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善意会伤人》:超越界限的善意,实则是无声暴力

“我是为你好,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这样做不对。”

“你太不慎重了。”

这种出于好意的抨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咋一听貌似的确不存在什么问题,都是旁人出于为自己着想的出发点所说。

但作家堀内进之介在《为何善意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善意也会伤人,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无声的暴力。他在本书中从个人心理及社会层面深入探讨了产生这种暴力的原因,并给我们提供了抵制暴力的“良药”。


一、越界的善意,成了快感的来源

作者在书本开头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善意泛滥的社会。随着网络的发达和社交媒体的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亲近又疏离。

人们的言论自由平台扩大,却也更容易收到来自陌生人的无故指责。

这种现象,在公众人物群体中,最为突出。

比如,某艺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生子的喜讯,有人就会给她留言指责她,悄悄生就好了,这样大张旗鼓,考虑过其他不能生育的女性群体的感受吗?

关系亲密的好友突然离世,由于没有在社交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大批网友跑去留言,骂她没有良心,进行没有第一时间发文吊唁逝者。

单从说的话来看,是为了给没有受到照顾群体的讨个说法与公道,但这些人行为的背后却完全忽略了事件本身。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当今社会,常常有人会站出来指责他人。咋一看,抨击他人的人是为了指出‘恶之所在’,但实际上其攻击行为早就超出了善恶的范畴,攻击他人这件事本身就成了快感的来源。”


二、共情有陷阱,好心易失控

我们人类似乎天生就具备“特别能理解对方心情”这样的共情能力,会因为他人的事情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或哭泣或气愤;也会因为一部电影牵动自己的情绪,或欢喜或忧伤。

我们通常都是很正向地看待这种能力,甚至我们还会因此毫不客气地指责那些“没有理解他人心情”的群体。

但作者在书中指出,同情心也有到不了的地方。

这世上的每个“自我”与其他任何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无法取代的个体,我们自然无法做到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不过,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理解他人,但是我们可以向理解他人的方向努力,并且尊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三、移动视角,抵制善意暴力

书中引用了论语中一个盛气凌人的弟子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的例子。

学生向老师提问说,体谅他人是要站在当事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最应该得到体谅的是否应该是那些没有任何人同情的恐怖主义者、发表仇恨言论等群体?为了体谅别人的人,是否需要为了帮助他人而选择牺牲自己?

老师听后这样说道:“君子可以到井边救人,却不能自己也跳下去。”

的确。

虽然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人要善良,要学会为他人考虑,但这并不意味我们看到需要释放善意的地方就要盲目善良,甚至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

另外,我们也要明白善意也会有被利用的时候。

如果有人以爱之名对你进行指责,要学会稍稍“移动”视角,去看到那些你不曾看到的、漏看的东西,有效抵制善意暴力,理清自己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善意会伤人》:超越界限的善意,实则是无声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