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精力结盟,做精力的朋友

   这个课程有点长,自己也是断断续续听课,戴着耳机在路上,音响播放在收拾屋子等等情景,总之没有多么的专注,时效特别低。(时效:在听课的时间平均每小达成的收益,比如坪效和效益大致意思,这个是自己赋予的解释含义)

关于课程里提到的与时间做朋友,说相声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掌握了不断的练习寻找新的点子,形成知识壁垒(怎么有点像前面课程讲到的一万小时理论或者说练习的是“相声”这个背后的套路?)比如酿酒,「酿」是一门手艺,比如葡萄酒的葡萄哪种更合适,放在多少温度的情况进行储存,在什么季节进行封存,过程当中要注意什么,这门手艺是可传承可不断的尝试然后再进行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酿酒技术就不断的提升,这个算是一项手艺。这里需要的不单单是时间,需要匠人的精力。

    准备写笔记我在问自己在课程中得到了什么,了解了罗辑思维发展史?看着主题《做时间的朋友》,时间?

     时间是货币,这个货币生来具有,且最开始就是最富有。比如坐在我对面妇人抱着的宝宝是时间货币的500强富翁? 旁边几个打王者的中学生是时间货币的富豪? 我呢?好像没有多少时间了,至少对比较他们来说,我穷。突然冒出来的这个想法,就不断推下去。

    人在使用时间货币的时候,也都会根据自身所处人生阶段、经济阶级的不同来支付真正的货币,或他人用真正的货币购买了你的时间货币(穷人用时间换钱,富翁用钱换时间?)。只要有人把自己的时间货币用在某件东西上,那这件东西就有价值,哪怕是很无聊的东西,只要吸引了人的时间,那就有价值。吸纳的时间货币愈多,其价值就愈大,比如看一下你手机主页的APP,你都把时间货币用在了哪里,虽然你没有在上面支付任何钱,但看这个东西它有没有价值。

    观察手机里的APP、各种新闻字眼,或者线下的各种门店装修,都在刺激着你的感官神经,撩拨着你,让你来支付-时间货币,时间货币的定价除了长短外还有伴随消耗时间所使用的精力来定价,比如一小时要比半小时要“贵”,但全神贯注的一小时要比随意发挥的一小时更“贵”。

无论是南抖音北快手还是微博和朋友圈,都用到一个「刷」,这个刷是对于碎片时间的打发,时间货币的起步价是几分钟,被动接收,不用消耗太多精力,随时暂停和切换场景,碎片化的时间零钱,这里消费的是「时间币Ⅰ」。

直播、新闻APP、公众号文章这一类用到的「看」,虽然起步价也是几分钟,但属于主动了解,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所以和上面的时间货币Ⅰ有有点不大同。

王者峡谷、刺激战场还是各种棋牌社区,起步价接近于半小时起,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甚至于全神贯注,进入之后不能随意的切出或者暂停,这里消费的是更高价值的「时间币Ⅱ」,使用这一类货币身体甚至会感受到疲倦,当然有些两个人全神贯注的使用时间货币也会掏空身体,所以那个也都是有很高的价值,像前面提到的,根据你人生阶段的不同和经济阶级的不同来支付真正的货币,当然前提是一切的支付得到精神的满足。

李善友教授的《混沌大学》也好,脱不花和罗胖的《得到》也好,都是把「时间」看做主战场,占据用户时间越多就越成功,竞争对手都列举为游戏产品,如王者荣耀、刺激战场等。 但在这里,要支付“全神贯注级别的时间货币Ⅱ”,在上课学习和玩游戏之间进行选择?游戏的诱惑太大了,操控的及时反馈感,音效,进阶升级的目标,胜利的目标都是简单粗暴的,个人拯救全局或团队配合的默契感,极其容易达到精神的满足,也就是为什么容易让人沉迷的原因。而后者,上课学习,能选择这个的都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没有及时反馈又能然自己入定学习的要么目标感清晰,要么见证或经历过促使自己有动力的事情。这里也就实现了从付出时间换钱转化为花钱换别人的时间。

人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慷慨解囊的支付时间货币+真实的货币,只要得到精神层次的满足,这个消费就会觉得值,如果没有让你的精神得到满足,理性就会冒头,唉!这个浪费时间/钱,如果把时间/钱用在其他地方会更好。一切的理性都只是为了感性做服务,精神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但,如果时间是不存在的呢?

时间 [1]  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百度百科《时间》

时间是不存在的,充其量只是一个载体,对于人精力的载体,比如“时间太久了我坚持不住了,是力量越来越弱,或者精力消耗太大,再如疲劳驾驶,连续开车几个小时候要休息多久才能再进行,这里没有时间,有的只是精力的消耗衰弱,再继续推的话,碎片化的并不是时间,而是精力,就像有时候精力充沛的根本不想睡觉一样,其根本是精力。”那我们其就是和自己的精力结盟,做自己精力的朋友。

时间货币 精力货币,上面所有笔记的时间货币可换成精力货币,也都是行得通甚至更合理的。举的酿酒例子,也是依赖精力才能够完成优化的,单单时间可做不到,一万小时理论并不是说一万小时,是说一万小时单位的精力等等。

课程里提到“内容流量的高发期一定是电商销售的低谷期,因为消耗的是同一种类型的荷尔蒙”,这句话是否可以认为是赞同时间的只是载体,其决定性因素的是人身体机能所产的精力,况且是有限的精力。

高效人士推荐的习惯也好,番茄工作法也好,也都是在保证精力专注,高效率的「时效」,但「时效」不像超市的坪效,公司人均的人效那么容易计算,毕竟看不见摸不着,就像在上课学习与打游戏之间进行选择一样,坪效、人效列属为游戏,及时反馈计算和调整,而时效是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或借鉴,才能够修炼的。

总的说下来,时间只是载体,与自己的精力做朋友,学会分发精力,追求看不见摸不着的「时效」。


只是自己有了一个想法不断推演得到的想法,仅代表个人,正确性不高,完成作业加分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精力结盟,做精力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