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在程序分析中的应用

格(Lattice)

在计算机科学中,格(lattice)是一种数学结构,用于表述包含偏序关系的集合,它具有两个特殊的性质:每对元素都有唯一的最小公共上界和最大公共下界。这些性质使得格结构特别适合应用于包含有序关系或层级结构的领域。

更具体地说,一个集合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格,如果它满足以下条件:

  1. 任意两个元素都有一个最大公共下界(也称为meet)
  2. 任意两个元素都有一个最小公共上界(也称为join)

偏序关系是指集合中的元素可以相互比较,但并不是所有元素都可以直接比较。例如,整数集合中的“小于或等于”关系就是一个偏序关系,因为任意两个整数都可以相互比较。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祖先集合也形成了一个偏序集,因为虽然你可以说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祖先,但并不能说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更高级”的祖先。

例1

假设我们正在分析一个简单的程序,这个程序只包含一个整型变量x。我们希望分析的属性是x的可能取值。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x只能取值0,1,2,3。我们可以为这个问题构建一个格,其中每个元素表示x的一组可能值。

我们的格如下:

                  {0,1,2,3}
               /      |      \
          {0,1,2} {0,1,3} {0,2,3}   ......
         /   |   \
    {0,1}  {0,2}  {1,2}   ......
   /  |  \
 {0}  {1}  {2}  {3}  
   \   |  / 
      { } (空集)

底部元素是{0,1,2,3},表示我们对x的取值一无所知,它可能是0,1,2,3中的任何一个。这是我们对程序状态的最保守(最少信息)的近似。

顶部元素是空集,表示x没有可能的值。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状态,因为x必须总是有一个值。这是我们对程序状态的最精确(最多信息)的近似,但在这个例子中,它是一个不可能的状态。

格中的其他元素表示x的可能取值的各种不同集合。例如,元素{0,1}表示x可能是0或1。每个这样的状态都比底部元素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因为它排除了一些可能的值),但是比顶部元素提供了更少的信息(因为它允许多个可能的值)。

当我们分析程序时,我们会使用这个格来追踪x的可能值。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了一条指令"x = 0",我们知道x现在只能取0,所以我们将状态从 {0,1,2,3} 移动到 {0}。如果后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条件分支 “if x < 2”,我们知道在这个分支下,x不能是2或3,所以我们将状态从{0}移动到自己,因为 {0} 已经是满足这个条件的最精确状态。

在程序分析过程中,我们从底部元素开始,并根据程序的具体行为来更新我们对x可能取值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向上移动或者在格的同一级别之间移动。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了指令"x = 0",我们就将状态更新为{0}。

Note: 在这个具体的例子中,格的底部元素(我们知道的最少信息的状态)是集合{0,1,2,3}。这是因为在我们的问题中,变量x可以取值0,1,2,或3,所以当我们一无所知时,x可能是这四个值中的任何一个。

格的顶部元素(我们知道的最多信息的状态)是空集{}。在这个场景下,空集代表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状态,即没有可能的值可以赋给x。实际上,在任何实际的程序执行中,变量x必须总是有一个值。因此,这个空集表示的状态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注意,在不同的问题和上下文中,格的顶部和底部元素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具体的定义取决于你试图表示的程序属性的性质。

例2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符号执行。符号执行是一种常见的程序分析技术,用于理解程序如何处理不确定的输入。在符号执行中,程序的输入被视为符号值,而不是具体的值,然后通过执行程序,跟踪这些符号值如何影响程序状态。

假设我们有一个程序,这个程序读取一个输入x,并根据x的值来改变一个变量y的值。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格来表示变量y可能的值。在这个格中,底部元素代表我们对y的值一无所知,顶部元素代表y有一个具体的值。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if x < 0:
    y = 0
elif x < 10:
    y = 1
else:
    y = 2

在这个程序中,变量y的值取决于输入x的值。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格来表示变量y的可能的值:

      {0,1,2}
     /   |   \
  {0,1} {0,2} {1,2}
 /   |   \   /   |   \
{0}  {1}  {2}  

在这个格中,底部元素是 {0,1,2},表示我们一无所知,y可能是0,1,或2。顶部元素是{0},{1} 和 {2},表示y有一个确定的值。

当我们用符号执行来分析这个程序时,我们开始时处于底部元素{0,1,2}。然后,我们会考虑到所有可能的路径。在路径x < 0时,我们将状态更新为{0};在路径0 <= x < 10时,我们将状态更新为{1};在路径x >= 10时,我们将状态更新为{2}。

例3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发生在格的同一级别之间的移动。

假设我们有如下的程序:

if x > 0:
    y = 1
else:
    y = 2

if x < 0:
    z = 1
else:
    z = 2

在这个程序中,变量y和z的值都取决于输入x的值。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格来表示变量y和z的可能的值:

        {1,2}
       /     \
    {1}     {2}

在这个格中,底部元素是{1,2},表示我们一无所知,变量可能是1或2。顶部元素是{1}和{2},表示变量有一个确定的值。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这个程序。当我们开始时,我们处于底部元素{1,2}。然后,我们考虑程序中的第一个if语句。在路径x > 0时,我们将y的状态更新为{1};在路径x <= 0时,我们将y的状态更新为{2}。

接着,我们分析程序中的第二个if语句。与第一个if语句类似,在路径x >= 0时,我们将z的状态更新为{2};在路径x < 0时,我们将z的状态更新为{1}。【此处感谢@tcctw大佬指出错误】

这就是一个在格的同一级别之间移动的例子。注意,这个例子中,y和z的状态在格中始终是平行的,也就是说,它们始终处于同一级别。

下一步?

在完成对变量的状态的分析之后,下一步通常取决于你的具体目标。

  • 如果你的目标是程序的验证或形式化证明,那么你可能会检查在所有可能的状态下,程序是否满足某些期望的属性。例如,你可能会检查在所有可能的状态下,变量y是否始终大于0,或者变量y和z是否始终不等等。如果你发现存在某些状态下不满足期望的属性,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程序错误或者一个证明的反例。

  • 如果你的目标是程序的优化,那么你可能会使用这些信息来决定是否可以应用某些优化。例如,如果你确定在所有可能的状态下,变量y都是常数,那么你可以用这个常数替换所有对y的引用,这样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加载和存储操作。

  • 如果你的目标是程序的理解或者逆向工程,那么你可能会使用这些信息来更好地理解程序的行为。例如,你可以通过查看变量y和z的可能的值来理解它们如何依赖于输入x。

总的来说,一旦通过程序分析得到了关于程序状态的信息,就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来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具体取决于你的目标和需要。

1. 目标是程序的验证或形式化证明

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有以下的程序:

int x = getInput(); // x can be any integer
int y;

if (x > 0) {
    y = 1;
} else {
    y = -1;
}

// Now we want to prove that y*y is always 1.
assert(y*y == 1);

在这个程序中,我们想要证明无论输入x的值是多少,y * y总是等于1。我们可以使用格理论来进行形式化的证明。

假设我们的格是整数集合,底部元素是整数集合(表示我们对x的值一无所知),顶部元素是具体的整数值。

开始时,我们处于底部元素,然后我们看到"x = getInput()",这告诉我们x可以是任何值。然后,我们看到if语句,我们知道y只能是1或-1。在这个if语句之后,我们可以更新我们的知识,知道y的状态是集合{1, -1}。

最后,我们看到assert语句,我们要证明的是无论y的值是1还是-1,y * y都等于1。由于我们知道y的值只能是1或-1,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证明这个断言总是为真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使用了格理论来帮助我们进行程序的验证和形式化的证明。

2. 目标是程序的优化

假设我们有以下的程序:

int x = getInput(); // x can be any integer.
int y = x * 2;
int z = y * 2;
return z;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变量y和z的状态。假设我们的格是所有整数的集合,底部元素是整数集合(表示我们对x的值一无所知),顶部元素是具体的整数值。

开始时,我们处于底部元素,然后我们看到"x = getInput()“,这告诉我们x可以是任何值。然后,我们看到"y = x * 2”,这告诉我们y是x的两倍,因此y也可以是任何偶数。接着,我们看到"z = y * 2",这告诉我们z是y的两倍,因此z可以是任何4的倍数。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优化程序。因为我们知道z总是4的倍数,所以我们可以替换"return z"为"return x * 4",这样就消除了对变量y和z的不必要的计算和存储。优化后的程序如下:

int x = getInput(); // x can be any integer.
return x * 4;

以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程序分析和格理论来优化程序的例子。

3. 目标是逆向工程

假设我们有一个二进制文件,这个文件实现了一个复杂的数学函数,例如一个随机数生成器。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这个随机数生成器的工作原理。

为了简化,我们可以假设随机数生成器基于线性同余方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x = (a*x + c) % m

在这个公式中,x是当前的随机数,a、c和m是常数。这个公式将x更新为下一个随机数。

在我们的逆向工程任务中,我们可以首先定义一个格来表示我们对当前随机数x的知识。在这个格中,底部元素代表我们一无所知(x可以是任何整数),顶部元素代表我们知道x的具体值。

我们从底部元素开始,然后逐步分析二进制代码。我们可能看到一些操作如乘法、加法和模运算。每当我们看到一个操作,我们就更新我们的知识,向格的顶部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能发现一些关于a、c和m的信息。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乘法操作,其中一个操作数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常数可能就是a。同样,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加法操作,其中一个操作数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常数可能就是c。

最后,我们可能得出结论,这个二进制文件实现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线性同余随机数生成器。

这个例子虽然简化了,但是展示了如何使用格理论和程序分析来进行复杂的逆向工程任务。实际的逆向工程任务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技术和方法,例如使用动态分析来获取程序的运行时信息,或者使用其他的程序分析技术来处理更复杂的程序行为。

在实践中,可能需要处理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复杂的控制流,理解不同的机器指令,处理内存操作等等。此外,分析的结果可能不是确定的,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技术来理解程序的行为。但是,基本的过程和思想是相同的:开始时我们一无所知,然后通过分析程序逐步增加我们的知识,最终得出关于程序行为的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分析,软件分析,程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