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墨点清颜--2019级夏考聚焦高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体现

   高二语文 张庆武

一、知识链接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二、经典例题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来命题,着力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为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试题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题(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Ⅲ卷第14、15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録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三、 题目解析: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我们能通过语言看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也能在语言中进行审美鉴赏,并感知其中蕴藏的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它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我们跨越时空感知不同诗人的脉搏与心跳,领略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同时它也向人们传递着千百年来古人留下的生活感悟、生活智慧。

      在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节选了唐代诗人刘禹锡《插田歌》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考查。其中第15小题考查了语言的比较赏析,将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其实学生在比较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差异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建构的过程,学生答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过程,其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在答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比如,《劝学》侧重比喻论证,而《师说》侧重于类比论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当我们在评价某篇文章时或许会说:“文如其人”,而这“文如其人”其实也正说明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思维品质。我们说话、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当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就是在感知这位诗人的思维品质。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获得对本诗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在阅读与鉴赏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不难看出本诗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意趣盎然、和谐融洽的春耕图,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而学生答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思维品质的过程。在对本诗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来判别自己的语言运用的准确与否,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答案。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语言、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诗的前六句以花鸟发端,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图景,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整个田野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农妇农妇的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十分和谐,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画面美,领略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而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来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诗人自然无法听清歌词,却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却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可品味劳动之美、人情之美。

     当然,诗歌的语言是一种诗意的表达,通过感受中国古代诗文的独特之美,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诚然可见,劳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而在2020年修订的2017年版新课标学习任务群9中,对英雄模范的品质进行了具体的表述,突出了“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品质,还增加了感受作品中劳动模范形象的内容。我们知道,劳动模范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于劳动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用劳动书写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本诗记录了插秧时节的环境和民俗风情,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告诉学生要尊重劳动、赞美劳动、热爱劳动,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辛勤劳动这一优秀品质。

五、牛刀小试

(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高考试题中的创新题型

      高二数学   来庆涛

        数学高考重点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高考近几年不断出现创新型的题型。高考中的创新型题型以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为出发点,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这类题型的突岀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深刻的背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创新型题型,我们有必要研究创新型题型的背景。

—、从教材看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高考出题的主要来源,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多都是由教材的例题或者习题改编而成。对数学教材的复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数学教材进行整合, 从而更好地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首先是纵向的梳理,就是学生能将前后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由原本的知识网络转变为一种认知网络.横向的梳理就是让学生学会将同一个数学知识用不同的问题方式展现出来,这可以整体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回答,比如证明不等式就可以用换元法、基本不等式法以及数学归纳法等很多方法.这样的出题思路也要求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总而言之,数学高考创新型题型出题从教材出发既公平,又避免学生的题海战术,应该大力提倡.

     这道题目主要就是来源于教材中的题目,(1)中考察的就是人教版教材中介绍贝努力不等式所用的题 目,第二问是以第一问为结论解答,而第三问是以第二问为结论解答的,渐渐深入,这道题目在高考题中作为压轴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刚接触时可能会没有头绪,但是只要平时对教材研究足够深,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懂得用“套公式”的方式答题,那这样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从实际生活中来

     一定程度上,学习源于生活,同时也可以解决实际 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科目也不例外.在高考中,创新型 题型中的应用题就是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 活中问题的能力⑶.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大多都是题干简洁、准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比较清楚.这样的题目 大多都不涉及复杂的数学运算,知识为了考察学生对 数学基本内容、思想以及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2(新课标)某高科技企业生产产品4和产品8需要甲、乙两种新型材料.生产一件产品4需要甲材料1.5kg,乙材料1kg,用 5个工时;生产一件产品8需要甲材料0.5kg,乙材料 0.3kg,用3个工时.生产一件产品4的利润为2100 元,生产一件产品8的利润为900元,该企业现有甲材 料150kg,乙材料90kg,则在不超过600个工时的条件 下,生产产品4、产品B的利润之和的最大值为多少元.

 这样的题目既可以考察线性规划相关的知识,又可以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新课程改革看

       近些年,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的题型的背景是新课标改革,这些题目大都可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例如 以“不等式选讲”中的柯西不等式、“推理与证明”中的类比证明和归纳推理等作为背景,全国卷中考察排列组合是以高中选修课的选课背景,还有的试题如还 原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为正方体,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海南理科卷中还让学生具体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建模思想,较强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列举的试题都是以新课标改革为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通过研究高考中的这些题型可以更加明确方向,可以在日常的教 学工作中更加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因为这样的高考试题涉及新课程改革,所以在一些新课程改革开展较早的地区的高考出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四、数学竞赛的影响

      在高考中以竞赛数学为背景是一件不太公平的做法,因为在考生中还有很多的考生没有参加过与竞赛数学相关的培训,对于他们这样是极不公平的.但是竞赛数学自身有很多的优点,它可以更好地考察一些数学思维,因此高考中一些题型以竞赛数学为背景又是十分必要的,前提是消除它所带来的不公平性.一些高考试题中通过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让他们有迹可循,就可以让高考更加公平.

五、数学文化

       近些年数学文化渐渐被人们所重视,高考数学试题的出题者也会在试题中以数学文化为背景出题,但是这样的题目以般不容易出现,因为这样的题目有时候需要特定的契机.例如在2019年的北京高考卷中就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为背景设计了题目.这样的题目以数学文化为背景,考察的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点.这样的题目更多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教育,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他们探索知识的精神.

  2010年-2012年日语高考真题分析(二)        

  高二日语  王万芳

以下表格是2010年-2012年日语知识运用16-20题中格助词具体考察统计

      据以上表格统计,可以发现在格助词考察中「で」「に」「を」出现次数较多,「で」的用法当中常考限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动作活动场所以及手段方法的用法。限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和手段方法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起来较简单,但是学生对「で」的[动作活动场所]用法容易出错。单独学习时似乎没有问题,但学习「に」的静态动作存在位置的用法后,常常会区分不开这两种用法,所以这也是试题当中容易出现考点。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句子中动词是偏向静态存在的动词,还是偏向活动类动词。

   「に」每年考到的用法都不一样,例如,2011年考察动作涉及对象,2012年考察表示结果的作用。关于「に」的用法另外还有很多,例如,动作作用具体时间、事物存在、授予关系中的给予者、评价基准、行为目的和物品用途等。因为「に」的用法较多,所以考察空间会比较大,学生必须掌握每个用法才能在此类题目中做到游刃有余。

    考察「を」的作用主要是提示宾语和提示离开的场所。这两道题的难度在于「を」后面单词的自他性判断。第一种提示宾语的用法,平常使用较多,也容易理解,相对来说没有难度。但第二种用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为学生往往通过汉语意思来做题,忘却后面动词是移动性自动词特点。「を」后面出现移动性自动词,「を」的作用才是提示经由、离开的场所。所以在日常教学以及练习中就要让学生积累常见移动性自动词,提高他们对此类词的敏感度,从而避开此类题目的雷区。

      另外「より」「まで」「と」的考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他们与其他助词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并且本身作为助词用法也比较少,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也很少会出错。


聚焦时政热点:

      太极拳申遗成功

                                 高二政治 孟祥添

【时政背景】

     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太极拳源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太极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依据,结合武术众家之长而创制,又被称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极拳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有4亿多人,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最佳健身运动方式。太极拳申遗成功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教材】

1.文化遗产是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太极拳”成功申遗,再次表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太极拳既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色彩,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

4.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太极拳的成功申遗再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无尽魅力,激发国人强烈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之力。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百年的太极拳,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载体。太极拳伴随着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很多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和当下人们的健身习惯、潮流、兴趣有不一致之处。非遗要融入新时代,延续生命力,需要吸引群众参与,激发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太极专家团本着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的原则,在现有24式太极拳的基础上,从各流派太极中最为核心的“八法五步”技术入手,对太极奉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整理,不仅让太极走入学校,而且使更多人带着兴趣投入非遗的传承之中。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太极文化的推广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参考答案:

①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发挥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传递、创造功能

③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④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表达方式不断创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研究高考之时空观念(2)

           高二历史 付忠丽

一、解读时空观念

     高考核心素养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框架当中,才能对事实有准确的理解。时空观念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中的视野支撑。

     无论人或事,首先想到“何时何地”,这就是时空观念. 思考问题不应从概念出发,而要从历史事件出发。比如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这是文学表达。历史表达应该是这样的:“从前(公元前哪一年)有座山(叫什么山),庙叫什么庙?老和尚和小和尚叫什么名字?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了什么?你从哪里指导的?是看了老和尚还是小和尚或者旁观者的回忆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这是时空观最基本要素,讲清楚前因后果,说明白来龙去脉这是时空观最基本要求。

二、时空观念表达

1、以“点”来进行时空的准确定位,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以纵向的“线”,即以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以长时段的历史变迁来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

3、以横向的“面”,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时空环境下进行考查,以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理解其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4、时间有着多种表达方式,显性与隐性结合。

5、多种方式考查空间

  (1)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借助空间特殊性来定位时间与史实

(2)空间的比较——突出多种空间维度的差异性

a.着眼国家统一,关注中央与地方

b.对南方发展非常偏好,多个角度多次命题,强调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推动了观念转变、文化发展与影响力的提升,这也是唯物史观命题的典型例子。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产生的影响

(3)基于同一空间的时代变迁

三、时空观念掌握角度

1、认识不同的时间、空间表达方式

(1)了解认识不同的历史纪年方法并能相互换算

(2)区分相对的时间概念,并能对应常用的纪年法:

(3)能辨识隐性的时间表达

(4)掌握常见的历史分期方法,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期方法各有侧重,要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2、以“点”的角度去映照“面”,以“面”的宏观来统领“点”,重视历史事实与阶段特征的联系,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重视时间的记忆,但不是孤立的记住这个时间。

3、以一定时段为单位,建构历史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4、从专题史入手、长时段着眼,上升到意义的层面,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的轨迹。

5、关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并注意中外关联

6、有意识地将历史事实进行空间的联系:一是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史实落实到地图上、脑中有地图、左图右史),二是对历史带着空间的视野思考:主要包括:

7、 编制各种大事年表、时间轴

      总之,知识要结构化,“要让你的知识成为一支军队”。从微观到宏观学习基础知识,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结构。概念要具体化,表达要逻辑化,讲清前因后果,说明来龙去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记住它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思考发生的原因,理解具体的内容,并能够以理解的态度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四、高考题展示

1、地图上再现历史

(2020.山东9).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 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2、用时间定位历史大事件

(2020.江苏.13),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

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3.以时间点为切入,构建历史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020.全国1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4. 关注时代特征,关注社会转型。

(2020.山东.19)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高考地理之农业那些事——地形

                            高二地理 代领

【核心考点】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地形也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坡度、坡向等可以影响农业,地形还通过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差异,地形只是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实质还是气候和土壤,所以地形大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农业。

【链接高考】

(2020年全国Ⅰ卷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葡萄喜光,耐旱。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  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8分)

(2)  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8分)

(3)  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分)

答案:

(1)  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 ,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  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  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士。

   【详解】(1)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结合材料,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应位于温暖湿润的西欧,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即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每次降雨量较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较弱,故可不考虑保土保水的作用,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故可不考虑灌溉的问题。       

(2)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南坡。该地位于52°N附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低,与梯田相比,顺坡垄葡萄之间的阻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3)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顺坡垄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灌溉不便,故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

【高考解读】

      坡耕地是位于山丘地区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用地。但与此同时,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坡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我国坡耕地面积大,分布广,现有坡耕地3.59亿亩。在坡耕地上进行农业耕作主要以梯田、横坡垄方式为主。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顺坡垄作对土壤侵蚀作用是最为剧烈的。

      顺坡垄犹如条条水渠,每逢暴雨来临,地表径流汇集于垄沟内并顺垄而下,容易加剧水土流失。顺坡垄作加剧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垄沟的汇流作用增大了坡面的水流速度。而由于顺坡垄中径流侵蚀能力的增大,坡面侵蚀方式由片蚀为主转变为细沟侵蚀为主,对坡面侵蚀能力加强。在不少有关探讨如何控制坡耕地水士流失的论文中,都提出应改顺坡垄为横坡垄,减少对土t的破坏。横坡垄作与顺坡垄作相对,指的是垄的方向和坡向成垂直的种植方式。由于垄的方向与坡向保持垂直,从而使每条垄都形成了一个个小顺坡,便于保水,保士与保肥。横垄耕作耕作时大致沿坡面等高线起垄种植。此外,在进行横垄耕作时,结合秸杆覆盖措施,能够增加降雨入法、减轻水十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土壤养分的流失。

      因此,顺坡垄只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农作物需求下一种农业耕作方式,在降水强度不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光照需求较多的葡萄种植区是适合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落墨点清颜--2019级夏考聚焦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