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一提到端午节,大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屈原和赛龙舟,当然更少不了美味的粽子。貌似这个世界有华人的地方,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粽子。我诧异于此,一个粽子竟然包含了全世界各地华人的端午节记忆。我不敢想象,若是少了粽子,那端午节会是如何的乏味与无趣?

诏安人过端午节也少不了粽子。诏安最常见的粽子是肉粽和栀棕。

肉粽是将浸泡好的糯米,加上猪肉、板栗、香菇、扁鱼、虾仁、鹌鹑蛋、咸蛋黄等等各式各样的馅料,用箬竹叶包好扎紧煮熟即可。吃的时候,糯米软绵黏密,馅料咸香丰富,让人吃得满口流油,实在是酣畅淋漓。

至于栀棕,则没有包馅。诏安的正宗栀棕必须加入两种中草药:栀子和牡荆(诏安人称为蒲姜)。栀子需捣碎浸泡后滤渣取其黄色的澄清药液,而牡荆则是烧成灰再溶解于水中后待沉渣取上层药液。浸泡糯米时再分别加入适量的这两种药液,再包成粽子煮熟即可(还有一种做法是用栀子和牡荆一同熬成药液,晾凉后用来浸泡糯米)。这样做出来的正宗栀棕,晶莹黄亮,有种独特的药香,娇滴滴地诱人食欲。吃的时候,可用细棉线牵引分割成小片状,蘸着白糖吃,或是分割后再下油锅煎至微焦后再蘸着白糖吃。栀棕有种独有的微苦清凉感,我觉得还是要蘸着蜂蜜吃,才更能彰显(栀棕独有的风味主要来自于牡荆,因为栀子只是作为天然的染色剂使用,用量仅需两三个)。栀棕由于加入了栀子和牡荆,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在邪瘴丛生的仲夏端午节,有美味的栀棕吃,不但可以满足食欲,还有预防保健的功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由于制作相对繁琐,现如今诏安已经难觅正宗栀棕的身影了,着实可惜。

我奶奶就特别擅长包粽子。箬竹叶在奶奶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三两下就卷成了一个漏斗状,装上糯米或是再加上馅料,便可包成一个四角棕,再绑上处理过的咸草(即三角蔺草,生长于沿海的低洼地带,所以叫做咸草,经处理可以用来绑粽子、编草席等。诏安人抽取三角蔺草中心的三角形草茎,洗净用盐水煮过晾干,用来绑粽子。现在为了方便,诏安人绑粽子一般改用棉绳),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奶奶告诉我,粽子要包得好看,绑粽子要绑得松紧合适。绑得太松,煮粽子是容易散开露馅;绑得太紧,则糯米难以煮透,会夹生或是胀裂。我想,那种绑粽子的恰到好处,或许就像是当年奶奶牵着蹒跚学步的我的小手,那种看似撒开了手却暗含着坚定的感觉。

其实不但包粽子需要技术,煮粽子也同样需要丰富的经验,不然糯米便会夹生。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以淳厚灰汁煮之,令烂熟……”意思是在煮粽子的水中加入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溶液呈现碱性,在碱性条件下,淀粉容易溶胀,可促进糊化),可以使得粽子烂熟。我们诏安的栀棕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牡荆烧成的灰后溶解的药液,如此看来,这栀棕竟还是一种延续了千年传统的美食。

每年的端午节,我家都会扎上一束艾草、榕枝、柳枝和菖蒲挂在门口,当然更少不了包上一些粽子用于祭祀。有人因为屈原将端午节称为诗人节,也有人因为赛龙舟将端午节称为龙舟节。而我,对于端午节的印象与记忆更多的是美味的粽子,如果我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想想也是可以的吧!

粽子似乎还是一种催人奋发图强的美食。闽南语歌后邓丽君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烧肉粽》,曲调虽略带低沉的悲伤,歌词却是充满吃苦耐劳的积极向上,让人有种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慨。是的,每当我遭遇困境而意志消沉的时候,只要有美味的粽子吃,总能让我意气风发地无畏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