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Instagram》中,Instagram 早期的故事
Instagram 创始人斯特罗姆喜欢打碟、摄影、威士忌,2005 年的时候,大三的他和扎克伯格吃饭,扎克伯格邀请他去 Facebook 实习。是的,2005 年的 Facebook。然后他选择了 —— 去意大利佛罗拉萨留学一年,学习摄影。
斯特罗姆回到美国后,22 岁的他选择去 Odeo(孵化出 Twitter)实习,认识了 29 岁的多西(Twitter 创始人),因为都喜欢摄影、音乐、品鉴咖啡,两人一见如故。多西在硅谷几乎找不到程序员讨论这些。
斯特罗姆大学毕业时,Facebook 有了 500 万用户,他意识到自己好像错过了点啥。他去联系扎克伯格手下的一名运营,但这个运营后来就不理他了。他此时还可以选择去 Twitter,他与 Twitter CEO 多西保持着联系,而且他经常用这个网站。但他觉得「没人会用这玩意的」,然后选择了去 Google 工作。
连着错过两个早期巨兽公司之后,他在 Google 的工作有些无聊,无聊到开始教年轻同事如何用公司咖啡机拉花。25 岁的时候,他觉得得干点啥,不过还没用放弃工资,而是找了个小创业公司当产品经理,然后利用晚上和周末在咖啡馆研究自己的产品。
在 Instagram 之前,斯特罗姆做的产品叫 Burbn,取波旁威士忌之意(能看出是真的喜欢喝酒 haha)。当时只有几十个人在用,基本都是他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只有网页版,没有 App,因为他不会开发 App。
斯特罗姆的交际能力很强,他在早期就给自己拉来了 50 万美元投资,以及多西的 2.5 万美元。但眼看着钱花光,而 Burbn 不是那个「对」的产品,他和联合创始人 + 技术合伙人克里格,针对 Burbn 的多种功能进行了思考,最后决定主打 —— 照片。
Instagram 的第一个原型叫 Scotch(苏格兰威士忌),是波旁的近亲。他和女友在墨西哥度假时,女友觉得他应该给 App 加上滤镜。于是他 —— 回到酒店上网研究怎么写滤镜。他和克里格最终确定了 App 的名字,Instant + Telegram = Instagram。
Instagram 一开始只有 iOS 版本,因为克里格更擅长 iOS 编程。斯特罗姆善于与人交际,与投资人和媒体周旋,同时把控着产品外观和质感。而克里格则专心于幕后,解决各种复杂程序问题,他和斯特罗姆对彼此的工作都不感兴趣 —— 因此,这样的合作很奏效~
他们对 App 第一批用户精挑细选,都是优秀摄影师,特别是 Twitter 上粉丝多的摄影师。因为 Instagram 在早期主要是靠分享到其它社交平台引流,App 还在 Beta 版,没有正式发布。Twitter CEO 多西成了 Instagram 的忠实用户和宣传大使 —— 他在 Twitter 有 160 万粉丝。
Instagram 于 2010 年 10 月 6 日发布,因为多西这样的「网红」转发分享,一经发布立即走红,第一天就有 2.5 万人使用,一周后,用户量就达到了 10 万。6 周过后,数字来到了 —— 200 万。
对于 Instagram 故事的理解
品味。品味是最重要的。Instagram 早期设计和质感,在 App Store 中鹤立鸡群的表现,是打动用户的最重要的部分。这得益于斯特罗姆本身就不是一个技术向程序员,而是一个喜欢摄影、咖啡、旅行、威士忌的很在乎「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年轻人。
名校。前面一直没说,斯特罗姆是毕业于是斯塔福大学,再加上他交际能力很强,所以他还是个学生时,就一会和扎克伯格吃饭,一会跟多西保持良好关系。他可以通过 Google 同事联系到别的投资人投资,在大量用户涌入服务器时,他还可以打电话联系 Facebook 的资深首席技术官提供帮助。而与 Twitter CEO 多西的关系(私人关系 + 投资关系),让 Instagram 几乎一分钱不花,就在 Twitter 崛起的阶段,得到超级大 v 多西的源源不断的推广(这与上一条也是对应的,多西不是硬推,而是真的沉迷上了 Instagram)。
时机。Instagram 推出的时代,手机拍照的效果还很糟糕,基本就是留个影。而 Instagram 的推出,正好迎合了人们一键将照片变为「艺术品」的审美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大时代 —— Instagram 推出时,正好对应了 iPhone 走红的时代。克里格只能应付 iOS 编程,正好让 Instagram 在 iPhone 4、4s 惊艳崛起的年代,让人们觉得 Instagram 成了逼格的代名词。后来 Android 版推出,又对应了 2011 年 - 2015 年 Android 手机迅速普及的超强时代加速(中国也相应的诞生了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Instagram 几乎搭上了每一次时代裂变快车。
看完上面,是不是有种天时地利人和,不成功都难的感觉。但同时也要考虑到:
1 . 品味。品味好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选择了互联网,而即使选择了互联网领域,品味也很好,运气也很重要。比如同时期中国的 App,唐茶「字节社」,品味也很好,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遗憾退出了江湖。
名校。名校毕业的人很多,交集好的人也很多,与各种名人大 v 觥筹交错的人也很多。但不是谁都能做出让人赞叹的照片社交产品,可能只是止步于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觥筹交错的照片。
时机。反向思考一下,这个时机,理论上是对所有人敞开的。当然,严格来说,不是所有人,理论上对硅谷或者说当时互联网圈的很多人都是敞开的,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迈向这个时机,大多数人会选择旁观这个时机,旁观时代光怪陆离的变化,然后感叹,「我当时要是 ... 就好了」—— 正如此刻,也似乎很难迈得开脚。此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此刻。
我理想的产品
在 Instagram 刚出来时,我就非常喜欢,当时在用 Android 手机,Android 版出来时第一时间尝试。
在 14 年的时候,因为 Instagram 在中国变得无法访问,就一直希望能做一个类 Instagram 的产品 ——
清澈的设计,纯粹的展示,大幅图片与留白。
一个从审美质感、功能克制上来说,对图片保持了最佳呈现的产品。
在 15 年还和朋友进行了尝试,但因能力有限,一直没有成行。而在中文互联网领域,类似产品似乎也一直没有出现,Instagram 也一直无法直接访问。(也许后来出现了一些产品,但都没有 Insgtagram 的设计质感,比如绿洲等)。
而在 7 年后,我暂时通过小程序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小程序:FUTAKE
FUTAKE 是一个分享图片和文字的产品,关于你的灵感瞬间。
每周 7 天,每天都会有不同的 UI 。图片在不同的容器环境下,将在每天都呈现出不同的质感。
欢迎微信搜索「FUTAKE」体验。
目前刚上线不久,注册需邀请码。请私信我,或通过小程序登录页的提示获取~
与 Instagram 不同的地方
- 每周 7 天,每天都有不同的 UI(不同的作品容器下,将呈现不一样的质感)
- 可分享纯文字(不添加图片,文字 UI 根据字数也有不同变化)
- 类抖音的滑动式切换(每屏只展示一个作品,简洁切换,类似手机相册的滑动切换)
- 采用"好友"制,而非"关注"制(朋友圈之外,一个与朋友分享作品的新场景)
- 无滤镜(发布过程变得简洁,图片表达更加清澈直接)
为什么不同?
- 抖音的全屏滑动式切换,是个了不起的产品交互创新。滑动操作本身带有一种操控快感(比如手机相册也是滑动交互)。而且根据比较,浏览图片时,滑动的切换速度也优于滚动(比如定位图片到合适浏览位置,Instagram 可能需要点按并滑动两三下,而滑动只需要一下)
- 关于"好友"制。目前几乎所有社交产品都是"关注"制,(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媒体"性设计产品),人的社交本能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看新闻了解环境,一种是与朋友分享环境。与人建立"好友"关系,相比"关注",这种关系也更微妙一些,更有不同的契合感。所以希望能在大量的"关注"产品之外,出现一个关于"好友"的产品。
欢迎试试 FUTAKE
欢迎微信搜索「FUTAKE」体验。
后记
科技是服务于人类生活的。
我们希望因为一些产品的出现,能让平淡生活变得更有趣,而不是更焦虑。能在产品的使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而不是烦躁感。能在滑动手机屏幕的时候,获得灵感进入顺畅心流,而不是味同嚼腊又黏在手上。
我们希望能通过一个产品,激发出一个充满愉悦与灵感的生活场景。
正如苹果、星巴克在城市场景中扮演的角色,正如很多中国目前出现的新品牌(比如喜茶)所尝试的那样。产品应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有灵气,更与你灵感相通,彼此欢喜。
让美好加速流通,让生活灵动闪烁,让世界增添新意。
虽然 Instagram 在被 Facebook 收购后,味道渐渐变得焦虑、功利、满是广告。但 Instagram 是一个伟大的产品,它在人类互联网生活的历史上,早已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质感。
希望 FUTAKE 也能是一个让生活更有趣、以品味为驱动的产品,即使只是让一小部分用户在手机屏幕上获得了喜悦,让一小部分用户的作品得到了完美展示 ——
那也是我们能在这个时代,用技术做出最好的一点点改变。
生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