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右玉的黄龙中找寻幸福的味道

昔日右玉


今日右玉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黄金时段在播放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随着剧情的进展,我知道了,晋西北有个右玉县,右玉有一种精神,传承了六十多年,至今还在坚持。这种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就是人与自然交战中不畏艰险,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么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总结为十六个字,即“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之上,生态环境恶劣。建国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不到0.3%。那时,右玉究竟是个啥样子呢?

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任县长唐永年的女儿唐静茹,随爸爸妈妈从太原来到右玉,当时她还是一个小女孩,从太原到右玉,落差之大,是这小女孩无法承受的。

小女孩看到的是,光秃秃的山,光秃秃的岭。漫天黄沙飞舞,终年不见绿色。吃的是糊糊山药,穿的是粗布衣衫。没有电,没有路。最大的灾害就是时不时袭来的黄龙。这是当地百姓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重量级的沙尘暴。只要它一来,便遮天蔽日,肆虐横行,把白昼变成黑夜,把沙尘卷到天空,横扫一切。小女孩见到这样的环境,坚决不在右玉待,坚决要回太原去。几次逃跑,都被父母抓了回来。

黄龙成了右玉第一害。除此,由于没有森林植被覆盖,右玉还有三害,便是洪水,严寒,干旱。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右玉的县委书记们带领群众,一任接一任地干。他们深刻认识到,要想改变右玉的面貌,要让老百姓能吃饱饭,就得植树种草,并且要坚持下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文革中右玉的植树工作都没有停止,那任书记说,我不怕做“飞鸽”牌干部,但要做“永久”之事。

电视剧中在表现右玉自然环境恶劣的同时,也展现了右玉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干部不像干部,与群众站在一起,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群众,哪个是县长县委书记。干部们说话没有官腔,行动没有官架,一心为民办实事。

干部们吃饭要定量,日常的状态是走下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在哪里,干部就在哪里。看不到一个干部搞特殊的。

这样恶劣的环境,是干部们的信心和信念支撑着群众,引领着方向。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就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

这样恶劣的环境,群众干劲十足,信心满满。从没有过动摇。脸上挂着微笑,心中洋溢着幸福。

我把当下的物质条件和当时右玉百姓的物质条件比较一下,那真是天壤之别。

我又把如今人们的精神面貌与右玉人的精神面貌比较一下,今天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极大地改善之后,脸上却没有了右玉人脸上充盈着的幸福和干劲,有许多人倒在了奋斗的路上,许多年轻人则成了物质的奴仆。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给学生讲幸福观。我无数次地问自己,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物质决定了我们终极的幸福,还是精神决定的?

如果是物质决定了我们终极的幸福,那我们就无法解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在高官厚禄面前的淡定与从容,就无法解释今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许多人的迷茫与失落。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右玉人民的脸上,充满了奋斗的幸福,因为他们深知,眼前的贫穷,通过奋斗是会改的。对此,他们充满了信心。于是,他们脸上便充盈着幸福,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右玉百姓的脸上,我深刻地体会到,能够给你终极幸福的一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你看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眼睛里却放射着光芒,脸上挂着微笑。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幸福融入了奋斗之中,他们看到了远方那缕升腾着的希望之光。

再看看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千百倍地改善了。但幸福指数并没有因此提高很多。比如,我们同学换手机的频率,不可谓不高,当一个几千元的新手机买来后,我们因此获得的幸福感,维持不了几天。见了同学比自己更好的手机,幸福感便消失了。所以,真正能给我们带来终极幸福的,必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物质层面的。当然,物质是第一位的,是基本保障。右玉人改变右玉面貌的奋斗,首先是要使他们摆脱贫困。

电视剧中,那个几次想逃离右玉的小女孩,后来扎根在了右玉,丈夫调回省城,孩子也在省城,她却留在了右玉。她已经与那片土地分不开了。

幸福究竟是什么味道?在右玉的黄龙里,在右玉的精神里,我似乎嗅到了幸福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右玉的黄龙中找寻幸福的味道)