解带,才有操之弃袍。”然而,就是汉帝显威也不能置曹操于死地,更何况人之计谋、人之武力。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诸葛亮既知曹操有恩于关羽,且关公又是大义之人,何不派张飞、赵云前去截曹呢?这是因为孔明乃知天之人,早知天未欲杀曹,就是派张飞、赵云前往也定不能成功。所以孔明让关公横马华容,这样既能成全了关公之义,又能掩盖张飞,赵云之短,此计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与其说是关公释曹不如说是孔明释曹,与其说是孔明释曹不如说是天公释曹。曹操如此命大与其说是人助曹、事助曹,倒不如说是天助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天不灭曹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