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前面曾说到如何科学的选择餐点,给出了相关建议。可也有人问道,我们生活有些人可不都是出去吃的,点外卖反而是主流,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外卖这么多,除了图片就是评论了,一直纠结评论,看着看着时间也过去了,而且往往看得越多,越迷惘,最后还是没有可观的结果。
《鹦鹉螺》九月刊上刚好说到类似的问题,文中说到,他们在旅游的时候选择旅馆非常头疼,评论看了一大堆,结果是评论有好有坏,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都说群体的智慧大,这么多的评论中各有各的见解,不知道听谁的好。
问题来了,评论中真的能体现群体的智慧吗?
评论多并不能代表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智慧体现有一个前提:*群体中所有个人都独立思考*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评论的时候未必就是根据我们的个人消费体验,很多时候是受到前面评论的影响,而这些受到了影响作出的评价,就不值得信任。
无论是携程、淘宝、美团,只要我们看到了他人的评价后再做评价,这评价就没有那么客观,而我们的评价又影响到他人的评价。
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有相似的情况。在亚马逊的书评中,越是后面的评价,越容易跟先前的评价截然相反。侧面反映了读者给先前的评价影响了,已经不是评价书籍,而是评价前面的评价。
《消费者研究》杂志的调查中发现,亚马逊这么多不同的商品,评价最好的东西往往使用反馈并不是最好的。
我们的解决办法有哪些?以下是作者给出的方案:
看总体评分及多少人评价
专注中间区域
多看图片
多看几个网站
看总体评分我们能注意到大的框架,不至于在细节处过于停留,因为在我们细看哪些评价的内容的时候,很容易给完全相反的评价搞晕。
其次不看五星好评,也不看一星差评,而是专注中间区域的人怎么说,这些评价不会过于喜悦而夸大,也不会过于愤怒而贬低。
商家的图片往往过于美观,用户拍出来的则相对真实,自己受到的影响也就小很多。
既然都说到了群体的智慧,那么多看几个网站的介绍和评价,更多的群体更大的样本,误差才没有那么大。
单单点餐的话,经济学家科文还有个建议:在一个大家都认为不错的餐厅中,点一些听起来的没有胃口的菜。因为在评价好的餐厅中,还能保留在餐牌中,想必是有独到之处,也许会有一个不错的惊喜。
日后当大家再次遇到评价类型选择的时候,也就有了个方向,不会在次纠结于不同的评价中。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网上购物的时候买回来的时候,会觉得后悔,不知道自己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怎么买东西才会让自己不后悔这次选择?
例如我们天猫看到一款不错的衣服,综合评价等各方面都觉得不错了,面对不同颜色相同款式的衣服,我们的眼睛会给某种颜色吸引,但这种颜色一般情况下都不是我们会选的,可我们还是决定试一下。
为什么会这样?根据剑桥大学的研究,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比我们的意识要多,我们脑子作出了的预测也比我们以为的要快,我们的神经系统需要时间来反映,简单点说,在有意识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决定,并且将其合理化。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那样的颜色,也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它,然后经过各种筛选,才将其合理化。这些神经的依据是什么?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随机**
既然是随机的因素,影响因子太多了,我们没有必要纠结和深究背后的原因。如果这件衣服颜色穿着身上实在不满意,那就换一件。
国庆将至,还在寻找攻略和订酒店的你或者这些意见或许有一定的帮助。在不同的平台上看着不同的评价,语言总是不经意的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同理,我们在听到他人对某人作出评价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慎重,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改变了你本应该有的看法。
独立思考,参考大部分人的意见,做少数人的决定。
参考资料:
http://nautil.us/issue/52/the-hive/how-to-choose-wisely-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