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风才是真正的不动产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 马伯庸

    央视发布过一段微视频,叫家风传承。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经历了许多人的呵护和打磨的沉淀,几代人的坚持,为孩子们留下最宝贵的精神命脉,就像文化界的专家合肥四姐妹一样。

    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的。这话放在张家姐妹身上得到了强大的验证。父亲张武龄,一个出身于典型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淮军的第2号人物,坐拥良田万倾,每年就有10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虽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但张武龄却更像一个决然的反叛。他洁身自好,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纸牌,不吸烟,一生滴酒不沾,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和藏书。

    父亲张武龄对于家里的几个孩子,希望男孩的心里一定要有家,而女孩内心一定要广大。他给每个女儿的名字里都带个“儿”,寓意是两条腿,希望四个女儿长大后,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得更远;给儿子们起的名字都带个“宀”,是希望儿子们能够成家立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张武龄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玩。1917年举家搬迁,到了龙瑞秀丽的苏州宝地,楼阁亭台、花廊水榭的大宅,正是孩子们放开手脚,嬉戏胡闹的城堡。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们都可以自由进出,最珍爱的藏书,孩子们随性翻阅,张家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以自由的发展自己的爱好,给了孩子们最大限度的个性成长空间。张武龄给了孩子们玩耍的自由,但也家风严谨。他请了几位老师给孩子们教学,虽从不干涉具体教学,但参与选编教材,从书中选出一篇又一篇古文,请专人写的讲义给儿女们去读。四个女儿在开放式的教育下,他们才情横溢,觅得佳婿,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虽然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但夫唱妇随。

第一位:张元和

    张元和是四姐妹中的老大,担当自然多些,性格也稳重成熟。她是四姐妹中感情经历最为平淡而曲折的,虽不轰烈但也艰辛温情,如今读起来依旧让人感叹,她的一生都在昆曲里,丈夫顾传玠也是一位昆曲演员,在曾经的上海滩红极一时,无数人为之疯狂。

第二位:张允和

    丈夫周有光,当时是光华大学的教师,建国以后成为中国汉语拼音方案设计者之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学术权威。从相处到相知,他们低吟浅唱整整走过了近一个世纪。

    1952年回归家庭,自称做了46年标准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为一个最平凡的人,也同时是一个最快乐的人。

第三位:张兆和

    丈夫沈从文,是个传奇人物,出身行伍、只有小学文化的他靠着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顶尖学府的教授。并且这个总自称为“乡下人”的文弱男人,用执着的情书轰炸,追得了大美女张兆和,被传为美谈。

    动荡的年代,夫妻二人可谓聚少离多,但即使是被下放到种田,骨子里仍是让人动容的坚强与平静。

    沈从文感性多情,而张兆和却理性务实。张兆和回忆恋爱经历时说:“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有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

第四位:张充和

    人们往往只看到张充和家境殷实,却少有人懂得其中寂寞。在张充和8个月大时叔祖母便把她带回合肥老家抚养。年幼的张充和远离家人,没有玩伴,孤独地在深宅大院中长大。当她面对高墙上的裂缝时,不自觉地感慨“我好像有许多不能告诉人家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在那段孤寂的岁月里,一支毛笔,一册古书,便是张充和内心最大的寄托与安慰。

    张充和国学功底深厚,对昆曲有着极高的造诣,却一种游于艺的态度,云淡风轻,淡泊名利,真正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张家四姐妹去世时分别为96岁,93岁,93岁,102岁。他们的父亲张武龄倾其所有家产,甘之如饴的致力于大办学堂和公益教学。当时的人们都说这父亲太傻了,有钱不知道留钱给子女。如今才明白,张家人的幸福,不过是懂得向内去寻找。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家风才是真正的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