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臣:深海怪兽之泛海——战略转型的艰难涅槃

引言

意想不到的危局

2014年,我在一次《房地产企业如何战略突围?》的演讲中,顺口说过一句话:

“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一家企业的战略规划,必须依托企业核心能力和文化基因量力而行,决不能冒冒失失的进行战略转型,而是应该缓缓地进行战略升级,由一个个的战略升级逐步演化成战略转型,尤其是千亿级、万亿级的大型企业,由于船大难掉头,搞不好则会前功尽弃,危机四伏!”

泛海控股,这个庞大的深海怪兽,用这几年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当年的观点是对的。

现代著名作家柳青曾经有一句已不被时下人提及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把这句名言当中的“人生”和“人”改为“企业”,套用企业战略转型策略,进的言之,套用于前几年高歌猛进的泛海集团的战略转型,同样有几分哲理在其中。

陕西的柳青已经过世多年,而山东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也有一句名言:“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把这句话送给莫言的山东老乡卢志强,或许能够给老卢些许宽慰。

山东自古出好汉,当年,卢志强弃政从商,一直是房地产界一条好汉,其混迹商界三十载,无论在计划经济转型期;还是房改之后楼市黄金期,再到证券市场改革之后上升期,无一例外,他都能押对宝,赚得盘满钵满。

祖籍威海的卢志强先从政,后从商,潍坊起家,北京盘营,左手地产,右手金融,泛海的千亿帝国也是在挥手之间成就。

然而,英明一世、聪明绝顶的卢志强,事业一向顺风顺水;但在战略转型之后的这几年,股市几近腰斩,千亿债务压顶,泛海危机四伏,曾经呼风唤雨的卢志强也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49亿元。大势重压之下,卢志强不得不断臂求生,出售了多个物业,并大幅甩卖所持股权,以回笼资金偿还债务。

三十年翻江倒海,顷刻间商海聚变。泛海也能够出事?是令很多人万万没想到的。

地产基因

完全靠先知先觉

1996年,我南下广州进入到房地产行业,20余年来,在南方待得多些,对内陆,尤其对北方的房地产企业不是很熟,而对卢志强此人早有耳闻,只不过,那时的卢志强没有另一个也叫“志强”的名气响。

2006年,我到山东看一块地,偶遇到一位北京朋友,来自泛海系,才重新认识了卢志强。三年之后,卢志强就以300亿身价与黄伟、李萍夫妇并列胡润百富榜第五名。

也许,现在连卢志强也没有想到,如今企业经营会如此艰难。当年,他从弃政从商到赚了40亿,可是只用了三年时间。

1951年12月,卢志强出生于山东威海,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卢志强考入复旦大学,并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回到老家山东报效家乡。在1985年之前,卢志强在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当副主任,可能感到升迁无望而弃政从商,遂下海创业,创办山东通达经济技术集团公司,进入了教育和培训行业。

2007年夏季,我去潍坊短期指导过一个房地产项目,惊叹于这个滨海小城的干净、纯净和浪漫,世界风筝之都名不虚传。当然,潍坊不仅是风筝驰名,著名文学家也不少,李清照、郑板桥、范仲淹、臧克家、莫言。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中国房地产发端源于广州的东湖新村,自叶剑英在1978年亲自过问、批复之后,一直到1979年年底东湖新村才正式动工,打下第一根混凝土灌注桩,并于1982年底面向市场出售,这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市场出售的楼盘。

但是,严格来说,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化应从1998年房改算起。在中国房地产三十余年的发展中,野蛮生长,大泽龙蛇,一时间,冒出不少英雄豪杰。

在内陆胶东半岛,卢志强属于进入房地产比较早的一批地产大佬,虽比广州东湖新村完了五年,但比房改早了十几年。虽然,卢志强没有当年冯仑领衔的“万通六君子”到海南见识一番之后才北上北京发展房地产,他是完全凭个人的悟性自发闯入房地产行业。

1987年,卢志强创立了山东泛海集团公司,注册资本7.3亿元,当年注册企业,注册资本还是实缴制,7个多亿,即便靠关系短期拆借,也不难看出卢志强人脉关系确实不一般。山东泛海集团相继投资开发了潍坊科技大厦、青岛泛海名人广场以及潍坊渤海大学等项目。

1988年,卢志强走出山东,进军北京,创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注册资本40亿,这就是目前的泛海控股集团前身。40亿元注册资本不是小数目,但卢志强只花了三年时间。

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坊间传言,卢志强这笔资金来源于自房地产,究竟如何取得?一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卢志强为人谦和,不善言辞,房地产圈基本没有质疑过泛海的资金实力。

2003年,是泛海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年,泛海投资开发了北京CBD最大高档社区——泛海国际居住区,并于那一年的3月份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定向增发4亿股。

但是,泛海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产业开发,定格于楼市势头依然上扬的2015年,就基本开始停滞不前,此时的泛海,其开发面积500余万平方米,分布于北京、深圳、武汉、上海、杭州、青岛、大连及美国,拥有土地储备800万平方米。

金融帝国

7年完成的战略转型


泛海的金融版图早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那时的卢志强发起设立中T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并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寿险公司——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应该是泛海金融产业版图的开端。

2014年,是泛海转折之年,卢志强明确提出了"以金融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融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也就是"房地产+金融+战略投资”的三大产业模型。

从2015年开始,泛海的企业发展战略再次做出调整,产业模型从"房地产+金融+战略投资"调整为"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综合性投资公司,不过是房地产和金融两个产业位置的变化,也就是这个看似微妙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泛海的命运与前途。

客观的说,泛海进行战略转型有其恰逢其时的历史背景。2014年的中国金融行业正是激情燃烧的大发展之年,也是2014年这个大发展,导致中国房地产行业金融局的空前繁荣,马明哲的平安不动产异军突起;也是2014年这个大激情,为中国金融行业今后的“暴雷”埋下隐患。

应该说,泛海战略转折的时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泛海的战略转型步子迈得太大,由于过分强调效率和速度,而忽视了战略本身可行性与执行性。如果,泛海始终坚持2014年的"房地产+金融+战略投资"发展战略,而不是把金融置于战略最核心,依然踏踏实实做企业,也许泛海就不会出现目前的“窘境”。

大隐隐于朝,卢志强作风低调,志存高远,内心坚韧。出世则运筹帷幄,入市则风起云涌。在中国烈乱诡谲的资本市场,泛海像一头潜伏深海的巨大怪兽。虽然,蛰伏深海,低调潜行,但是,泛海用了七年时间布局完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生态链,包括45家上市公司和9家新三板公司,布局横跨A股、港股、美股、澳大利亚、新三板等多个资本市场。包括泛海控股、民生控股两家A股资本运作平台,中泛控股、华富国际两家港股公司,以及美国综合金融保险集团Genworth、澳大利亚矿产能源公司CuDECO Ltd。

总结泛海从地产巨头快速战略转型金融帝国,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借船出海。

泛海金融为何能够完成如此之快?其实,这是很早就已经布好的局,也许,在卢志强内心早已这么构想了。

1995年,卢志强在北京注册成立"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泛海,也就是卢志强占到了总股本的91.7%,这是绝对控股。

1998年,光彩投资通过增资扩股,注册资金增至5亿元,净资产达10亿元,更名为"光彩事业投资集团",并通过股权置换,光彩事业投资集团取代深圳南油集团成为南油物业第一大股东,并于1999年7月更名为"光彩建设",这就是传说中的著名“强庄股”——股价从3元暴涨到23元。

“光彩事业”是卢志强的一块金字招牌,除了“光彩事业”,卢志强还发起参股了民企银行——民生银行,并通过民生银行投融平台,实现资本借船出海。不能不说,这几招借船出海,招招到肉,被卢志强发挥到极致。

第二,合纵连横。

泛海集团每到关键时期都会有“贵人相助”,原因何在?

卢志强是“泰山会”成员,但他高明之处在于把帮忙与绑定相结合。凡是能够帮到他的,基本都会成为他的合作伙伴,大家交叉持股,利益绑定,泛海与联想控股的合作就是如此。

卢志强的朋友圈还有一个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这是一个社会法人团体,有民生银行、海通证券、民生证券、民生人寿视的一批资本大佬一起互为捆绑,与泰山会如出一辙。

这里不妨举个栗子:卢志强与史玉柱都曾拥有万达商业股份,不过,在万达商业上市前,二人却套现退出。万达商业在上市敲钟时,王健林还在致辞中对卢志强、史玉柱、柳传志表示了感谢。

第三,慈善加持。

卢志强也热衷于做慈善,先后发起建立泛海公益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山东泛海公益基金会,在救难救灾、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改造、教育事业、残疾人帮助等投资公益事业。

卢志强一共捐了多少钱,供养了多少大学生,外界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这里只是举个例子,2015年,泛海公益基金会向复旦大学整体捐赠7亿元,创下校友单笔及累计捐赠金额最高纪录。这些捐款与公益,为卢志强和泛海积攒了数不尽的金融人脉资源与企业良好口碑。

第四,团队换血。

一家房地产公司,7年时间转型为金融帝国,怎么做到的?这个力度与速度,没有一支知行合一的团队是绝对办不到的。早在2015年转型之初,卢志强便“血洗”老董事会,将董事会缩减到13人,并更换了15名董事中的10名,10名新董事中,其中,李明海、余政、赵品璋、邱晓华、张博和赵晓夏等6名董事来自金融领域。

泛海危局

都是战略转型惹得祸

为了战略转型成功,尽管泛海最好一切准备,可谓神速,但人算不如天算。

目前,很多头部传统房地产企业,因为重资产而尾大不掉,均苦于无法转身轻资产的背景下,泛海却因为轻资产转型成功而遭遇滑铁卢,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转型之前,2014年-2016年泛海实现营收分别76.16亿元、126.71亿元、246.71亿元,同比增长5.17%、66.37%、79.41%,净利润分别为15.59亿元、20.20亿元、31.09亿元,同比增长24.13%、29.73%、37.96%。

转型之后,2015-2019年期间泛海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7.19%、85.17%、85.36%、86.6%和81.39%;同期,其流动负债合计分别为495.7亿、541.2亿、897.3亿、1115亿和1021亿;同期,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97.48亿、68.62亿、334.5亿、340.0亿和261.7亿。

为何泛海在金融版图战略转型完毕之后,却出现经营亏损与危机了呢?从战略层面看,有两大非常简单的原因:

第一, 心急吃豆腐,两边不靠岸。

泛海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把起家产业、看家本领——房地产产业边缘化,也就说,去地产化太快了,步子迈得太大了。随着房地产业务不断缩减,使得泛海的营收大幅度缩水,毛利润在2017年出现腰斩,2017年房地产业务的营收占公司的营收为48.92%,同比大幅下滑55.49%,金融业营收占比超出50%。

自2017年到2019年,泛海业绩一直下滑,2019年营收为125亿元,相比2016年的247亿元,3年营收减少122亿元,毛利减少62.7亿元,归属净利减少20.2亿元。

第二,天意难为,人难胜天。


一个企业,在发展趋势面前,即使再强大,也难以扭转乾坤。近几年,泛海由于过度依赖资本、金融手段促进营收,但却与国家对金融市场强势治理整顿的发展趋势正面相撞,当地球装上火星,谁胜谁负显而易见。同时,几年来的疫情横行造成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而此时的泛海其全球化却势头正猛,再加上被边缘化的房地产造成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企业陷入困境也是必然。

2018年-2019年,泛海控股净利润分别为9.31亿元、10.95亿元,同比分别减少67.81%、增加17.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5.58亿元、4.92亿元。这几年,净利润收入大多依靠投资收益,比如2019年,公司投资净收益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47.92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437.63%。

同时,2020年,受疫情、监管政策、风险减值计提等因素影响,民生信托业绩同比大幅下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43亿元,净利润为-4.49亿元。

不仅如此,泛海控股整体业绩也受到严重影响,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40.57亿元,同比增长12.17%,净利润亏损46.21亿元,同比下降522.09%,负债合计1460.1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136.19亿元,而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193.88亿元。

2021年,泛海控股营收为62.1亿元,同比增加165.9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9亿元,同比减少22.0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34.51亿元,同比增加303.77%;总资产1744.64亿元,同比减少3.61%。

同时,泛海目前还面临着负债压力。截至2020年底,泛海集团的负债合计高达2363.29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846.87亿元。同样,相对债务来说,货币资金仅有227.51亿元。

房地产徘徊不前,金融业务持续亏损,再加上巨额债务,目前的泛海开始变卖资产、出售地块、以及质押股权缓解资金压力。

事实上,自从2016年起泛海在国内就再无新增土地储备。2018年,泛海整体出售了北京、上海多个房地产项目。2019年,泛海还将北京泛海国际项目1号地块与上海董家渡项目,以140多亿元卖给了融创中国,自此,泛海的房地产收入也开始大幅萎缩。

今年初,泛海以30.66亿元价格向绿城出售其核心资产——武汉中央商务区宗地;但是,2月份泛海控股武汉公司就被中英益利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追讨13亿元债权。4月份,因未清偿完20亿元融资款,泛海控股武汉公司名下两地块被查封。

2021年6-8月,泛海控股到期及回售境内债券本金余额37亿元,债券集中兑付压力较大。目前,泛海控股主要通过境内外地产项目出售来筹措偿债资金,但境内外地产项目出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今年5月18日,泛海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2.94亿股股份已被冻结,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66%。根据公告,这些被冻结的股份将会被进行公开拍卖。

屋漏偏遭连夜雨,2021年5月24日,泛海控股于5月23日到期的2.80亿美元债已通过发行约1.46亿美元私募票据,置换等额面值的美元债券并将进行注销,剩余约1.34亿美元债券本金及利息计划在8月23日前兑付。

今年5月份,泛海危机以来的诺米骨牌效应终于如期而至,东方金诚又一次下调了公司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将泛海控股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评级展望维持负面。

大势所逼,目前,泛海控股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包括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志强、公司股东泛海能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数量的比例已经超过80%,按目前的质押数来看,质押率达95.5%。

2021年7月1日,卢志强,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49亿元,所谓的被执行人,也就是说,卢志强个人欠下49亿元巨额债务,暂时无法偿还。

涅槃路上

五大解困建议

2020年6月,卢志强宣布辞任泛海控股集团总裁职务,由宋宏谋接任新一任总裁。宋宏谋是管理学博士,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央金融工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工作,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董事会副董事等职位。

宋宏谋这位中国金融界的扛把子,能否解困泛海与危难之间,局势是否还能给泛海涅槃重生的机会?

泛海预想咸鱼翻身任务非常艰巨,困难也非常具体,预想解决危局究竟从何处入手?度过这场危机又有几分胜算?

百年大虫死而不僵,泛海虽然身陷泥潭,但目前依然手握许多优质资产:

第一是泛海手握着含金量最高的金融牌照。这些只有国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才能颁发的牌照,是很值钱的,全国也为数不多。前文我们讲过,2017年泛海拿下了所有金融行业最为值钱的牌照,旗下控股金融机构包括民生证券、民生信托、民生期货、亚太财险、民生保险经纪、泛海基金、民生基金、民生典当、民生财富、民生融资担保、泛海资管、民金所、兴民保险经纪等。这些都是泛海的救命的优质资产。

第二是泛海握有许多优质的房地产项目。除了出售给融创的物业以及武汉CBD项目,泛海目前还持时代中心、武汉中心、泛海生活广场、平安银行大厦、喜来登酒店、费尔蒙酒店等大量商业楼宇,另外还有287.4万平方米的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其中包括一些可快速变现住宅的用地以及位于北京长安街的民生金融中心,估价都在300亿上下。

第三是泛海投资的股权资产。前文说过,泛海通过参股方式介入民生银行、中民投、郑州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等。这些年,泛海到底做了多少股权投资,外界谁也说不清楚。价值多少也无从查?起,但这些股权是绝对的优质资产。

第四是泛海的金融资产。截止2020年泛海金融板块营收占比85%,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为392.7亿元,5年时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近8倍,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从4.9%升至29.15%。资产负债率由2018年底的86.60%降至2020年的80.67%,达到五年来最低水平。

那么,泛海能够化险为夷,度过危机的“砝码”又有哪些呢?或者说又从哪些角度着手解决这些危机呢?

第一,战略微调。

把2015年的发展战略做些微调,也就是回调,产业模型从“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产业模型调整为“地产+金融”的双核驱动,并暂停战略投资,尤其对国际化投资。学习王健林,把国外项目能转掉就转掉。

第二,求助政府。

向当地政府求救,由政府牵头组建危机重大问题临时协调小组,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出面,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个时候,泛海要学习恒大好榜样。

第三,资源整合。

继续发挥卢志强的人脉资源,把公司股份以及优质物业抵押给合作伙伴,拆解部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第四,盘点物业。此时的泛海集团非常有必要把目前的房地产项目做一个全面资产与货值梳理,并进行归类整理,在确认哪些可以卖,哪些可以合作开发,哪些可以保留下来。

第五,稳住阵脚。拯救一个金融帝国的一场危机,绝非卖卖资产就能化解,必须先把地产板块回归正常,先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才能逐步企稳。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这个时候,最怕的是乱了方寸,乱用药。

结语

成也金融,败也金融

时势造英雄,回望中国金融界,金融豪杰人才辈出,资本大鳄神出鬼没,唐万里的德隆系、张良宾的朝华系、姚建华的明天系、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鄢彩宏的鸿仪系以及涌金系、方正系、方大系……他们呼风化雨,有化腐朽为神奇之神功,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大戏。

时至今日,硕果仅存的也只有郭广昌的复星系和卢志强的泛海系。虽然,郭广昌和卢志强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同门师兄第,但是,对于金融企业运作,长袖善舞的郭广昌好像更适合一些,而卢志强观其面相,骨子里其实就是一个实业家。

成也金融,败也金融,但愿泛海能够涅槃重生!

本文原创作者郭海臣,有问题可留言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海臣:深海怪兽之泛海——战略转型的艰难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