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黄金一块砖?苏州御窖金砖博物馆,论一块砖的自我修炼

一块砖修炼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

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

在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中,其工艺的繁复程度达到了中国传统制砖工艺的巅峰。

在被无限拉长的时间中,

金砖经历了更为严苛和漫长的历练,

因此形成了更为纯粹和坚实的质地,

使金砖的烧制工艺成为时间、人力、自然、物性之间完美的融合。

在时间的线索中,砖的物性逐渐显现,自土成金。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由著名设计师刘家堒主持设计。主要是通过“御窑金砖”博物馆,来全方面展现鲜为人知的“御窑金砖”的历炼过程。

整个主馆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讲述的是金砖的制作过程,第二层讲述的是金砖的运输和铺墁还有陆墓的一些风土人情,第三层讲述的是皇宫的一些介绍和金砖的后期应用。

简单来说,这是一块砖的励志故事,接下来我会从五个方面来讲述一捧泥土如何走进封建王朝的最高殿堂,从而成为“天下第一砖”……

据《金砖墁地》记载:之所以叫金砖主要原因有三

一:金砖烧成后,质地坚硬密实,敲之掷地赋声,宛若金石之声

二:因为工艺复杂,一块金砖,需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阴干、烧制等29道工序才能完成,耗时需两年之久。因为都是手工操作,环环相扣,假如其中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将前功尽弃,所以造价相当昂贵。在明朝时,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清亡后,金砖也不仅仅作为铺地材料,文人雅士将它作为了一种陈设,或作练习书法之用。现在拙政园的嘉宾亭和狮子园内就都各有一块金砖,据闻狮子园内的金砖就是当时用了练习书法之用。

点击观看苏州拙政园回顾

三:京砖在古代只能运至京城的“京仓”供古代帝王使用。京砖多产于苏州陆墓,在明清两朝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于永乐年间,朱棣赐名“御窑”。所以在当时必须要有皇帝的御旨才能制造,专供宫殿使用。故名“京砖”,后称之为“金砖”。

御窖金砖博物馆一层

因为金砖是皇宫特供,所以在制作要求上也颇为严苛。要做到明如镜,声如磬,面背四旁,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纰漏。一块金砖的工艺是复杂的,中间只要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前功尽弃,在当时纯手工制造的情况下,对匠人的要求非常之高。

01 取土

其土必须产自城东北陆墓所产,于黄金色银色者,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推,推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

金砖所使用的土料,采用的是阳澄湖西陆墓镇的一带的粘土,“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陆墓土质细腻,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地处大运河旁,运输方便可以沿水路直达北京通州。

金砖对坯泥的要求非常高,每年冬天是选泥的季节,要经过多次的开挖和挑选才能找到合适的粘土。选泥称为七转得土,主要分为七个工序,分别是掘、运、晒、推、舂、磨、筛。一般来说先探洞,再测土厚薄,鉴别土质优劣,看样定点后挖去约一米的表土,这样才能挖到优质的坯泥。

02 练泥

复澄以三级之池,滤以三重之罗,筑地以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铁弦,踏以人足,凡六转而后成泥……

练泥称为六转得泥,主要分为六个工序,分别是澄、滤、晾、晞、勒、踏

将泥运到大池里灌水,人工搅合使之变成泥浆状。

将池内的泥孔打开,并用过滤筛三道,即沥浆。

让泥浆流入“停放池“内,一直到数月后泥浆结成泥块。

沥出水分,挑选杂质,摊成10厘米的薄片并晒干。

用铁质弓分割成1平方米大小,存放于窖棚内。

将泥块搬到场上,堆放高约一尺左右,泼上水后用脚踩踏。再遮上坯轩,闷至1-3天。

03 制坯

揉以手,承以托版,砑以石轮,椎以木掌……

制坯的过程也相当之繁杂,共有十道工序,分别是揉、托、装、碾、刮、槌、翻、筑、遮、晾

手工揉泥并摔打,然后分别制成几块较小的泥坯,使各泥坯之间搭接牢固,还要将每块泥坯衔接的部分制成斜面。

根据金砖的大小用老杉木制作可活动的“坯盒”,然后用托板垫在下面。

将泥装进制坯的模子里,用石轮碾轧和木掌捶击,让整个坯面平整。

用力夯实,再用泥填补空隙,用大拇指压实再踩踏。顺序依次为:四角,四边,中间部位。

用铁丝弓割掉多余的泥,然后把表面的泥刮光。

把泥坯搬到坯场上,竖起放好。

每天翻转泥坯。

每天轻柔敲击砖坯。

遮光保护砖坯。

适当地开窗,让砖坯慢慢地晾干。

04 阴干

日日翻转之,面面梆打之,遮护之,开晾之,凡八月而始干……

砖坯制成后,存放于燥房中“人”字形竖放,其间要不断的翻动让砖干燥,而且要用木棒敲击调整形状。这段过程需耗时八个月之久

等泥坯放入地窖阴干时,还要在每块砖上刻上印记,印记的内容分别是年代、尺寸、督造官、监造官、制造工人所在的州府和姓名

05 焙烧

一月而糠草,二月而片柴,三月而颗柴,又四月十四而枝柴,凡五月而砖始出……

烧金砖须用大窑,内壁环形状,环绕一个中心,保汽保温,设有烟道,火门和加水口。每个窑中央可装100块左右的金砖坯。

据《造砖图说》记载,金砖烧制时间为130天,即烧制时,要先用糠草熏一个月,用劈柴火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再用松枝烧40天。烧窑师傅所要掌握不单是燃料性能、坯性、窑性气候,还要辨温、辨色、辨火、辨灰煤、掌闸等。

一个窑需要6个人组成,正伙(大师傅)、皮伙(二师傅)、打杂各2人。6个人分两班,每班三个人。正伙负责掌握加料和加砖时间和顺序,皮伙负责烧火添材,打杂负责运送燃料。

06 窨水

凡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

闭窖后开始窨水,俗称开腔。根据三点一线原理,在烟囱,窑屋头颈之间对准火膛部位,向窑内开始窨水,由缓至快。

水由窑顶渗入到底部,遇高温化为蒸汽。而此时,空气不能进入底部,一直持续到砖瓦冷却。到最后砖瓦呈青灰色,质地坚硬无比。

07 出窖

精心选择,将其缺愣残角,颜色不正,及声响有异者剔除……

这是最后的严格检查过程,每块金砖只有做到四面无暇、颜色中正、敲击有金石之声传出,才是良品。

在挑选过程中首先将有残缺和颜色不均的全都剔除,然后在一批金砖中,只要有6块砖达不到“声震而清、断之无孔、端正完全”的要求,这批次就全部列为废砖,需要重新烧制。由此可见要求之严苛。

御窖金砖博物馆二层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开始修缮大运河,将其恢复成南粮北运的主要路线。四年后,修缮完毕,运河开始全线贯通。从长江下流直通北京,至此成为明清两代商业运输的主要大动脉。

从苏州运金砖至京城,一般走的是水路。通常由地方官员以漕舫押至进京,沿运河先运到河北通县,然后再转陆路运到京城,一路上官员全程解运。解运途中,责任重大,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对此清朝庭还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苏州至北京路途遥远,一趟往返将近一年之久,一路上十分艰苦。对此金砖的包装就显得十分重要。

金装的包装材料主要有黄纸、稻草、蒲包、草索等,包装顺序主要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包纸、茭草、扎篾、卷龙、入框。

包纸:用黄纸包封,使金砖相叠稳定而不滑摇。

茭草:所过纸的金砖每两包以上重叠茭扎。

扎篾:花草茭后即扎三道里篾。

卷龙:里篾扎后,进行卷龙。

入框:将包好的金砖装入木框,再用稻草绳捆扎木框。

每到金砖启运时,每艘官船上挂着苏州府的灯笼,插皇龙旗,成群结队地驶入大运河。押运的随行官员坐在前首官船上,后面跟着货船,放炮开船,官兵守护一路浩浩荡荡沿河北上。

 御窖金砖博物馆二层

金砖的铺墁过程也是相当复杂,前期须吹磨然后再做墁地的准备,备好黄蜡、黑炭等物料,到八九月的时候或者第二年春季干燥季节,才能进行铺墁,最后再烫蜡。

金砖

吹磨

金砖铺墁之前,须砍磨分位,因为是纯手工操作不容有失,所以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工程做法》规定:二尺金砖,砍净见方一尺九寸,尺七金砖,砍净见方一尺六寸。

墁地

准备

先用干砂或纯白灰作垫层,然后标高四面墙上弹出墨线,外留“泛水”,里高外低。接着在房子两侧按平线栓两道拽线,室内正中两道垂直十字线,这样的话可以让砖鏠与房屋轴线平行,并将中间一趟放在室内正中。与此同时门口附近也必须是整砖,如有破活应安排在里面或两端处

钻生

泼墨

铺墁表面需要经过水磨,钻生泼墨,烫蜡等几个步骤的处理,方能平整。砖实际上的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等(其中一尺等于现代的32厘米)。金砖对气候的要求甚高,先加工磨平,待八九月间,金砖干燥才能烫蜡。

在当时的清宫中,有规定,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金砖。

御窖金砖博物馆三层

一块砖铺于殿宇之上,苑囿之中,默默地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权力的更替,祭天的盛举,大臣的荣宠……

这里主要展示的是皇宫内的宫殿模型展示,分别是紫禁城殿堂、皇家坛庙、宫围园囿、帝后陵寝、太学金匮和摄政王府。

据统计,由于金砖的造价昂贵及工序过长,坊间传闻,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大概用了8000多万块砖,耗时14年之久。但是实际上,金砖并没有铺满整个皇宫,仅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才铺墁有金砖。

故宫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又名金銮殿,也是旧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稍作休息的地方,在这里先接受大臣们的跪拜再去太和殿举行仪式。保和殿则是年初一十五,皇帝赐宴王公大臣的地方。

这三殿也是旧王朝的权力核心所在。其中太和殿内所铺墁的金砖是于清康熙年间铺设的,由4718块二尺见方金砖铺墁而成。宫殿里的金砖黛青光滑,面平如一方黛玉,敲击处铿锵宛如金属之声,且愈久愈新。

PS:金砖一直到清后期,因国库空虚,无力再支付金砖的昂贵造价,于光绪三十四年正式停产。

这一停产直到1990年,故宫大修,这些匠人们在接到故宫博物馆的邀请后,花了好几年的时候,才烧制了第一批200块成品金砖,而这200块金砖则是先用在了修复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内。一年后,故宫修缮,150块金砖再次运进了京城坤宁宫内。

写在最后

一块金砖从选泥到运输,直到最后铺砌到宫阙之上,需要耗费的人力和财力无疑是巨大的。这里面也更多的是凝聚着御窑人的智慧,让一块泥土“变土成金”,直到高居庙堂之上……

版权声明:图文版权为原作者原创,请勿商用,如有发现,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在作者许可后转载并完整标注作者和文章来源。若有来源信息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及时更正、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两黄金一块砖?苏州御窖金砖博物馆,论一块砖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