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十三幺》中,李诞对许知远说,自己最怕听到的话是“做自己”。他说:“做自己可以,但是那会赚不到钱,还会被人骂!”
“做自己”的代价太大。人,年龄越大,越不敢做自己。然而,有一个英国男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像中了邪似的,抛家舍业,远走他乡,勇敢地做自己去了。他的行为,震惊了所有人。若干年后,他惨死异乡。死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这个人,是毛姆的名作《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他的前半生,和很多人一样,过着世俗的生活;他的后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用生命书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人生之歌。
这部小说写于1919年。如今,102年过去,书中的故事,仍牵动着万千读者的心,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经历,依然让我们震撼又感动。
一、认识你自己
瑜伽大师萨古鲁说:“人类天生的构造决定了只要与内在的创造之源连接上,就能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生活。”
这句话,像是给思特里克兰德量身打造的。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伦敦一家股票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有着丰厚的收入和美满的家庭。然而,和妻子共同生活17年后,他连一声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离家出走了。
他去了哪儿呢?巴黎。去看什么?学画画。
一个不惑之年的人,为了学画画,竟然抛弃了一切,这也太疯狂了吧。但如果你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理解他的“疯狂”行为了。
思特里克兰德小时候酷爱画画,这个爱好后来被父亲阻止了。长大后,他娶妻生子,过着优渥的生活,但内心并不幸福。于是,他又拿起画笔,开始学画画。
对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画画,不是画画,而是一种自我探索。不画画,毋宁死。通过画画,他找回了自我。有一天,他内心响起一个清晰的声音:不能再这样活了。于是,他推开家门,去了远方。
自踏出家门那一刻起,他就与主流社会彻底决裂。此后,无论过得有多惨,他都从不抱怨命运的残酷,更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人,有三种属性:动物性、人性和社会性。思特里克兰德扔掉了后两种属性,只保留了动物性。动物性,也叫兽性,是人和人最本质的关系。思特里克兰德高大蛮壮,言行粗鄙,气质半人半兽。患上麻风病后,一张脸更是变成恐怖至极的“狮人脸”。但无论怎样,他内心始终是幸福的。
生活中,我们都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思特里克兰德则不同,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毫不犹豫抛弃妻儿,是因为他找到了此生至爱。为了它,他甘愿放弃一切。
看到过一段话,“对多数人来说,一生中很难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大多数人遇到问题时,会视而不见或拔腿就跑。人们总在逃避成长,敢面对自我的人,少之又少。”
思特里克兰德,是敢于面对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人,要过怎么样的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舍弃了一切。当一个人不用任何身份界定自己(比如性别、民族、地位、收入等)时,他就能接近人生的终极本质。这样的人,自带光环,会吸引不同的人靠近他。后来,两个女人都爱上了他,就是最好的证明。
多数人被主流价值观裹挟,按既定的轨道生活。比如,到一定年龄会上学毕业,结婚生子,退休养老等。但无论是亲情、金钱,还是其他,都无法绑架思特里克兰德。他只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活得坦坦荡荡。
一个人,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活出多样性,这是对生命的松绑。思特里克兰德用他的行为告诉人们:一个人,不循规蹈矩的生活,也能活得很幸福。
有人说,思特里克兰德是虚构的,不能代表现实世界里的人。那来看个例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是现实版的思特里克兰德。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喜欢特立独行,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兄弟姐妹。然后,他上战场打仗,做乡村教师,在医院打零工,做了许多奇怪的事。最后,成为逻辑哲学的创始人。临死前他说:“告诉他们,我的一生很幸福。”
思特里克兰德和维特根斯坦,都是天才,都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小说里,画家施特略夫说,面对天才,一定要包容。天才会被自己的才华所累,但是,他们也能为全人类创造出流传千古的精神财富。
思特里克兰德的污点之一,是抛家舍业去学画画。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其实,男人也是后天造就的。男人,首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其次才是丈夫,父亲和员工等角色。作为一个人,思特里克兰德有抛家舍业的权力。
更何况,他原来的生活并不幸福。那种生活,像一出提线木偶剧。他周围的人,一个个粉墨登场,装腔作势,演技粗糙。相比他们,思特里克兰德的演技更差。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改变这个游戏的规则,于是,有一天,他亲手剪断缚在自己身上的提线,推开家门,跑了出去,另建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逍遥自在。
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让觉醒的人继续装睡。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力量非常强大,能所向披靡。
真正勇敢的人,从不欺骗自己。他只会跟随自己的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思特里克兰德,用后半生时间,认识了自己。
二、假面夫妻
波伏娃说:“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
小说里,思特里克兰德原配妻子阿美,是个很耐人寻味的角色。她受过良好教育,气质优雅,品味出众,看上去是标准的贤妻良母。
然而,和丈夫一起生活17年后,她却并不真正了解对方。丈夫学画画时,她不仅没把那当回事,还嘲笑他。丈夫离家出走后,为了保全面子,她默许了谣言的存在,还不断暗示众人,丈夫确实是跟一个年轻女人私奔了。这为她博得了众人的同情,积累了足够的道德资本。
阿美真的爱思特里克兰德吗?要打问号。从她嘲笑他画画,就能看出来,她并不爱他。她真正爱着的,是他稳定的工作和出色的赚钱能力。两口子看似幸福,其实,不过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在那个家里,思特里克兰德存在的唯一意义,是赚钱养家。他走后,阿美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搬出大宅,自谋生路。在那个时代,是很不容易的。
小说最后,阿美继承了姐姐的遗产,恢复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还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了精英,可谓是功德圆满。她家里,挂着思特里克兰德画作的复制品,她还请来著名的评论家,要给思特里克兰德著书立说。
思特里克兰德的后半生,言行合一。他选择为自己而活,活得无比真实。阿美的后半生,努力维持着体面的生活,并以获得世俗的成功为荣。她所做的一切,都是 “要活给别人看”。这种鲜明的对比,是真与假的较量。
阿美是个装睡的人吗?也许,她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在装睡,也许,她意识到了,但依然选择装睡。无论怎样,拿思特里克兰德的真与阿美的假做对比,透着毛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小说最后,有人问思特里克兰德,你出来这么多年,就不想念妻儿和原来的生活吗。原著中写道:“他沉默许久,说了一句,‘我喜欢这里,我会在这里度过余生。’”
就是说,他没有否认这个问题。只不过,他更愿意过现在的生活。“沉默了很久”,足以说明一切。思特里克兰德不仅不冷血,还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再说,如果他感情不丰富,又怎么能创作出那些极富有感染力的画作呢?
思特里克兰德和阿美,做了半世夫妻,后来各奔东西,最终都得偿所愿。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三、艺术唤醒真善美
思特里克兰德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在涌动。
塔希提岛郁郁葱葱,宁静祥和。上岛后,他终于找到心灵家园。他跟当地土著一起生活,还娶了土著女孩爱塔。
塔希提岛唤醒了他内在的艺术潜能。他心里仿佛流淌着炽热的岩浆,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融进了每一幅画作中。他画中的每一个物体,不管是静物、动物,还是人,仿佛都被赋予了灵魂。最终,他用生命完成了杰作,收获了世俗的认可。尽管,这认可来的有些迟。
临死前,他让爱塔把满是壁画的土房子烧掉。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林黛玉。烧壁画这种心态,跟黛玉葬花很像,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生命的回归。思特利克兰德和林黛玉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从来不渴求世人的理解。
艺术能唤起人性中的真善美,也能疗愈人心。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只是多数人没能发现而已。一旦你跟某种艺术链接上,它便会不断滋养你,让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思特里克兰德通过学画画,找回了自我,完成了他作为人的使命。绘画艺术,赋予他勇气和力量,带他走向真正的自由之境。
即便后来患上麻风病,面目全非,双目失眠,他还是喜欢一个人对着满墙壁画静坐沉思。
眼瞎心明的人,离上帝最近。
思特里克兰德活着的时候,送给别人的画,别人宁愿搁在阁楼吃灰,也不愿挂出来,因为觉得丢人。他的遗物被拍卖时,有人宁愿花27法郎买一只实用的煤油炉,也不肯花五六法郎买他的一幅画。
他死后,名声大噪,他的任何一幅画,都能卖到几万法郎。那些目光短浅的人,白白错过一夜暴富的机会。那幅在阁楼吃灰的画,竟被卖了3万法郎,连主人都不敢相信,思特里克兰德的画竟然如此值钱。
人,要是活得太现实,对美的感知能力就会下降。失去了感知美的能力后,不可能对生命有深刻的认识。这样的人生,犹如蝼蚁。
塔希提岛,原始蛮荒。伦敦巴黎,繁华文明。岛上的思特里克兰德,忙着创造美;城市的人们,忙着谋生。毛姆安排这一幕,或许是想告诉人们,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现代文明,并不是真正的文明,相反,它会摧毁人性中的真善美。
思特里克兰德和爱塔之间,有爱情吗?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俩都天性自由,都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污染。与其说他们之间有爱情,不如说他们的结合构成了和谐生活。后来,一个老太婆带着孙女来到他家定居。再后来,一个少年也被他们所吸引,赶来和他们一起生活。
他们经常坐在院子里,什么也不做,就望着星空,感受着宇宙和万物。这个场景,宁静悠远,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
塔希提岛,与世隔绝,犹如人间伊甸园。它是艺术家创作的沃土,也是真善美的源头。
四、做一个真正的人
抛却伦理道德因素,只把思特里克兰德当做一个“人”来看,他是非常了不起的。
面对世俗生活,他像个局外人,一直冷眼旁观。和人说话时,他总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容。这种笑,是他对世俗的蔑视。
一个真正的人,不会被外界的任何的人与事所羁绊。找到人生方向后,思特里克兰德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即便是食不果腹时,他也不会为了赚钱而牺牲自由。所以,在种植园当了几个月监工后,赚够了颜料钱,他就立刻头也不回地跑回深山,继续画画去了。
小说里,其实不止有一个“思特里克兰德”。后半部分里,出现了一个叫亚伯拉罕的医生。他是个医学天才,最后却主动放弃升迁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去了。在他身上,能看到思特里克兰德的影子。像思特里克兰德和亚伯拉罕这样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也可能就潜伏在你我的周围,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了。
思想独立的人,永远走在人群的最前面,一路无人同行。这样的人,注定孤独,却也很幸福。
有人读完小说后告诉我,她最大的感受是,面对跟自己不同的人,要学会宽容。思特里克兰德是众人眼里的怪物,当他把所有精力和情感都投入到画画上时,他最终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弗洛姆说:“创造性是人使用他的力量实现其固有潜能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创造、只有发挥其自己的潜能,才可能实现自我。”思特里克兰德用自己的后半生,为这句话做了注解。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从生到死的过程,被称之为生命。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人,但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支队伍。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只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最终,他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书中,毛姆没有批判思特里克兰德一句。面对这位天才画家,他满怀敬畏与悲悯。
快要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开始听《Empire of angels》。这首曲子,前面安静温柔,后面气势磅礴,像是为思特里克兰德量身打造的,让人感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是,承受极致的孤独。如果你渴望被人理解,那只是因为,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如果你早已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