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14)

      于老师总是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相处,他努力践行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他说在这个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比我们好很多。举例如下:

      例子一:

      一位美国的生物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一个小学生站起来问到:“老师,请问蚯蚓是什么味道?!”“抱歉,我没尝过。”老师说。“我可以尝尝吗?!”“当然可以。”“我尝过了,您会加分吗?!”“那是当然。”于是,这个孩子后来真的去尝了蚯蚓,然后给老师和同学们讲蚯蚓的味道,后来,他成为了一名生物学家!

      例子二:

      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觉得一千克有多重,就装多少。然后他逐一过秤。可想而知,开始时并不会有学生非常准确地装好。于是,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掂量,而后重新去沙坑装,直到装准为止。这堂课,就这样,忙碌着,夸赞着,惋惜着!

      例子三:

      澳大利亚,一节英文课。上课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着一身黑色的“海盗服”,一只眼睛戴着黑眼罩,手里拿着一把刀——纸做的,张牙舞爪地走进教室,大讲海盗的故事——那天,她执教的是《海盗的故事》这篇课文。这不是一位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大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例子四:

      美国,一位六旬的女教师。那天正是西方圣诞节。她一进门,便向小朋友们打招呼,祝圣诞节快乐,边说边从提包里取出巧克力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师生边吃边对话。气氛十分融洽。有的小朋友说话声音小,她从不说“请大声讲”,而是走到学生跟前,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她时而大笑,高兴得像个孩子;时而双眉紧锁,双手一摊,说声“是吗?!”或者“不!”她真的不像老师,而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是一位长大了的儿童。”

      例子五:

      一个与猪相吻的故事!英国,一位被调任差班的班主任。第一节课与孩子们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那头最大的母猪。”调皮的孩子们问:“真的吗?!”“真的!”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都希望老师会去吻那头猪。半年后,在圣诞节的前夜,老师带着孩子们穿过马路,吻到了那头特大特肥的猪!

      尊严,斯文,与亲近,自由背道而驰。心静,心净!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