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小林coding,大致了解了mysql数据库的种种特点,与之前学的数据库实现大体思路相同,感觉学习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调研生产级别的中间件实现。
1. 连接的过程需要先经过 TCP 三次握手,完成 TCP 连接的建立后,连接器就要开始验证你的用户名和密码
2.MySQL 8.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删掉了,也就是说 MySQL 8.0 开始,执行一条 SQL 查询语句,不会再走到查询缓存这个阶段了。
3 第一件事情,词法分析 第二件事情,语法分析 然后构建语法树,方便后续模块读取表名、字段、语句类型;
经过解析器后,接着就要进入执行 SQL 查询语句的流程了,每条SELECT
查询语句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下面这三个阶段:
元数据存在何处
一个table的大体存储如下图
区是用来做逻辑页的连续性用的。
InnoDB 的数据是按「页」为单位来读写的,也就是说,当需要读一条记录的时候,并不是将这个行记录从磁盘读出来,而是以页为单位,将其整体读入内存。
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 16KB,也就是最多能保证 16KB 的连续存储空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当数据表的字段都定义成 NOT NULL 的时候,这时候表里的行格式就不会有 NULL 值列表了。
「NULL 值列表」的空间不是固定 1 字节的。
当一条记录有 9 个字段值都是 NULL,那么就会创建 2 字节空间的「NULL 值列表」,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建表的时候指定了主键或者唯一约束列,那么就没有 row_id 隐藏字段了。如果既没有指定主键,又没有唯一约束,那么 InnoDB 就会为记录添加 row_id 隐藏字段。row_id不是必需的,占用 6 个字节。
事务id,表示这个数据是由哪个事务生成的。 trx_id是必需的,占用 6 个字节。
这条记录上一个版本的指针。roll_pointer 是必需的,占用 7 个字节。
如果你熟悉 MVCC 机制,你应该就清楚 trx_id 和 roll_pointer 的作用了,如果你还不知道 MVCC 机制,可以看完这篇文章 (opens new window),一定要掌握,面试也很经常问 MVCC 是怎么实现的。
一行记录最大能存储 65535 字节的数据,但是这个是包含「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和「NULL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所以, 我们在算 varchar(n) 中 n 最大值时,需要减去这两个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65535 - 2 - 1 = 65532
B+Tree 存储千万级的数据只需要 3-4 层高度就可以满足,这意味着从千万级的表查询目标数据最多需要 3-4 次磁盘 I/O,所以B+Tree 相比于 B 树和二叉树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查询效率很高,因为即使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查询一个数据的磁盘 I/O 依然维持在 3-4次。
B+Tree vs B Tree
B+Tree 只在叶子节点存储数据,而 B 树 的非叶子节点也要存储数据,所以 B+Tree 的单个节点的数据量更小,在相同的磁盘 I/O 次数下,就能查询更多的节点。
另外,B+Tree 叶子节点采用的是双链表连接,适合 MySQL 中常见的基于范围的顺序查找,而 B 树无法做到这一点。
二级索引
也叫非聚簇索引,也就是说只是存了这个索引字段和主键字段,还要取主索引回一次表拿到所有字段,如果要的数据不是主键的话。
联合索引
使用联合索引时,存在最左匹配原则,也就是按照最左优先的方式进行索引的匹配。在使用联合索引进行查询的时候,如果不遵循「最左匹配原则」,联合索引会失效,这样就无法利用到索引快速查询的特性了。
Q1: select * from t_table where a > 1 and b = 2
,联合索引(a, b)哪一个字段用到了联合索引的 B+Tree?
1.联合索引的最左匹配原则在遇到 a 字段的范围查询( >)后就停止匹配了,因此 b 字段并没有使用到联合索引。
Q2: select * from t_table where a >= 1 and b = 2
,联合索引(a, b)哪一个字段用到了联合索引的 B+Tree?
没有在遇到 a 字段的范围查询( >=)后就停止匹配了,b 字段还是可以用到了联合索引的。
Q3 SELECT * FROM t_table WHERE a BETWEEN 2 AND 8 AND b = 2
,联合索引(a, b)哪一个字段用到了联合索引的 B+Tree?
Q3 这条查询语句 a 和 b 字段都用到了联合索引进行索引查询。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1 and b = 2
索引下推优化(index condition pushdown), 可以在联合索引遍历过程中,对联合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mysql引入索引下推后,查询列若包含在联合索引列中,那么查询条件可以不遵循最左原则
建立联合索引时,要把区分度大的字段排在前面,这样区分度大的字段越有可能被更多的 SQL 使用到。
这里说一下几种常见优化索引的方法:
前缀索引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某个字段中字符串的前几个字符建立索引,那我们为什么需要使用前缀来建立索引呢?
使用前缀索引是为了减小索引字段大小,可以增加一个索引页中存储的索引值,有效提高索引的查询速度。在一些大字符串的字段作为索引时,使用前缀索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索引项的大小。
不过,前缀索引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覆盖索引是指 SQL 中 query 的所有字段,在索引 B+Tree 的叶子节点上都能找得到的那些索引,从二级索引中查询得到记录,而不需要通过聚簇索引查询获得,可以避免回表的操作。
假设我们只需要查询商品的名称、价格,有什么方式可以避免回表呢?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联合索引,即「商品ID、名称、价格」作为一个联合索引。如果索引中存在这些数据,查询将不会再次检索主键索引,从而避免回表。
所以,使用覆盖索引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查询出包含整行记录的所有信息,也就减少了大量的 I/O 操作。
我们在建表的时候,都会默认将主键索引设置为自增的,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又什么好处?
InnoDB 创建主键索引默认为聚簇索引,数据被存放在了 B+Tree 的叶子节点上。也就是说,同一个叶子节点内的各个数据是按主键顺序存放的,因此,每当有一条新的数据插入时,数据库会根据主键将其插入到对应的叶子节点中。
如果我们使用自增主键,那么每次插入的新数据就会按顺序添加到当前索引节点的位置,不需要移动已有的数据,当页面写满,就会自动开辟一个新页面。因为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都是追加操作,不需要重新移动数据,因此这种插入数据的方法效率非常高。
如果我们使用非自增主键,由于每次插入主键的索引值都是随机的,因此每次插入新的数据时,就可能会插入到现有数据页中间的某个位置,这将不得不移动其它数据来满足新数据的插入,甚至需要从一个页面复制数据到另外一个页面,我们通常将这种情况称为页分裂。页分裂还有可能会造成大量的内存碎片,导致索引结构不紧凑,从而影响查询效率。(B+树)
自增id做主键的好处_主键自增的好处_七天晒网的博客-CSDN博客
Mysql为何建议使用自增id作主键,有什么优点-阿里云开发者社区
InnoDB 的数据是按「数据页」为单位来读写的,也就是说,当需要读一条记录的时候,并不是将这个记录本身从磁盘读出来,而是以页为单位,将其整体读入内存。
数据库的 I/O 操作的最小单位是页,InnoDB 数据页的默认大小是 16KB,意味着数据库每次读写都是以 16KB 为单位的,一次最少从磁盘中读取 16K 的内容到内存中,一次最少把内存中的 16K 内容刷新到磁盘中。
页目录就是起到一个快速定位行记录的作用,像leveldb一样是稀疏索引
所以可重复读是怎么实现的
读已提交 读提交隔离级别是在每次读取数据时,都会生成一个新的 Read View。
可重复读隔离级是由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实现的,实现的方式是开始事务后(执行 begin 语句后),在执行第一个查询语句后,会创建一个 Read View,后续的查询语句利用这个 Read View,通过这个 Read View 就可以在 undo log 版本链找到事务开始时的数据,所以事务过程中每次查询的数据都是一样的,即使中途有其他事务插入了新纪录,是查询不出来这条数据的,所以就很好了避免幻读问题
Innodb 引擎为了解决「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使用「当前读」而造成的幻读问题,就引出了间隙锁。因为这种特殊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认为 MySQL Innodb 中的 MVCC 并不能完全避免幻读现象。
MySQL InnoDB 引擎的可重复读隔离级别(默认隔离级),根据不同的查询方式,分别提出了避免幻读的方案:
第一个例子:对于快照读, MVCC 并不能完全避免幻读现象。因为当事务 A 更新了一条事务 B 插入的记录,那么事务 A 前后两次查询的记录条目就不一样了,所以就发生幻读。
第二个例子:对于当前读,如果事务开启后,并没有执行当前读,而是先快照读,然后这期间如果其他事务插入了一条记录,那么事务后续使用当前读进行查询的时候,就会发现两次查询的记录条目就不一样了,所以就发生幻读。
所以,MySQL 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并没有彻底解决幻读,只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幻读现象的发生。
Buffer Pool 是在 MySQL 启动的时候,向操作系统申请的一片连续的内存空间,默认配置下 Buffer Pool 只有 128MB
。
可以通过调整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参数来设置 Buffer Pool 的大小,一般建议设置成可用物理内存的 60%~80%。
InnoDB 会为 Buffer Pool 申请一片连续的内存空间,然后按照默认的16KB
的大小划分出一个个的页, Buffer Pool 中的页就叫做缓存页
如何管理缓存页
简单的 LRU 算法并没有被 MySQL 使用,因为简单的 LRU 算法无法避免下面这两个问题:
如果使用简单的 LRU 算法,就会把预读页放到 LRU 链表头部,而当 Buffer Pool空间不够的时候,还需要把末尾的页淘汰掉。
如果这些预读页如果一直不会被访问到,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不会被访问的预读页却占用了 LRU 链表前排的位置,而末尾淘汰的页,可能是频繁访问的页,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缓存命中率。
当某一个 SQL 语句扫描了大量的数据时,在 Buffer Pool 空间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将 Buffer Pool 里的所有页都替换出去,导致大量热数据被淘汰了,等这些热数据又被再次访问的时候,由于缓存未命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磁盘 IO,MySQL 性能就会急剧下降,这个过程被称为 Buffer Pool 污染
MySQL 是这样做的,进入到 young 区域条件增加了一个停留在 old 区域的时间判断。只有同时满足「被访问」与「在 old 区域停留时间超过 1 秒」两个条件,才会被插入到 young 区域头部,这样就解决了 Buffer Pool 污染的问题 。
dirty Page 一般都会在一定时机进行批量刷盘。
下面几种情况会触发脏页的刷新:
在我们开启了慢 SQL 监控后,如果你发现**「偶尔」会出现一些用时稍长的 SQL**,这可能是因为脏页在刷新到磁盘时可能会给数据库带来性能开销,导致数据库操作抖动。
如果间断出现这种现象,就需要调大 Buffer Pool 空间或 redo log 日志的大小。
缓存在 redo log buffer 里的 redo log 还是在内存中,它什么时候刷新到磁盘?
主要有下面几个时机:
除此之外,InnoDB 还提供了另外两种策略,由参数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参数控制,可取的值有:0、1、2,默认值为 1,这三个值分别代表的策略如下:
edo log 和 binlog 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日志有四个区别。
1、适用对象不同:
2、文件格式不同:
3、写入方式不同:
4、用途不同:
如果不小心整个数据库的数据被删除了,能使用 redo log 文件恢复数据吗?
不可以使用 redo log 文件恢复,只能使用 binlog 文件恢复。
因为 redo log 文件是循环写,是会边写边擦除日志的,只记录未被刷入磁盘的数据的物理日志,已经刷入磁盘的数据都会从 redo log 文件里擦除。
binlog 文件保存的是全量的日志,也就是保存了所有数据变更的情况,理论上只要记录在 binlog 上的数据,都可以恢复,所以如果不小心整个数据库的数据被删除了,得用 binlog 文件恢复数据。
MySQL 集群的主从复制过程梳理成 3 个阶段:
具体详细过程如下:
在 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中,开启 binlog 的情况下,MySQL 会同时维护 binlog 日志与 InnoDB 的 redo log,为了保证这两个日志的一致性,MySQL 使用了内部 XA 事务
从图中可看出,事务的提交过程有两个阶段,就是将 redo log 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 和 commit,中间再穿插写入binlog,具体如下:
prepare 阶段:将 XID(内部 XA 事务的 ID) 写入到 redo log,同时将 redo log 对应的事务状态设置为 prepare,然后将 redo log 持久化到磁盘(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的作用);
commit 阶段:把 XID 写入到 binlog,然后将 binlog 持久化到磁盘(sync_binlog = 1 的作用),接着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将 redo log 状态设置为 commit,此时该状态并不需要持久化到磁盘,只需要 write 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 中就够了,因为只要 binlog 写磁盘成功,就算 redo log 的状态还是 prepare 也没有关系,一样会被认为事务已经执行成功
所以说,两阶段提交是以 binlog 写成功为事务提交成功的标识,因为 binlog 写成功了,就意味着能在 binlog 中查找到与 redo log 相同的 XID。
也就是说,事务没提交的时候,redo log 也是可能被持久化到磁盘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如果 mysql 崩溃了,还没提交事务的 redo log 已经被持久化磁盘了,mysql 重启后,数据不就不一致了?
放心,这种情况 mysql 重启会进行回滚操作,因为事务没提交的时候,binlog 是还没持久化到磁盘的。
所以, redo log 可以在事务没提交之前持久化到磁盘,但是 binlog 必须在事务提交之后,才可以持久化到磁盘
MySQL 引入了 binlog 组提交(group commit)机制,当有多个事务提交的时候,会将多个 binlog 刷盘操作合并成一个,从而减少磁盘 I/O 的次数,如果说 10 个事务依次排队刷盘的时间成本是 10,那么将这 10 个事务一次性一起刷盘的时间成本则近似于 1。
引入了组提交机制后,prepare 阶段不变,只针对 commit 阶段,将 commit 阶段拆分为三个过程:
上面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队列,每个阶段有锁进行保护,因此保证了事务写入的顺序,第一个进入队列的事务会成为 leader,leader领导所在队列的所有事务,全权负责整队的操作,完成后通知队内其他事务操作结束。
对每个阶段引入了队列后,锁就只针对每个队列进行保护,不再锁住提交事务的整个过程,可以看的出来,锁粒度减小了,这样就使得多个阶段可以并发执行,从而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