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会反思后,从容面对孩子,与他共同成长(深度好文)


很多家长朋友都跟我发牢骚,他们说通过不断地看亲子教育类文章、听家庭教育课程,才发现知道跟做到是两回事。


这话听起来很靠谱,因为大家都习惯会说:知道容易,做到很难。


几年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当我学会反思这项技能后,才终于明白,原来“知道容易,做到很难”这样的说法是多么自欺欺人、愚蠢荒唐。


于是,经常困扰我的焦虑、担忧慢慢地就被我转化成行动的能量,我称为“好好地闹情绪”。


当然,这个修炼情绪过程中,“反思”这项技能居功至伟。今天,我就来说说其中发生的故事。


01 为什么要学会反思?

反思又叫做自省,儒家经典《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每天检查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断践行如何修己、怎样对人。


这是个传诵千古的道理,我从小就知道,但是从没有去认真体验与磋磨其中蕴含的大智慧。


我能时常记得这句话,但是并不代表能够运用,能运用也不代表能够做到,这仅是个大脑中存储的某个道理,属于知识信息而已。


就好比,很多家长开口闭口谈孩子教育,总是“三段式教养方法”:“尊重理解孩子,换位思考去包容孩子,无私的爱去接纳孩子。”


至于,日常生活中教养孩子的细节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符合这个“三段式教养方法”?太多的家长一头雾水,回到现实,依旧为具体问题如何应对焦虑不已。


言归正传,我现在讲讲自己为什么要学会反思这项技能的故事。


三年前的4月下旬,我的儿子强烈拒绝进入教室学习已经半个多月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孩子厌学了。


因为孩子当时是在新教育学校寄宿,班主任多次开导,均无任何效果,无奈之下只有让家长暂时领回家作心理建设。


孩子当时才9岁就厌学在家了,这对于当时我们夫妻俩来讲,不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亲密关系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跟许多家长一样,虽然平时也知道“三段式教养方法”,可如今教养失败的结果却是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孩子回家后一个月内,情绪一直非常不稳定,有时无比沮丧,吃饭都没胃口,有时敏感暴躁,一点小事就冲着妹妹发火。


我一边观察孩子在家的日常行为,一边自以为是地运用理性逻辑开始“反思”,当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难道是不适应学校氛围带来的竞争压力或是受到同学、老师的不公平待遇?


孩子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面对压力能够自信、勇敢?难道是我们以往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孩子厌学在家的日常学习、运动、玩耍、起居该怎么合理安排?总不能任其情绪肆意波动,不管不问吧?


孩子该怎么去引导,才能走出现在的成长困境?我们身为父母应该怎么学习,调整心态?


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困扰了我整整一个月有余,中间我多次尝试去跟孩子连接沟通,结果却总是孩子默不作声的抗拒,让我越来越感觉无力感。


在那段时间里,我虽然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陪着孩子,但是在某些时刻,我发现自己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不断积压的负面情绪把我扯向四面八方,像要把我撕开一样。


在那个刹那之间,我所知道的天衣无缝的、美好的以“三段式教养方法”支撑的教养理论,顿时消失无踪。我脑中没有念头,没有智慧,只有震惊。


慢慢地,无法避免的,痛苦的感觉从我心底和身体深处蔓延开来……


这种痛苦,和我学到的“快乐与痛苦都是心所创造出来的”之类的那些大道理,完全没有任何交集之处。


这种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强烈、鲜明的负面情绪,推动着我陷入“不自知”的深深担忧中,我开始整晚失眠了。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反思的起心动念及方法出问题了,我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我根本就不知道反思是什么,我只不过根据过往经验自欺欺人而已。”


02 如何学会反思?

当时的我正在学习禅修,孩子出现厌学这个问题后,师傅刚好闭关了,没办法联系上。


于是,我就亲自去找同在一个城市的严师兄求助,他比我早几年走上禅修之路,同时也是优秀的企业总裁教练。


我驱车到了严师兄家中,讲述了事情始末与心中的痛苦及困惑。师兄听完后,沉默了一会,连续问了我三个问题,让我先平静下来思考后再回答。


  1. 你现在的痛苦带给自己什么感觉?
  2. 现在你做不到引导孩子走出厌学困境,会怎么看待自己?
  3. 在当下,你认为孩子早日复学与家庭和睦,哪个更重要?


当时听到这三个问题,我就有些纳闷,师兄怎么不指点如何反思才能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反而将矛头指向了我?


我还是针对师兄这三个提问,如实地回答了——


  1. 现在感到很无力,还时不时伴有不安全的感觉;
  2. 我努力了可还是无法引导孩子走出困境,会对自己很生气、很失望;
  3. 当下两者相比,肯定是家庭和睦更加重要。


说完这些后,我的内心才真正平静了一些。以前学的道理,比如“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心灵的延伸”、“孩子是家庭能量问题的出口”又出现在头脑中。


可是,我还是感觉很痛苦啊,整个人是呆呆的,面目表情呈现很苦的样子,知道这些道理又不能疗愈自己啊?


师兄看了我许久,叹了口气,缓缓地说出了直击人心的问题真相,让我醍醐灌顶——


“你不喜欢孩子现在的状态,这也许来源于你不喜欢颓废的、情绪失控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是家庭的罪人或糟糕的人,你现在可以不喜欢他,但是,这和你与他一起好好相处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这就是事实与真相的区分。我讨厌孩子不上学在家是事实,但真相才是我需要的。


如果,因为讨厌孩子就放弃与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总是要去“引导孩子走出困境”,那么家庭和睦的成果肯定拿不到啊,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不喜欢意味着活在自己的标准当中,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不喜欢,实质上是没能力接纳、包容、尊重孩子啊!


此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对“反思”这项技能,我还有这么多的“不知道”!以下是当时的思考发现:


1、反思的起心动念错了;


只在意“引导与改变孩子”,忘记了自问“为什么总会有这个念头”,无意识地将自己置于永远是对的“拯救者”角色中,而孩子是脆弱没自信的“受害者”角色。


2、反思的逻辑方向错了;


以前把孩子厌学的责任归因于外部因素——厌学这件事是不对的,来源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是没有问题的;


这时才明白,应该把问题归因于自己——厌学这件事并无对错,是我看待厌学的观点及情绪让自己痛苦万分。


3、反思的目标设定错了;


孩子厌学已经成了事实,而协助孩子主动复学本就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无法作为目标的,因为未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成为行动目标毫无意义。


痛苦之所以无法消除,我之所以时常有无力感、不安全感,是因为没有回到当下,总是在思考过去与未来,自然就无法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4、反思的核心内容错了;


对于孩子厌学这件事,我思考的是如何让他对学习恢复信心、性格变得勇敢自信,或者是父母该怎么调整沟通、行为方式,这仅仅是聚焦在行为、语言层面的改变。


孩子之所以没有什么改变,是因为没有研究自己对厌学、教养的各种惯性假设,顺着惯性看到真正的问题本质——信念系统与情绪应对模式,然后进行校正调整。


自然,我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陷入困境,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不过减少了矛盾激化的机率,偶尔还会反复加剧关系冲突。


当我把对于“反思”这项技能的“不知道”,如实说给严师兄听后,他微笑着说:“看来你很聪明啊,这么快就会举一反三啦。”


03 反思带来什么好处?

匆匆告别严师兄后,我顿时感觉到身体轻松了许多,心境也慢慢清明了,内心的力量又逐渐回来了。


回到家后,我把儿子郑重地叫过来,准备以家中两个男人的身份来一次深度对话,而不是父子沟通。


当时的我们两人就这么安静地面对面坐着,双方许久没有开口说话。


当我觉知自己的身体,觉知安静下来后内心中的各种情绪,头脑中“帮忙”、“引导”之类的念头逐渐消失了,我才跟孩子有了第一次真心实意地道歉:


“我看见你这些天饭吃得比以前少许多,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每次我想走近你,你仿佛有些害怕,我想是不是自己给了你太多压力?”


稍微停顿了一会,我去拉孩子的手,虽然他有些抗拒,最终还是同意了。我接着跟孩子说:


“我猜你可能会想,现在不读书了,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就活得没意思了,你可以这么去想,我们不会怪你,反而会觉得你这么想也是为了父母好。”


说到这里时,我感觉自己有些哽咽了,突然脑袋中跳进自己小时候被父母责骂的情景,于是我又停顿了好一会,并发现孩子的表情有些诧异。


等自己的心情平复了一些,我带着颤抖的声音,缓慢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心声:


“其实厌学不是你的错,是爸爸的无能,我没有能力给你带来快乐与自信,可能我自己内心也不快乐,也不是很自信,只不过我以前在你面前装得很好,总是因为焦虑而对你说话语气很重、脸色难看。”


“是的,爸爸对不起你,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总是逃避问题,总想让你改变来使自己心安,很抱歉,爸爸以前对你的期待给你造成了很大压力。”


“虽然,我不能保证以后不会有让你早日复学的想法,可是我想告诉你一句话,你如果因此感到压力或不快乐,你可以提醒我,让我暂停这样的念头。”


“因为不管你是怎么样的,我都爱你,你不想读书我也爱你!你可以考验我呀!看我是否会骂你打你,或跟你说道理,若是我真的这样做了,你可以不理我,因为你是自由的呀!”


这段道歉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对于第一次反思过后,转心转念的我来说,却真实体验了“爱在心头开口万般难”这句话的涵义。


这次真心实意的道歉体验,让我发现了以前“知道做不到”是因为没有对问题有真正的觉知,简单地讲就是不知道问题的真相或本质是什么。


孩子跟我经历这次沟通后,他发现父母不但不是神,而且是一个平凡人,不但是个平凡人,也是个脆弱的、会犯错误的、软弱的人,他就没有压力了。


接着父子之间的情感就开始流动了,在随后的陪伴过程中,我开始从容地面对孩子,半年后孩子主动复学了,我跟孩子在相处中,同时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当反思这项技能真正被我学会后,我开始不断去持续练习反思,逐步地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固有教养信念系统,重新建构了新的智慧教养理念与方法论。


现在的我,无论从大脑意识层面、内心能量层面,还是认知逻辑、行为语言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情绪带来的痛苦不再是前进的羁绊,而被我修炼成内在的能量。


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了孩子作文中对自己的描述:“爸爸是个很有趣的人,跟别人的爸爸不一样,他很少讲道理,也不订立各种学习生活规则,但我很尊重他。”


我看到这段文字后,长吁一口气,感谢自己通过不断精进反思技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04 最后的话

作为亲子教练,很多焦虑的家长都会求助一些类似我以前遭遇过的问题:


“孩子又去玩手机了怎么办?孩子又不愿意写作业怎么办?孩子不愿意起床上学怎么办?为啥孩子咋就有这么多烦恼啊?” 在这里,我统一答复一下:


你不如这么去反思——你为什么总会有帮助他、改变他的想法?当你没有处理好自己内心诸多的恐惧沮丧时,你应该去教育你的孩子吗?


很多妈妈本身不快乐、充满恐惧,只不过压抑得很好,那么我会劝她不要教育孩子了。


我常讲得“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大家回去面对你自己,先让自己身定心静后,通过反思重新认知自己,而不是去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


如果你本身是快乐的、健康的、身心平衡的,你不用教,孩子看到你自动就会变成你的样子。可是如果你不是,你找再多的方法,也只是会害了他。


所以,对于不快乐的妈妈,我总会先给一个忠告:“你不要帮助你的孩子了,你应该先回来看自己,先把自己搞定。”


因为,我的意思是要你反思:“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你怎么教。


所以,你要先反思与面对的是内心中的匮乏,而不是去找方法、要答案。 其实,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讲,身为父母一点都不难,但也是最难的。


“一点都不难”是指,只要你跟队友是一对快乐的、身心平衡、不断地反思的父母亲,这一条路就永远是对的,你甚至“不教育”都会是对的。


你们以为“不教育”就是不管他,可是当你不管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来要求你怎么去协助他。因为孩子是有心灵的,孩子的心灵是会主动要求的。


“不教育”意味着不单向地从父母这个方向去教育、去要求孩子,可是不代表父母不能够从孩子的方向来支持他。


当然,很多家长虽然很认同我的观点、做法,但是现实中面对孩子的具体问题,就又成了一句电影台词: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在知识星球建立了一个社群——家长互助共修营


我会以教养中遇到的实操问题或认知逻辑问题,每周发布作业供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同时我还会每天分享,自己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何实践应用。


这样做的发心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真相,然后应用到自己身上,真正发生改变。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教养问题,可以在家长互助共修营中随时向我提问,经常读我文章的朋友应该了解,这是我最擅长的:


观察结果(问题是什么)→

研究结果成因与起心动念(真相是什么)→

校正确认内在渴望(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重新采取有效行动(怎么有效解决问题)


另外,我还会在星球内部每月分享:如何在孩子教养过程中,觉察自己的不安与焦虑,安顿好身心,减少情绪勒索,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更快乐、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顺便提醒一下,【家长互助共修营】是付费社群,因为这不是简单的课程或者其他东西,而是一年时间的知识服务。


我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所以需要一些正反馈,来让我有动力做这件事。而且,我完全相信,我提供的价值,是远远超出加入社群的门票。


最后,还是要来一波善意的劝退,这是一个互助利他的平台,不是给答案、提建议的课堂,借用某位同学的一句话:


你真的不一定要加这个社群,就像你不一定要考清华一样。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沟通教练,父母心灵成长顾问,1对1教练式指导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在亲子教育与心灵成长领域,发现问题的真相,厘清教养的认知偏差,掌握适合自己的教养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学会反思后,从容面对孩子,与他共同成长(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